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偈语,短短24字,道尽人的一生,点醒执着人!

曦言说人间 2024-06-10 09:25:5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3年一部《少年歌行》里面忘忧老和尚对着无忧告别的片段出圈极了,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让游本昌老师重新走到大家的视野里,大家都说游本昌老师只是站在那里不用开口就是得道高僧,一开口“诸法因缘生,因缘尽则灭”更是宿命感满满。

那为什么大家这么认可游本昌老师的老和尚呢?自然是因为多年前他塑造的另一个经典荧幕形象——济公。其中济公看着自己烧毁的家,半面哭脸半面笑脸的镜头也被记在影史之中。

游本昌老师塑造的济公形象过于经典,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济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其实不然,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得道高僧,而且他临终前留下的绝笔诗,更是道尽了人一生的本质。

一、历史上的济公

和各大文艺作品所演绎的一样,济公本名李修缘,最早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居住在杭州的灵隐寺。整日里不修边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疯癫邋遢。并且不遵守清规戒律,最有名的就是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李修缘是南宋人,少年时候就很聪慧,单从修缘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家中长辈一定有信奉佛教的人。而从他的一生来看,可以说他很有佛缘。

一开始李修缘并不是修佛的,小的时候他就读的瑞霞洞,受到的是释道两个思想流派的影响,通俗的来说就是“佛道双修”。

18岁那年父母双双患病撒手人寰,他便开始放浪形骸,继而出家。如此看来,他的疯癫很可能是年少时父母的离世给他的精神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所造成的,但是他的内心又并没有那么脆弱,只是不在意常人的目光肆意洒脱,但是心中仍是清明的,存悲悯的。

所以他不守佛门的规矩,而是常常游离于市井之间救助贫苦。他虽然没有电视剧中演义的法力神通,但是他有一颗慈悲普度众生的心。

就像民间“守村人”的传说那样——守村人:农村里面心智不太健全甚至有点痴傻的人,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他们的影子,传说中他们这一世就是来人间“苦修”的,他们可以为这个村子阻挡灾祸。

这么想来也许历史上的济公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只不过他的村子更大,他的影响和帮助庇护的人更多。那么他临终前留下了怎样的话语呢?

二、道济留下的《辞世颂》

这样一位与众不同,入世济人的得道高僧,临终前留下了这样的绝笔诗: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用白话直接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六十年来生活过得一片狼藉,东壁到西壁既可以说是晚景凄凉家徒四壁,也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如今到这个时候了,水还是连着碧色的天空静静流淌。

单看这个绝笔诗,没有对人世的过多眷恋,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就是一位老者平平淡淡的描述着当下,好像刚刚踏花归来讲解路上的见闻一样。

而且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济公临终前用的不是“归去”而是“归来”。彼岸才是他真正的来路和归途,在这人间他终究不过是一个过客。

而山水之色是见证者,有人说人生的境界是“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仍是山,看水还是水。”我想大师最后想告诉世人的是,返璞归真才是人生之本。

短短的24个字,没有过多的大道理,就是平淡,可是平淡本身就给这首诗添加了禅意。

世人一生忙碌不知道在各自追求什么,有人追求的就是风浪,可是风浪最终会归于平静,去追求风浪但是不过分执迷于风浪,而是享受每一刻的平静,这或许就是大师最后想告诉我们的事。

其实,道济在诗词上的才华并不逊色于同个时代的范成大和陆游,只是传世的作品很少,而且因为他是出家人的关系,他的诗词别有一番哲理和看破尘世的豁达。

比如,慈净寺失火的时候,众人都去救火,他却在旁边看着,事后还写下了《净慈寺火灾》表示,这场没有理由烧起来的大火惹得人心惶惶,把屋子烧了个精光,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佛祖想要换个新房子了。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道济心中的佛祖并非是高坐莲台冷冰冰的,而是有血有肉鲜活的。他信奉的从来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的“道”。

而他过世的前一年所作的《湖中夕泛归南屏四绝》这四首小诗,也能看出他跟百姓们的关系。“篙师识我不论钱”以摆渡为生的篙师发现是道济便不会收他的摆渡钱,从这样的小事就可以看出道济深受百姓爱戴。

而其他几首中的“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也能看出他的豁达,美景于他眼中是一场免费的视觉盛宴,享受到这样的美景,是人生幸事。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这里他问花,花点头应答,带着一些“泛灵论”,这种大多出现在幼童时期的心理活动,道济在六十多岁时仍然保有,结合他一生的坎坷来看,真的是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境界,才能保有这样的纯真心态。

三、道济对世人的影响

前文说过了道济诗中的禅意,可以见得佛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很大,那道济的诗在文学上是否有深远的影响呢?这首先就分析一下道济的信奉的是哪个佛法流派。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建,他死后,弟子们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传播,所以推演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分为两大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个是从《西游记》中听说的。

所谓小乘佛教指的是“修自己”,即只要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将生死看淡,就能成为“阿罗汉”;而大乘佛教则是要普度众生,不仅自己要得到解脱,还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众生都成佛,比如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就是大乘佛法的代表。

从道济的一生看,他走进众生之中,身体力行的帮助众生,解救他们的苦难,他信奉的应是大乘佛法。

而在文学史上,僧徒和文士们交往之事史不绝书。道济一生游走在民间帮扶百姓,前文我们也说过,从他留下的诗作来看,他无论是出行还是和自己相熟的包子铺老板交谈时都有进行诗歌创作。

那么在他的一生中一定不乏与文人墨客讲经论道的时刻,道济信奉大乘佛法,而且身体力行的帮助他人,他的豁达与奉献精神一定会影响到这些人。

而且后人也以道济本人为题材写过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这个传奇“活佛”。比如:明末清初的《醉菩提》、香婴居士王梦吉的《济公全传》等等。

道济一生以山水和植物花鸟为题材的诗很多,在禅意之外,在文学品评上也能感受到为山水田园诗注入了新的风向。

除却文学上的影响外,道济本人还擅长行医之道,游走于民间时常常行医救人、悬壶济世。用中草药帮助百姓治疗外伤,还会帮助妇女生产。

影视作品中济公的灵丹妙药叫“伸腿瞪眼丸”,这并非是人随意杜撰出来的,据考究,这个丸药就是“马钱子散”。马钱子本身有毒,所以用药剂量需要施药者仔细考量,精准用药。

包括有关济公救治宰相之子的传说演绎,其中对于病症的来源有夸大戏说的成分,但是关于“大头瓮”这个病症的治疗方式确实符合医道的。演说中济公用了朱砂和白面。

朱砂,味甘,性寒,归心经,止狂躁,消疮疡肿毒。济公的方剂既去心病也治体病,加上他豁达的人生观还能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三管齐下,药到病除,这都能看出济公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道济也有诗作是关于医道的:煮茶迎客月当户,采药出门云满篮。

和尚、诗人、游医、劫富济贫的侠僧……这些身份分别对应了佛学、文学、医道和侠义精神。这样一个汇聚了众多美好的略带疯癫的人会被后世戏说演绎成罗汉下凡和活佛在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济公的传说影响着几代人,有人看到的是他的佛缘、有人看到的是他的疯癫、有人演绎他的大智若愚、有人透过他去看世间百态……这倒是让人想起来郭德纲演绎济公之前请教游本昌老师时,游本昌老师的回答。

“佛本无相,你看到的济公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放开了去演。”或许真正的济公在临终前给我们留下的后12个字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佛本无相,无需执着。”一花世界,一树一菩提,你看这水连天碧,佛就在这山水之间,佛就在这尘世之间。

引用文献:

济公--百度百科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中国知网--《唐朝佛学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3 阅读:406
评论列表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