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敌人封锁,朱德想开垦这块荒地。毛泽东:好,就派359旅来干!

古今的多少事 2024-10-13 17:35:25
全文共1931个字,阅读时间预计7分钟。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及时带来更新提示。

1941年,南泥湾。

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蜿蜒的小径上。

朱德和他的警卫员,在茂密的树丛间艰难地探路,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湿,脸上挂着疲惫,但眼神坚定。

许多人不理解,眼下正是抗战的紧要关头,有许多事要做,为什么偏偏朱老总这时候拉他们出来“巡视”?

朱德也没直接回答,而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曹操你们认得吧?”

“曹操怎么不认得?”一个年轻的警卫说道。

朱德笑了笑,点了点头:“曹操在战乱中起军,但当时拉一个军队出来也是要钱的,曹操当时并没有那么多钱。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他苦思冥想,想出来一个办法。”

一旁的警卫员来了兴趣:“老总,曹操想出来啥办法啊?”

“曹操想出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他想出了屯田制度。让士兵们在战时打仗,闲时耕种,这样既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讲完后,朱德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强调道:“主席讲得好,只有生产才能战胜困难,曹操的屯田制,就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处境!”

目标,南泥湾!

南泥湾的开垦始于1941年,当时,我军的抗日根据地,因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封锁而物资匮乏。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毛泽东在1939年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但效果有限。1940年,朱德回到延安后,提出了在不影响军事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了主席的赞赏。

朱德经过仔细考察,最终选择了位于延安东南45公里的南泥湾作为开垦地。毛泽东对此表示肯定,并同意调派359旅前往南泥湾,施行屯田制度。

开垦南泥湾

1941年3月的春风中,359旅的士兵们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分批踏上了前往南泥湾的征程。他们背着简陋的行囊,脸上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和一丝不安。

南泥湾,这个曾经荒凉的地方,即将因为他们的到来而焕发新生。

起初,面对这片荒芜的土地,士兵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拿起锄头,而不是枪杆。他们的手掌很快就磨出了水泡,汗水混合着泥土,不断从额头滑落。

王震站在一个小土坡上,他的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同志们,我知道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但我们八路军,绝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我们要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

王震的话充满了鼓励和信心,士兵们的眼神逐渐坚定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艰苦的劳动。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锄头和犁,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和收割。

王震经常下到田间,和士兵们一起劳动,他的行动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地激励着大家。

“你看,这锄头要这样拿,用力要均匀。”一位老农出身的士兵,正在教一位年轻的战友,如何正确使用锄头。年轻人认真地听着,模仿着,不久后,他的动作也变得熟练起来。

“旅长,我们今天开垦了整整两亩地!”一位士兵兴奋地向王震汇报。王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干得好,同志!但我们要的不仅是数量,还要保证质量。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开垦成果

秋天到来时,南泥湾的土地上金黄一片,庄稼随风摇曳,仿佛在向这些辛勤的劳动者致敬。士兵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他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王震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丰收的景象,对身边的副官说:“你看,这就是我们359旅的士兵,他们不仅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能在土地上播种希望!”

9月的秋风带着收获的喜悦,毛泽东在得知南泥湾丰收的消息后,心情大好,立刻安排了视察的行程。

当毛泽东到达南泥湾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了。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硕果累累的果树压弯了枝头,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散发着生机勃勃的气息。他走进田间,和正在忙碌的战士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主席,您看,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我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上交组织!”王震指着一片片丰收的庄稼,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

毛泽东微笑着点头,他看到了359旅将士们的努力和成果,也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喜悦和自豪。

他转向王震,语重心长地说:“任务完成的好啊,不过我听说陕北不少百姓,都得了柳拐病,你这边情况怎么样啊?”

柳拐病,又称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疾病,常见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其症状包括关节粗大、疼痛、肌肉萎缩,以及手指不能弯曲等。

在当时的陕北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营养不良,柳拐病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地方病,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王震立刻挺直了身体:“报告主席,战士们非常健康,没有生过任何病!”他的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主席欣慰的点头,和一旁的副官说:“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精神!”

南泥湾开垦,不仅是一次农业生产的壮举,更是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它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实际的生活和军事问题;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32

古今的多少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