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曦言说人间 2024-06-15 05:21: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提起锦衣卫,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就会浮现出张震在电影《绣春刀》里面的形象:一身飞鱼服,手握绣春刀,武功高强,形象特别的冷峻。这是我们印象中的锦衣卫形象。

实际上,明朝的锦衣卫基本就是这个形象,他们代表了明朝的最强战力。

那么就有人好奇了,明朝末年号称有15万锦衣卫,但是为何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这些锦衣卫却没有救国呢,他们那时在做什么?

一、锦衣卫

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这个皇帝,跟之前的皇帝不太一样,他是真正的草根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草根皇帝。

他出身不好,为了吃饭,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后来阴差阳错之下统领了义军,推翻了元朝,所以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权力。

因此他上位之后,首先废除丞相制,加大了中央集权。但是他疑心太重,担心群臣造反,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同时他也想时刻了解大臣的动态,于是在1382年,他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

仪鸾司原来是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管理,锦衣卫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帝的安全,并且替皇帝收集情报,说白了就是皇权的产物。因此起初锦衣卫的权力并不大,人数也不多,也就5000人左右。

但是随着锦衣卫的发展,他们的权力也逐渐变大,由于是皇权特许,很多大臣都非常惧怕锦衣卫。朱元璋死之前,深觉锦衣卫威胁皇权,因此就废除锦衣卫。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在位时间仅四年,那时候锦衣卫空缺,这也是明朝锦衣卫唯一断档的四年。

后明成祖朱棣即位,朱棣雄才大略,不输朱元璋。但他是通过谋反才继位的,所以一直内心不安,怕前朝的人会找他报仇,于是重新恢复了锦衣卫。

锦衣卫在明成祖时期,权力迅速扩大。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是监察百官,朱棣时期的锦衣卫可以说是监察全国,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妄图复辟前朝的不法之徒。

同时朱棣设立东厂这个特务机构,由太监掌权,东厂的很多高层都是在锦衣卫任职,因此宦官间接在锦衣卫有了实权,这为明朝后来的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明成祖将锦衣卫分为中央直属、地方部门以及流动部门,上至京城,下至偏远县城,锦衣卫无所不在。

特别是到了朱棣晚年,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争皇位,他们都各自拉拢锦衣卫,将锦衣卫的权力送上了巅峰,因为这代表着锦衣卫能够左右皇权。

朱高煦继位后,仅做了10个月皇帝就去世了。后来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号明宣宗,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他们放任大太监王振专政,王振势力越来越大。

到了明英宗时期,王振成为东厂之主,间接也掌控锦衣卫,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指使锦衣卫抓了不少大臣,并且后来他主导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明朝差点灭亡。

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了嘉靖皇帝在位时,锦衣卫势力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数量达到17万之多,权力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陆炳统领锦衣卫的时候,锦衣卫是最强的。陆炳是何人呢?他是明朝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之人,被奸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藩赞为天下 第一牛人。

他在职期间除掉了内阁首辅夏言,甚至公然抗旨不尊,嘉靖帝也不会处罚他。

此人武功高强,一身江湖气,善于结交江湖豪杰,所以他招募了大量的江湖好汉进入锦衣卫队伍,这些江湖人士大都被安排在民间,因此民间有什么风吹草动,消息第一时间就能传入皇帝耳中。

不仅是民间如此,就是在朝堂上也一样。遍布各处的锦衣卫对朝中官员的所有事情无所不知,可以说从他们起床到晚上睡觉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因此朝中人谈锦衣卫就色变。

此外,锦衣卫的手段极其残酷,凡是落到他们手里的人,他们想让他生他就生,想让他死绝对不会让他多活一秒,落到他们手里的人大都被折磨致死,因为锦衣卫是皇权特许,没人敢管。

但是,锦衣卫内部的制度也是非常的严格,锦衣卫一旦犯错,便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因此他们这个集团才能做到权势的顶峰。

二、15万锦衣卫?

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的锦衣卫数量一直在15万左右,堪比军队。

明朝末年,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不理朝政,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锦衣卫、东厂两大势力全部由魏忠贤掌握,那时候的锦衣卫已经沦为宦官的爪牙。

他们无恶不作,收受贿赂,强加罪名,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进一步加速了明朝的衰弱。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皇帝,他的种种恶行自然引起百姓的极度不满,各地起义爆发,与此同时,被成吉思汗赶到关外几百年的女真族又蠢蠢欲动。

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迅速壮大,建立后金,他们极度的想吃掉中原这块肥肉。明熹宗在位7年,22岁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号“崇祯”。

崇祯皇帝比他哥哥要强很多,他上位决心要整顿朝堂,改变明朝积弱的局面。所以他一继位就铲除了魏忠贤,将锦衣卫和东厂控制在自己手中。

铲除宦官,崇祯帝可以说做了一件实事,赢得百姓称赞。但是明朝当时的问题是数十年来各个皇帝遗留下来的,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再者,崇祯皇帝虽然有心改变,但是能力确实不足。锦衣卫虽然到了他手里,但还是保留之前那套贪污受贿、残暴不仁的作风,腐败之气仍然盛行。

那时候的锦衣卫仍然以几个大太监马首是瞻,但是崇祯皇帝仍然赋予他们特权,让他们监察百官,试想一下,让一群贪官去监察贪官,能有什么好结果。

比如那时候的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一旦查到官员有什么罪行,先给涉事官员透漏口风,等礼品送到,才决定处不处罚。只有钱没送够的人,他才会真正的处罚。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那时候的锦衣卫已经变质,成为真正的敛财工具。崇祯大刀阔斧的改革了几年,贪腐之气更加盛行,锦衣卫公开卖官,一个六品小官都炒到3000两银子。

再者,崇祯宠信太监,也做错了不少事情。最致命的是他听了两个太监的话杀了袁崇焕,致使军心涣散,很多大将都叛逃,投奔皇太极。

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逃到煤山,自缢身亡,那时候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

明朝有15万锦衣卫,为什么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身边只有王承恩呢?锦衣卫们身负保卫皇权的重任,他们去哪了呢?

其实,明朝号称是有15万锦衣卫不假,但是不同时代的锦衣卫还是不同的。如果是明朝早期的锦衣卫,确实是皇权至上,他们都经过特殊培训,武艺高强,皇帝遇到危险他们肯定拼死护卫。

但是到了崇祯时期,这些锦衣卫很多都是一些地痞流氓通过买官进来的。

崇祯初年,这些锦衣卫的官职大都卖二三十两一个,很多地痞流氓买了官之后,就借官职拼命的敛财在,这种投入小收益高的职位,自然吸引了大批人。

所以,当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自然不能指望这些流氓来拼死保卫皇权,这些锦衣卫见形势不妙,在李自成攻城之前早就跑的没影了。

锦衣卫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官宦子弟,大多数也是那种不学无术之徒,他们没有能力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于是家里就给他们找关系放进了锦衣卫里面,并且他们担任的职务都不低。

这些纨绔子弟虽然职位是锦衣卫,但是他们根本就不能算是锦衣卫。所以北京城破之日,他们要么就拿着这些年敛的钱财和家里人逃到南方,要么就是投降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极。

因此,虽然明朝末年号称有15万锦衣卫,但是真的担得起“锦衣卫”三个字的人寥寥无几。

纵然是还有一部分“武艺高强”的人能担大任,他们也不愿意护卫崇祯皇帝这样的昏君,自然城破之日,就是他们离开之时。

三、结语

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一招一夕造成的。明朝前期确实出了不少能力强的皇帝,将明朝的国力推上顶峰,但是晚期的明朝千疮百孔,皇帝无所作为,用人不明。就算有15万锦衣卫在身边,也难逃被灭国的命运。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张献忠、罗国澄——读《明代锦衣卫制度研究》

1 阅读:215
评论列表
  • 2024-06-17 11:49

    伊拉克亡国时,几十万的国民警卫队又哪里去了?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