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看似无下限,真相如何?司马懿借刀杀人,厚黑权谋巅峰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3-27 09:45:43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数十年权力布局的收官一战。此事件后,曹魏大权尽落入司马氏手中。

整个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并控制京都,然后与曹爽握手言和后又出尔反尔尽诛曹爽和其党羽。

但细细探究,这件事充斥着太多反常操作:

整个过程司马懿老谋深算,而曹爽表现如此稚嫩,那为何司马懿不早点动手,至于还隐忍十年靠演戏装病糊弄?司马懿本已掌控局势,完全可以要求曹爽投降,为何多此一举要与曹爽谈判?与曹爽谈判乃军机大事,为何还要逼着老臣们来一出极不靠谱的作保,随后又出尔反尔?

诸多诡异都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其背后是司马懿厚黑绝伦的权游操盘手法。

鬼谷子有云: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真正的谋局者,总是善于借用人性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从而达到一切为我所用的效果。

高平陵之变背后的真相或许是:司马懿借曹爽的改革在世家大族中拉满仇恨,然后得到众多豪族支持实现一波反杀,随后司马懿一招出尔反尔,让豪族宗室之间陷入内耗。待各方元气大伤之后,司马懿再出手轻松收拾残局。

如果搞清楚了这些,或许有助于重新认识司马懿其人,和其背后堪称三国天花板的权谋之术。

高平陵之变

曹爽那么菜,是如何上位的?

公元239年,曹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并将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

曹叡这个安排用心良苦:曹爽代表宗室,司马懿代表世家豪门。曹爽支持曹芳,并与司马懿相互制约,这样曹芳的皇位就稳了。

之前曹叡曾有意托孤给燕王曹宇,可后来临时改变想法,支持曹爽上位。

曹爽的父亲大有来头,是曹操的族子、名将曹真。曹真曾官至大司马,被魏明帝曹叡称为“蹈履忠节,佐命二祖”的肱股之臣。

曹爽靠着显赫的身世,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与曹叡交情甚好。公元226年,曹叡继位后,任命他为散骑侍郎,后迁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对其特别宠爱。 

可尴尬的是,混迹皇宫多年,曹爽却几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履历平淡,说明经验不足,能力一般。

那为何曹叡要放弃强势藩王曹宇,转而托孤给旁支宗室子弟曹爽呢?

曹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般说法是曹叡所信任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宇、曹肇、秦朗等关系不睦,他们劝说已病重的明帝让曹爽、司马懿代曹宇等人辅政。但刘放、孙资的身份显然不具备决策权,可知他们的建议本就是魏明帝的想法。

曹魏一直对宗室极力限制,规定藩王不得参政。这种环境下,若是让身为藩王的曹宇辅政,违背祖制很容易引起朝局动荡,弥留之际的曹叡不敢冒这个险。

并且曹宇是曹操之子,且属国兵多将广,托孤重用之后难免有尾大不掉,甚至将小皇帝取而代之的风险。

相比之下,曹爽只是旁支宗室,根基没那么牢靠,在朝堂上影响力也有限,如果托孤给他,其必然会选择靠支持小皇帝来维持自身地位,这样就能与宗室、朝臣等势力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相对更为稳定。

为了弥补其资历和影响力的不足,曹叡给了曹爽更高的职务,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将曹军名义上的指挥权交给了他。

公元239年,曹叡病重,曹爽成为托孤重臣之一。曹芳继位后,对曹爽更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可以说是身为臣子的最高荣誉、权臣标配。

仅用了13年时间,曹爽便位极人臣。

曹叡托孤

首辅打压次辅

曹叡的布局一开始没什么毛病。

曹爽这个年轻人,果然忠于皇帝,并且对朝臣异常强势、毫不手软。

很快他就将打压的目标锁定在抢他首辅风头的司马懿身上。

齐王曹芳即位时,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

按照曹爽的想法,双方的均势只是暂时过渡,接下来司马懿应该是被架空,逐步脱离军队,转型成为手无实权的文官,这样曹魏的大局就稳了。

但曹爽还是太嫩了点,他错估了司马懿的实力。司马懿可没有周勃那么好摆布。

与履历简单的曹爽不同,司马懿是个职场老油条。  

曹丕时代司马懿就被视为心腹重臣,曹丕南征孙权时,曾十分放心地让司马懿留守许都。曹叡时代司马懿指挥了战略级的重大战役,击破吴国左将军诸葛瑾,平定孟达叛乱,与北伐的诸葛亮数次交手,讨伐公孙渊并平定辽东。

司马懿已在曹魏权力中心浮沉二十余年,作为大将军在外征战十五载,统帅过张郃、郭淮等名将,门生故旧遍布军中。 

曹叡去世前,曾对司马懿嘱托道:“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对司马懿指着齐王曹芳说“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并让齐王曹芳抱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

搂脖子表明了一种亲密和信任,可见曹叡对司马懿的忠诚还有某种期待,也说明了司马懿背后的势力之强大。

但曹爽却初生牛犊不怕虎,简单粗暴地就对着司马懿一阵打压。

他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免去蒋济执掌禁卫军的大权,改由曹爽之弟曹羲为中领军,让另一个弟弟曹训做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这一套下来,洛阳的禁军全被曹爽兄弟所掌控。

但这就有一个疑问:对于这种全面打压,老狐狸司马懿为何这么乖巧配合,明里暗里都没有反抗过一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曹爽过于自信

司马懿的隐忍实为祸水东引

对于来自曹爽的打压,司马懿其实早有预料。他采取了忍让。

因为司马懿清楚,自己实力还不够强,如果与曹爽针锋相对地斗起来,到时候两败俱伤,反倒便宜了虎视眈眈的宗室藩王。

所以司马懿一忍再忍。

不仅自己忍,还劝手下忍。

如其老部下孙礼调任冀州牧后,以果断手段解决清河、平原二郡长期争界问题,曹爽却找茬挑刺,直接将孙礼免职不说还判了其五年的徒刑。后来重新起用孙礼为中郎将,将之派往边境抗击匈奴。

曹爽之所以这么干,无非是想敲山震虎,打压司马懿的势力,观察其反应。

孙礼在戍边之前见了司马懿一面,委屈得痛哭流涕。对此,司马懿的想法很简单:

宣王曰: “且止忍, 忍不可忍。”

让孙礼受了打压先忍着。

那这么忍,要忍到什么时候?忍到曹爽认为司马懿已屈服为止。

曹爽便会转向下一波攻击目标:宗室和世家豪强。  

这样司马懿就会祸水东引,将辅臣之争,转为新一代名士与建安老臣之间、寒门与世家豪强之间的矛盾。

到那个时候,曹爽可就真的捅马蜂窝了。  

司马懿祸水东引

寒门名士的崛起

现在曹爽虽然成功“打服”了司马懿,却总感觉还有人不买他的账。

怎么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呢?有两条路:立军功,或者改革。

他尝试过率兵伐蜀却大败而归,证明军功这条路走不通。

如此一来,曹爽就只剩下一条路:重用寒门,推行改革。

曹魏时期有一批被称为“浮华”的名士,他们有影响却没实权没地位,也不为世家豪门所容纳,成为家道中落的寒门。曹叡在“浮华案”中曾弃用了一大批这样的名士。

曹爽重新起用这些“浮华”名士,以收买天下士人之心,比如何晏、夏侯玄、邓飏等人都被他委以重任。

乃以(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何)晏典选举,(毕)轨司隶校尉,(李)胜河南尹。

昔日寒士如今成为强力部门的领导者,改革得以迅速推进。

按照《三国志·魏书》中的记载,改革大致集中在三个领域:1、调整“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的权限收归吏部,回归曹操的“唯才是举”;2、取消郡(市),让州(省)直接管理县,让州变成一盘散沙,无力再与朝廷抗衡;3、改革服饰礼制,抑制世家豪强的奢靡之风。

这三个举措,同时推进了朝廷集权、打压地方势力、抑制世家豪强,网撒得是相当之大。

当然也取得了一些表面效果,比如从底层选拔上了一批优秀人才,并通过机构调整实现了在部分领域的集权。

接下来,打压地方势力、抑制世家豪强可就麻烦多了。单独一项都难推进,但曹爽竟然如此相信自身实力,要将两个问题一起解决。

此中的斗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憎恨曹爽的人在史书中对其肆意抹黑。

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於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

树亲党、改制度,极大地挤占了世家豪强的权力空间。这说明曹爽下手还挺狠。

改革让曹爽瞬间得罪了不少人。高平陵之变后,连曹爽亲信都认为他这算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时尚美男何晏误入险境

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局

曹爽被司马懿纵容和利用,成为削弱世家豪族的“刀”而不自知。

而这把夺权的大棋,司马懿早已布局多年。

曹丕临死前以司马懿等人为顾命大臣。当时司马懿是否已有不臣之心,从史料中还找不到可靠证据。

但到了曹叡时期,司马懿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过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和阻止诸葛亮北伐,他在军事上大获成功,树立了威望并掌控了兵权。

司马懿与儿子司马师组建了一支死士队伍。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因为兵权被曹爽夺走,这三千死士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高平陵之变抢占战略要点时格外好用。

司马懿还染指了禁军。魏明帝景初年间,司马师已官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掌管禁军。

并且,司马懿还大量网罗和收买受过曹魏打击,与曹魏皇族成员结下梁子的官员。比如高柔之族兄高干曾为并州刺史,降曹后又反曹。高柔归曹后,曹操一度很想将其杀掉,司马懿趁机将高柔拉了过去。荀彧因反对曹操而被逼得服毒自尽,荀彧之子荀顗痛恨曹魏,被司马懿提拔为散骑侍郎,成为司马懿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当时魏国朝堂上各派势力林立。其中主要包括:宗室诸侯、地方豪强、朝堂上的世家元老、新生代寒门名士。

这些势力盘根错节,日渐尾大不掉。所以与其说曹魏衰微是因为后继无人、大权旁落,还不如说被这些势力给蚕食、拖垮的。

这种复杂情况下,如果不能削弱这些势力,就算司马懿夺权自立,也无非就是换个国号接着被耗死而已。

不将这些势力削弱打压一番,司马氏的江山坐不稳。

但这就涉及两个问题:怎么削弱?由谁削弱?

关于削弱方式的选择,既可以用武力消灭,也可以用政策打压。

武力消灭,就比如刘秀当年出兵讨伐地方豪强势力。这种方式主打一个干净彻底。但是实力显然不允许司马懿这么做。

如果用政策打压,阻力和代价相对较小,但力度轻了时间长且收效不确定。

所以最好还是力度重一点,大刀阔斧地改。

司马懿肯定不愿意自己出面拉仇恨。于是年轻气盛的曹爽就成了一把“好刀”。

改革博弈中,曹爽与其他势力两败俱伤,同时一大帮被曹爽打压过的势力还转投到司马懿麾下。这些人中有被曹爽收去禁卫大权的太尉蒋济、被曹爽打压的冀州牧孙礼、被何晏免职的黄门侍郎傅嘏等等。

司马懿巧使妙计,便削弱了宗室和世家豪族。

司马懿借刀杀人

司马懿暗中控局

虽然表面低头服软,但曹爽所作所为,都被司马懿暗中掌控。

公元244年正月,曹爽欲立威名,力主伐蜀。

曹爽和夏侯玄等人原本打算得很好,既然诸葛亮已经去世,蜀中也无大将,魏国趁虚而入,搞不好可以收获灭国之功。

司马懿清楚,曹爽这次要是成功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便一直劝曹爽不要出兵。曹爽决意出兵后,司马懿便暗地里开始搞小动作。

战争刚开始,魏军后勤粮草就供不上了。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这可真是个低级而又致命的问题。司马懿和诸葛亮双方鏖战多年,都没有出现粮草问题。可怎么换曹爽出征,粮草就跟不上了呢?

显然坐镇后方的司马懿帮了不少倒忙。  

司马懿在关中带兵打仗多年,关陇地区的兵马都是其旧部。这次曹爽指挥的也是关陇兵马,便生出了一堆幺蛾子。

《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伐蜀,淮督诸军为先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

郭淮是司马懿在西北军区的心腹。曹爽偏偏派其做先锋,结果每次要打硬仗时,郭淮就以形势不利为由带着人撤下来了。

当然郭淮完全可以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保存实力。但作为先锋开战就撤,你让后面队伍还怎么打?

显然这么做都是郭淮和司马懿暗中商议好了的。

此外,司马昭也作为夏侯玄的副将上了战场。

司马昭上了前线不仅不帮忙协调兵马、催促粮草,反而一个劲劝夏侯玄退兵。而夏侯玄还真听进去了,和参军杨伟一起力劝曹爽撤军。

前有郭淮司马昭往坑里带,后有司马懿切断粮草,即便蜀中无大将,曹军也占不到丝毫便宜。曹军进退两难之际,还被蜀将费祎绕后来了个前后夹击,曹爽大败而归。

到改革阶段司马懿也暗中控制着方向,所以曹爽惊奇地发现,越改革反倒司马懿的势力越强大,而反对自己的人却呈几何级数增长。

曹爽终于感觉哪里不对劲了:莫非司马懿那个老狐狸在背着我搞事?

于是曹爽就派人河南尹李胜去司马懿那打探虚实。司马懿瞬间戏精附体,装起病来。

“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

李胜果然上当,认为司马懿只差一口气了,不足为虑。曹爽信了。

面对狡猾对手,竟然不安插个把人暗中了解实情,只草草派人走马观花以至被骗,可见与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比起来,曹爽处理事情好似儿戏。 

司马懿一边各种糊弄,一边暗自控局,他的实力渐渐增强,篡权的条件逐步成熟。  

装病的司马懿

高平陵的降维打击

司马懿的低调和隐忍,让曹爽产生大权在握的幻觉。

他强行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以便自己垄断朝政;纵容他的党羽亲信在各地巧取豪夺;把自己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搞得和皇帝类似。

更要命的是,曹爽曾经多次与曹羲等出洛阳游玩。大司农桓范认为他们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齐离开,以防有人在洛阳城内作乱。但曹爽根本不听。

于是该来的就来了。

公元249年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这次,他们再没能如往常一般平安归来。

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推演多次的行动计划得到了滴水不漏的执行。

他先是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与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

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

接下来司马懿的行动异常果断迅速。他们控制皇宫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占据武库,便能装备司马家的死士,也断绝了曹爽禁军的武器来源;随后司马懿安排高柔接管了禁军,控制了洛阳城。整个行动,关键节点都有内应,大家完美协作,实战好似演习。

曹爽不敢将洛阳情况告知曹芳。只是将天子车驾留在伊水之南,就地征发了数千人的军队。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见曹爽没有主见,又劝曹羲可以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暂作抵抗,然后占据许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印章为他们的军队调运粮草。

但曹爽兄弟还有将士们的家眷留在都城,他们担心就算起兵玩得过老江湖司马懿的概率很小不说,还可能会导致司马懿找到借口族灭其家人。于是曹爽在犹豫中迎来末日。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司马懿准备将曹爽置于死地时,曹爽竟然试图用借粮的方法来试探司马懿是否有杀害他的想法,司马懿将计就计借粮给他,曹爽居然“喜欢,自谓不死”,然后开开心心率军投降。  

拿下洛阳

再一次“借刀杀人”

让我们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思考。

干掉曹爽,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损耗。真正的对手,是世家豪强和崛起的寒门士子,必须借着此次事变再将他们血洗一波。

先借元老重臣之“刀”杀曹爽。

曹爽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绝对只要兵权、不要性命。

同时,司马懿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于是,曹爽不听桓范苦劝,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并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捉拿。

为什么曹爽会听从劝说。除了自身实力不济之外,担保人的身份也属实不一般:

尹大目是殿中校尉,天子护卫。陈泰是陈群的儿子,尚书。蒋济是太尉,是三公重臣。

但司马懿后来这么一反悔,让这些元老重臣被视为与司马懿是一路人。

蒋济事后拒绝封赏,过几个月就气死了。尹大目私下里伙同其他人一起反司马懿,从此被边缘化。而陈泰后来也被逼得忧愤而亡。

让元老重臣作保劝曹爽投降,然后再反悔杀掉曹爽,就可以让这些元老与曹魏朝廷相互猜忌怀疑,既削弱了这些世家,也让曹魏朝廷失去重要支柱,可谓一石二鸟。

“借刀杀人”还在继续。

司马懿接着借何晏之“刀”灭了一大批浮华名士。

《魏氏春秋》记载: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司马懿让何晏参与治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表现得极为卖力,彻底查办曹爽的党羽,想要以此获免。

当然司马懿之所以将曹爽提拔的“浮华”抓得如此彻底,也与借何晏这把“刀”不无关系。

可到了最后审核结果时,司马懿说:“参与的共有八族。”何晏一连排除了丁、邓等七姓。司马懿说:“还没完。”何晏穷困急迫,才说:“难道是说我吗?”

司马懿说:“对。”于是收押何晏,并以谋逆罪将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诛灭三族。

略带黑色幽默的是,司马懿好歹还算信守了一些承诺,何晏老婆及幼子幸免于难,让何家免于灭门。

这些家族势力从此彻底消失。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此后,司马懿依循何晏的例子,逮着机会也给世家豪门来个灭族。在平定淮南叛乱时,太原王氏的王凌,毋丘俭、文钦家族,诸葛诞家族同样被屠戮三族,主打就是一个斩草除根。

于是通过几波“借刀杀人”,司马懿得以干掉了众多竞争对手,让朝廷、宗室、世家、豪强的实力大为削弱,从而最终以绝对优势掌控了朝局。

司马懿成功收官

《天道》电视剧中,韩楚峰是丁元英的好友,也是一家大型商业集团的总经理,其人能力出众,深受集团前任总裁的信任和青睐,也是前任总裁生前向董事会力荐的总裁候选人。不过,韩楚峰还有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资历比他更深,在集团的势力也比他更加庞大。这三人之间的竞争,韩楚峰处于弱势地位。心烦不已的韩楚峰,只好去向好友丁元英问计。

丁元英是一位深谙人性的高人,他为韩楚峰想出了一条反败为胜之计:让韩楚峰主动退出竞争,过一段时间,董事会自然会选他当总裁。

其中的玄机就在于丁元英的“借刀杀人”之计。

韩楚峰退出竞争保存实力,另外两位竞争对手谁也不服谁就会陷入激烈的斗争,一时间两败俱伤。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董事会成员眼中也形象大跌。

就董事会成员看来,这两个人势力根深蒂固,都不听招呼难以沟通,让他们继续斗下去,只会导致集团利益受损。

相比之下,韩楚峰顾全大局,也更好沟通,显然更适合当总裁。

最后韩楚峰如愿上位,坐上集团总裁的宝座。

可见以退为进、掌控矛盾,远比正面硬刚要有效可靠得多。

0 阅读:1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