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更可恨

曦言说人间 2024-02-01 03:53:53
前言

刘墉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名臣,被乾隆皇帝赞誉为“清正廉洁,不畏强暴,敢于直言”的好官。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即使是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刘墉的形象都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他真的配得上这样的美誉吗?其实,他比和珅还要可恶。

清代的选官条件

清代的选官取士,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条件,不仅要求考生有着扎实的学问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有着良好的形象和风度。

这些规定和条件,被称为“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身”。

所谓“身”,就是指考生的外貌、身材、气质等方面,要求他们必须长相端正,身材匀称,气质高雅,不得有任何的缺陷或残疾。

这样的要求,是为了保证选出来的官员,能够符合清朝的礼仪和形象,能够给皇帝和百姓留下好的印象,也能够体现清朝的尊严和威严。

在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对于官员的外貌、身形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和重视,这是因为乾隆皇帝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形象和气质的人。

他喜欢那些长相俊美,身材健美,气质出众的人。因此,他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时,都会优先考虑那些形象好、气质佳的人。

这样一来,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几乎都是一些外貌出色,身形完美,气质高贵的人,比如和珅。

和珅在23岁的时候,就因为他的英姿飒爽,被选入乾隆皇帝的仪仗队,成为了皇宫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仪仗队是皇帝的近卫,是皇宫的门面,要求成员都要有着出色的武艺和仪表。入选仪仗队,就说明和珅的长相确实不像王刚老师(并无恶意)。

根据历史记载,“其子丰绅殷德,号天爵,善小诗,俊逸可喜。”

其中,还提到了丰绅殷德肖似和珅。

因此,刘墉的外在形象也与影视作品中的差距很大,他要是真的是“罗锅”,咱们这位看脸的乾隆皇帝哪能看得上他呢?

不仅外貌形象不符合,刘墉的人品也并不是个“好官”。

刘墉的“无为便无错”

清朝乾隆时期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但也是一个文字狱频发的黑暗时代。许多文人学士,因为他们的诗文中含有不满朝政或怀念明朝的言辞,而被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严厉地追究和惩罚。

其中最为惨烈的一起案件,就是发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一柱楼诗案。

当时,江苏东台县的举人徐食田,与同乡的地主蔡嘉树,因为田界的问题,发生了争执。蔡嘉树恼羞成怒,便想出了一个毒计,要陷害徐食田一家。

他找到了徐食田的祖父徐述夔所著的《一柱楼诗集》,从中挑出了一些诗句,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认为这些诗句明显是反清复明的意思,便将此事告发给了当地的知县。

徐食田得知此事,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安全,便主动向知县自首,承认了他祖父的诗集中有“违碍之处”。

然而,这样的举动,并没有换来清政府的宽恕,反而引来了更大的灾难。

当时,主管江苏教育和科举的学政是刘墉。刘墉听说了徐食田的案件,便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便立刻将此事上奏给了乾隆皇帝,请求皇帝亲自下旨,严惩徐食田一家,以正朝纲。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大为震怒,认为徐述夔的诗集是“妄诞狂吠,不可枚举”的大逆之言,便下令按照吕留良的例子,严厉地审理和处置此案。

于是,一场血腥的文字狱,就这样开始了。

刘墉奉旨查办此案,不惜动用刑讯逼供,广泛株连,将徐述夔的亲友、学生、传记作者、书刻者、书商等,都牵扯进来,一共有200多人被捕入狱。

徐述夔和他的儿子徐怀祖,虽然早已去世,也被掘出尸体,斩首示众。徐食田和他的弟弟徐食书,以及徐述夔的学生徐首发、沈成濯等,都被处以斩首的极刑。

其他涉案的官员和举人,也被处以杖刑、流放等惩罚。这样的惨案,持续了两年多,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告一段落。

此后,刘墉一路青云直上,直接加衔户部右侍郎,而后转户部左侍郎。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被任命为左都御史,担负着监察和弹劾朝中百官的重要职责。

此时,正是大贪官和珅势力最为鼎盛的时候。按照影视作品塑造的刘墉,他应该积极揭发和珅的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祸乱朝纲的罪行,为国家除害。

然而此时的刘墉,却变了一个人。他不但没有对和珅进行任何的监察和弹劾,反而对和珅卑躬屈膝,巴结奉承。

此后,刘墉不断犯错,渐渐失去了帝心。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年初,刘墉私下里向两位老臣嵇璜和曹文埴透露了皇帝的心意。乾隆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刘墉是在泄露机密,干扰朝政,便下令将刘墉罢免了大学士的职务。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夏天,刘墉在那一年兼管了国子监的事务,负责主持乡试的考务。

刘墉作为主考官,却没有严格监督考场,反而纵容了一些堂官收受考生的馈送,造成了考试的不公正和不公平。

这件事被御史祝德麟发现了,他立即上书弹劾刘墉,指责他失职渎职,败坏了科举的风气。

刘墉因此受到皇帝的处分。

在嘉庆二年(1797年)的四月,刘墉在这一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他本应感恩戴德,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效力,但他却表现出一种懈怠和敷衍的态度,不肯真心实意地做事,干活懒散,不思进取。

嘉庆皇帝感到不快和失望,还评价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乾隆去世后,刘墉被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的贪腐案件

刘墉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再次展现出他的不畏权势的一面,他亲自查访,广泛收集证据,细致分析,最终查明和珅及其党羽的罪行有20条,包括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滥用职权、诬陷忠良、欺瞒上官等等。

他将这些罪行一一奏报朝廷,请求皇帝严惩和珅。嘉庆皇帝下令将和珅处死,没收其家产,削去其爵位,连坐其亲属,一网打尽。

此后,刘墉像打开了任督二脉,开始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重新回到了“刘青天”的状态。

而刘墉的这些表现,无不让人怀疑他放任和珅和官场的贪腐,只是因为要明哲保身。

但他的这番明哲保身,却给百姓、朝廷等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为“无为便无错”,却是比和珅的诸多罪行更加让人感到可恶。

0 阅读:185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