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梅,今年59岁,退休九年,老伴比我大三岁,也退休两年多。
老伴和我的退休金加起来过万,我们只有一个儿子,所以,每月资助儿子5000房贷。
孙子是我一手带大,已经上三年级,如今没啥事了,本可以安享我们的老年生活。
谁知,老伴突发疾病住院,需要垫付手术费用50000,主要是几款进口药贵点。
我手里只有20000,存折还有两月就到期,就跟儿子商议,请他帮忙再出30000。
儿子手里也没钱,他给我电话,让我不要着急,这事他去解决。
下午,儿子借了钱办好老伴的手术手续,这让我觉得,关键时候,还得有个孩子。
老伴的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医生说,已经没啥大事,只要回家后好好调养。
我在医院里忙碌一周,儿子也请假好几天,一直在医院守着老伴。
病房里的人很羡慕老伴,说老伴有福气,不仅有我这个原配发妻,还有这么孝顺的儿子。
那天,儿媳下班后第一次到医院来,却不是看望老伴,而是折腾着让我们还钱。
儿子因老伴这里没啥事,也就去上班了,还没有来。
病房里只有我和老伴,以及另一个病友。
儿媳进屋就说我们是自私的父母,明明每月上万的退休金,还让儿子出住院费。
况且这笔钱,还是从网上贷出来的,每天的利息有多高,她质问我们知不知道?
当时我差点背过气去,老伴也气得心脏加速,还是病友的护工帮忙喊医生,儿媳才停止。
我把儿媳推出去,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儿媳说这事也是她听别人说的。
我拿出手机询问儿子是否下班?儿子说马上就上来的。
儿子刚出电梯,儿媳就扑过去厮打儿子,说儿子这是为了父母要毁了自己的小家。
我赶紧又去拉儿媳,低声询问儿子,钱到底是从哪里借的。
儿子说自己的朋友,还把手机里的转账记录给我和儿媳看。
儿媳看了半天,随后也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跟儿子说,弄错了,我听成你的名字了。
原来,儿子单位里有个跟他名字差不多的人,年纪相仿,名字相似。
儿媳是听错了,她知道儿子借钱帮我们垫付住院费,但儿子没说这钱是借谁的。
病房里,老伴经过医生的处理,心绪平静了很多。
我让儿子儿媳都不要进去,他们回家好好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
儿子为啥不跟儿媳说清楚,儿媳为啥听到个相似的名字,就这样着急。
还不是儿子儿媳的婚姻也生病了,他们需要好好地沟通一番,日子可不能这样过。
而我也要考虑一下,以后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儿媳生孙子时,我退休帮忙带娃,老伴还在上班,我们的收入要比现在多些。
除了帮扶儿子家还贷,还经常资助孙子的费用,这就滋长儿媳的贪欲。
老伴退休后,虽然我们还是每月给儿子5000房贷的资助,但孙子的费用,我们不再管了。
儿媳时常在我们跟前哭穷,或者说其他姐妹的婆家如何帮忙。
我也就听听而已,不多说一句话。我认为,婆媳之间的关系,需要彼此双赢。
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儿媳付出,或者婆婆付出。任何好的关系,之所以能和睦是有规律的。
儿媳在我跟前说这些,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别人家的儿媳是如何给婆婆买这买那的。
一个大家庭里,谁都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别总是要求别人,还是要多替别人考虑些。
就拿老伴这次生病来说,亲家夫妻跟我居住同城,他们不仅没看望,连电话都没有。
上次亲家住院,我和老伴不仅给钱,还去医院、家里看过几次。
儿媳当时还很激动,说我们是最好的人家,心慈人善,夸奖我们会做人。
怎么到我家老伴生病住院做手术,亲家夫妻反而不闻不问?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不计较并不代表我不知道。
老伴出院后,我让儿子一家三口周末就别过来,让老伴安静地养身体。
我把儿子儿媳喊到一起,告诉他们我和老伴的决定,下月开始,不再资助他们房贷。
儿子说好,儿媳嘟囔着说我们自私,儿子看了一眼儿媳,儿媳不再说话。
怎么说呢?谁家的人心疼谁家的老人,谁家的老人在乎谁家的孩子。
儿媳觉得我们自私,而我觉得,我们再有钱,也要为晚年考虑,筹备。
给儿子5000房贷时,皆大欢喜,收回时,理解我们的儿子同意,不理解的儿媳反对。
通过老伴这次住院,我就看出来了。
我给儿子打电话借钱时,我是小心翼翼,并承诺给儿子利息。
而儿子儿媳接受了我们这么多年的资助,不仅没说过感谢的话,反而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老人还能自食其力,若老人手里没钱,看病就要看子女的脸色和良心。
从现在开始,我和老伴每月再为自己多存些钱,这样到了晚年,即使需要花钱,我手里有,也就不必看谁的脸,听谁的废话。
老伴这次住院,让我反思一个问题。我们老人手里,一定要有随时能取出来的现金。
以前,我都是在账户里预留10000备用,以后,我准备预留3到5万的。
这样,即使出现意外,也不至于因心疼利息跟谁借钱,也不用找儿子借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也是这次老伴生病住院,儿媳因误会而大闹医院,让我彻底懂得,谁亲都不如自己兜里的傍身钱亲。
人老了,不要过得太大度,手也不要太松,多给自己留点备用,总比给出去再要回来明智。
这样验证了:饭不能吃得太饱,对人不能太好!切记,切记!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这篇文章是老年人晚年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