2017年王海容去世,毛主席外孙女得知日期,发出感慨:她很幸运

正史笔记 2024-08-22 22:38:12

如今上了年纪的人,想必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王海容。谁也不会忘记,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里,每有国事活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边,总是站着一位带着白边眼镜,一头齐耳短发,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浅浅微笑的姑娘。她曾是毛主席的翻译,也曾任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毛主席的远亲。

王海容与毛主席合影

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先生,是毛主席的表兄。王家是知识分子家庭,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王海容的成长与她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从小就受到祖父的教诲和影响,“海容”这个名字就是祖父给取的,意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家人希望她能够胸怀四海,博学多闻。

虽然王海容在中学时期学习非常勤奋,但她并没有考入名牌大学。这或许是因为她在高考时未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但她的中学老师曾表示,她平时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尽管如此,她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在1960年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

毕业后,王海容并没有成为一名俄语老师,而是提早被内定去外交部工作。这对她的人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王海容与毛主席合影

由于当时历史原因,我们与苏联的外交往来几乎断绝,1964年王海容不得不前往北外进修英语,以适应工作需要。

1965年11月,王海容进修学习结束后,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由于是刚刚毕业,王海容的职位只是最低的秘书。但由于她与毛主席之间的亲属关系,使她在外交部有着特殊的分量。

在外交部的工作中,王海容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海容由于工作出色,接连升了好几级。此后,她得以出入中南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是明显高于普通干部的。

1974年,王海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辞世,这对王海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那一天,她伏倒在主席身前痛苦不已,为他,也为自己。一个时代的结束,对她来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四人帮倒台后,王海容也被隔离起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终于说清了自己的问题。1978年12月,王海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转到了组织部,中央让她到党校学习,以后再重新安排工作。

就这样,王海容在党校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在组织部又等了三年。转眼六年,时光匆匆,王海容终于等来了工作的机会。

1984年,王海容结束了漫长的待业生涯,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这个职务虽然比不上之前的副外长,但仍为她保留了副部级的待遇。

王海容

虽然王海容没有结婚,却有一个热闹的家庭。她与母亲、弟弟、弟媳和侄儿侄女共同生活。她的家位于中南海旁,是一处充满欧洲古典风格的雅致小楼。尽管周围环境幽静,但她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海容对家人的关爱无微不至,她对母亲的照顾尤为细心。由于饱受磨难,母亲的意识已经不太正常,但王海容仍然耐心地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下班后还会买菜下厨。

对于两个侄子,她更是关怀备至,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小侄子宇清,每当生病,她总是守候在床前,细心照料。而她最疼爱的侄女宇丹,更是被她视为掌上明珠。

因为没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后代,王海容养了一只大花猫。她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没事就喜欢摸摸它,拍怕它。每个星期,她都会给爱猫洗一次澡,还定期给它喂除虫药和各种营养品。

除了家庭,王海容对工作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她早年曾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对总理的作风精神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在参事室工作期间,王海容对分管的工作事无巨细,大事小事总要亲自过问。她的职务是参事室副主任,但她的工作态度却像一位行政处处长一样细致入微。

王海容

她在参事室分管后勤工作。参事们谁生病了,谁行动不便需要照顾,谁家里有什么事,她心里都有数,一有空,就要个车子出去转一圈,到各人家里去看看。

对一般的工作人员,王海容也很关心。谁结婚了,谁生孩子了,她也惦记着,关心着,有时还提议大家一起给当事人送个有意义的纪念品,或是一本相册,或是一件衣服什么的。每当收到这样的礼物,接受者心里都感到暖烘烘的。

王海容原是个外语翻译人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好些年,后来,她被调出外交部工作之后,却几乎与外语断绝了一切“外交关系”。到参事室之后,也很少有什么外事活动,即使有外宾来访,也用不着她来充当语言交流的中介。

尽管如此,王海容的外语专长并没有因此而荒废。语言是一种工具,一旦熟练掌握了之后,它将与你终生相随,忠心耿耿为你服务。王海容的英语、俄语听说能力,都没有荒废。据说,她有时空闲下来,也在家里做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但她一直没有将这些译作拿出来发表过。她也经常收听这两种外语的电台广播,借以巩固自己的外语听力。因此,尽管许多年来没有充当翻译了,但只要有需要,她随时都可以对答如流。

王海容与侄孙

有一次,她带着两个侄儿从北京坐火车去烟台的途中,看到包厢隔壁走道上,有一对夫妇模样的高鼻子蓝眼睛外国人,正叽哩呱啦地向一位男列车乘务员说着英语,无奈那位列车乘务员不懂外语,在那儿干着急,憋得满脸通红。

王海容见了,从自己的包厢走出来,友好地走到他们眼前,微笑着说:

“Hello,What do I do for you?”

(“你们好,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

“Oh!Thanks God!Our liberator is coming!”

(噢!感谢上帝!我们的救星来了!)

两个“老外”闻声高兴得欢呼起来,用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热劲儿,迎住了王海容。接着,他们三人便用英语亲热地聊了起来。

王海容

原来,这是一对到中国来旅游的美国夫妇。因为是头一次到中国,对沿途的地理环境很不熟悉。他们想在德州下车后,再到聊城,却不知道该如何坐车。王海容对乘车的路线也不甚了解。她听了之后,回头用普通话向列车乘务员询问,然后再用英语向“老外”作介绍。两个“老外”庆幸在途中碰到了一个会讲英语的旅伴,又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其他一大堆问题,王海容都一一向他们作了回答。

交谈结束时,两个“老外”和列车乘务员都非常满意,分别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向王海容表示感谢。

王海容只是抿嘴笑了笑,她似乎又忆起了当年充当国家首脑级会谈翻译时的情景……

然而,那如遇救星的两个“老外”和那个列车乘务员,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为他们充当翻译的,竟与当年为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时当翻译的是同一个人!

王海容

2017年9月9日13时,著名外交家王海容同志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了,王海容离世的日期与毛主席相同!对此,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觉得,这仿佛是一种天意:“我们每个人都要走的,作为毛主席的亲属能够在这一天走,我觉得对她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1 阅读:137

正史笔记

简介: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