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李澄中,连举人都不曾考中,但为何还能考中博学鸿儒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1-12 08:53:21

“博学鸿儒”一词是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又指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清承唐宋旧制,于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制科取士。有博学鸿儒、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名目。博学鸿儒,又称博学鸿词,亦简作词科或鸿博。

参加博学鸿儒考试者,不论之前已仕还是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等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统一进行殿廷考试,录取者授翰林院官。其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超过“进士”考试。

李澄中画像

本文的故事主角:李澄中,这位清初的著名文人、史学家、诗人与藏书家,以其卓越的学识与才华,在科举之路上虽屡遭挫折(连举人都没有考中),却最终在博学鸿儒科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就了一段令人称奇的佳话。

一、聪明好学、科考不顺

李澄中,字渭清,号雷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年自号“秋水老人”、“艮斋老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山东诸城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入学,十岁便能背诵六百多首古诗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然而,尽管才华横溢,李澄中的科举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自二十岁始,他屡次参加乡试,却均未能中举,这无疑是对他才华与志向的一次次打击。科举不第,使他逐渐对科举制度产生了厌倦,转而专心于学诗,与海上名士刘子羽等结为忘年交,时常以诗相切磋,诗学造诣日益精进。

二、考中博学鸿词科,及其原因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特设博学鸿词科,命各地举荐知名人士入京殿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一次重大检阅,也是康熙帝彰显朝代兴盛、振起文运的重要措施。

博学鸿儒科录取名单

彼时,三藩之乱尚未完全平定,台湾尚未收复,汉族知识分子中仍不乏反清之志。康熙帝此举,既有拉拢之意,又有分化之效,无疑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次巧妙布局。李澄中,这位在科举路上屡遭挫折的才子,却因其在诗赋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被山东督抚推荐参加了这次博学鸿词科的考试。

当时全国参加考试者共140人,而李澄中作为山东的三名代表之一,无疑是承载着家乡厚望与期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博学鸿词科考于体仁阁举行,试题为“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李澄中凭借深厚的学识与才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最终取得了二等第十六名的好成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并充任明史纂修官。

李澄中之所以能在博学鸿儒科考试中脱颖而出,除了其卓越的才学名望为世所闻外,还与这次考试的试题恰好是他所擅长的诗赋有关。他自幼饱读诗书,尤好为诗,以魏、唐诗为宗,诗艺大长。后又转学赋,其赋更为人赏识,名冠诸城。

李澄中介绍

在《卧象山诗集》中,有《省耕应制二十韵》一诗,与考试题目一致,或许就是李澄中参加考试的答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农耕之事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关怀。

此外,李澄中的成功,也离不开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认识与应对策略。尽管科举不第使他心生厌倦,但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与对仕途的向往。在准备博学鸿词科考试时,他深知此科不同于例行的科举考试,更注重对特种人才的选拔,试题难度大,录取人数少。因此,他更加注重对经史子集的深入研读,对诗词歌赋的精心锤炼,以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李澄中的博学鸿儒之路,不仅是他个人才华与努力的结晶,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与政治交织的产物。康熙帝设立博学鸿词科,旨在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能够为国家所用的汉族知识分子。而李澄中,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以其卓越的学识与才华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更以其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与对国家的忠诚奉献,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人的典范。

清初史学家李澄中

三、任官称职、退隐宏著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李澄中勤勉尽责,奋笔侃侃无所避,为《明史》的纂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章才学,得到了康熙帝的赞赏与重用。相国梁清标更是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操纸千言立就”,并多次向皇帝推荐。李澄中的才华与努力,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与地位,更为他所在的家族与地区带来了荣耀与光彩。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李澄中被任命为云南乡试正考官。他清廉自守,严辞拒绝贿赂,整治科考作弊风气,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在云南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清廉与正直,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更为他个人的仕途增添了光彩。

晚年的李澄中,退居潍上,仅有几间茅屋以蔽风雨。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他的著作颇丰,包括《卧象山房文集》、《白云村文集》、《艮斋文集》等多部文集,以及《滇南日记》等游记作品。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兰隐君祠堂记

结束语

李澄中的一生,是才华与努力的结晶,是追求与奉献的写照。他虽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却以卓越的学识与才华赢得了博学鸿儒的美誉;他虽身处乱世,却以忠诚与正直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虽晚年退居乡野,却以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澄中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与坚持的传奇,更是一段那个时代文化与政治交织的缩影。他的一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理、去奉献社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清初诗人李澄中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0 阅读:4
评论列表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