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匕见,从义皇帝到反贼,顺治对多尔衮系的清洗够稳够准更够狠

小龙评历史 2023-02-22 10:16:19

顺治7年(1650年)的最后一天,清帝国的权力中枢迎来了一次地震,帝国实际掌权者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病逝,这个庞大的帝国出现了权力真空。

按照常理,帝国的最高权力应该回归小皇帝福临,但此时朝中暗流涌动,多尔衮生前经营的庞大权力体系仍在运行,小皇帝福临要顺利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并不容易。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小皇帝福临与多尔衮系之间将展开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时,福临却以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在短短数月内,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多尔衮系的清洗,拿回了权力,在这场由福临与其母亲孝庄皇太后主导的权谋大戏中,死去的多尔衮的身份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便从享受至高荣耀的“义皇帝”变为了人人唾弃的“反贼”,而随着小皇帝福临对多尔衮系权力收缴的完成,满清政权也彻底进入的皇帝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集权时代。

妥协

明崇祯16年,清崇德8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暴毙于沈阳,这个拥有相当政治头脑的君主以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更要命的是,他死前没有指定谁是帝国的继承人。

当时,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皇太极驾崩时,正蓝旗直接在豪格手中,而原来直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也支持豪格继承皇位,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虽然没有明确站队,但也更倾向于豪格。

而另一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直接控制着两白旗,实力也不容小觑。

在继承人问题上,双方互不相让,两黄旗老臣表示:继承人必须是皇太极的子孙,否则自己不认;而阿济格和多铎也态度强硬地表示:继承人只能是自己的兄弟(其实就是指多尔衮),否则自己不认。

就在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第三种方案被提了出来:既然无论是立豪格还是立多尔衮都会让对方有很大意见,那么就两个都不立,而立同为皇太极儿子,但年仅6岁的福临,皇帝年幼,多尔衮来当摄政王。

这个方案被提出后,多尔衮立刻表示同意,因为这个方案在事实上对多尔衮有利,本来,他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合法性上就存在问题,而在军事实力上,以两白旗对两黄色、正蓝,可能还要加上镶蓝旗,也处于劣势,而这个折中的方案,让多尔衮实现了暂时的反客为主,小皇帝年幼,他成为了帝国的实际掌权人,这等好事他当然不会反对。

而这个方案对于豪格来说,就十分难受了,在只有多尔衮和他两个候选人的情况下,原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定支持他豪格,但是这个折中方案提出后,由于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对于这个方案也可以接受,如果豪格一意孤行,那么坚定支持他的只有直属于他的正蓝旗,以一旗对多尔衮派的两旗,豪格变成了劣势方,所以尽管心不甘情不愿,豪格也只能将皇位拱手让与自己的弟弟福临。

这个折中的方案是为了让多尔衮兄弟派(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与皇太极儿子派之间达成平衡,所以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豪格便不能当摄政王,否则皇太极儿子派的实力就明显强过多尔衮兄弟派了,况且皇帝的哥哥当摄政王,这本身就不利于国家稳定,但若只有多尔衮一个人当摄政王,权力的天平就又倾向于多尔衮派了,最终,总体中立但稍微倾向于皇太极儿子派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充当了另一个摄政王。

就这样满清统治集团们以这样一个相互妥协的折中方案,确立了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继承人方案,但权力的斗争不会就此停歇。

一招损棋

这个相互妥协后制定的继承人方案,实际上是对多尔衮更有利,尽管经历了一系列制衡,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尔衮派已经从劣势方转变为优势方。

之前的豪格与多尔衮之争时,多尔衮兄弟要以自己手中的两旗对阵支持皇太极儿子的四旗,而如今,虽然名义上支持皇太极儿子的还是四旗,但这四旗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新帝福临年幼,这就注定了原直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掌握着正蓝旗的豪格处境则变得极为尴尬,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虽然掌握着镶蓝旗,却没有稳固的盟友,实力仍在多尔衮之下。

简单说,支持皇太极儿子的四个旗被分化为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不及多尔衮派直接控制的两白旗。

多尔衮凭借自己手中的优势开始纵横捭阖,先是打压济尔哈朗,让自己拥有更高的权威,削弱济尔哈朗后,朝中制衡多尔衮的力量便弱了不少,他成为了帝国的实际最高掌权者。

皇太极死后一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的农民军一时之间也没有能力立刻接管明帝国的所有权力,这便给了关外的清军可乘之机。

多尔衮抓住机会招降了吴三桂,并入主北京,准备为日后问鼎天下做准备。

主导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没做任何耽搁,派三路大军打击有可能威胁满清政权夺取天下的三股势力:

第一路由阿济格率领,打击李自成势力,第二路由多铎率领,打击南明势力,第三路由豪格率领,打击张献忠势力。

三路之中,有两路是多尔衮的兄弟,此时的权力天平已经明显倾向于多尔衮派,李自成势力被干掉,张献忠势力被削弱,南明弘光政权被灭亡后,多尔衮转过手来便找个借口将豪格下狱,四个月后,豪格死于狱中,表面上看,多尔衮干掉了最具威胁的对手,距离获得最高权力只剩一步之遥,但事实上,皇太极在世时,就已经在多尔衮系内部做出了布局,这是一招损棋,这招损棋在多尔衮死后加速了其势力的瓦解。

豪格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一母所生的三个兄弟,三人之中,阿济格、多铎是单纯的军事人才,其政治头脑根本没有多少,而多尔衮则具有相当的政治头脑,所以兄弟三人最终形成了以多尔衮为核心的联盟。

但多尔衮的政治头脑是逐渐表现出来的,而阿济格与多铎的军事才能在很早就表现了出来,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与多铎都曾单独统领一旗兵马,而体弱多病的多尔衮则没有这样的权力,多尔衮三兄弟中,大哥阿济格曾在地位上高于二弟多尔衮,而这就是皇太极能够下一招损棋的基础。

皇太极以阿济格为多铎主婚为由,将阿济格的兵马交给了多尔衮统领,表面上是让更具才能的多尔衮领兵,事实上则是在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埋下一颗互不信任的种子。

多尔衮成为最具权威的摄政王后,也时时堤防阿济格,甚至在集团内部打压阿济格,让阿济格没有力量去威胁他的地位,皇太极早早就下好的一招损棋,再加上多尔衮对自己这位兄长的提防,导致了多尔衮派系中实际上也出现了不明显的分化:多尔衮与多铎是铁板一块,而阿济格则与多尔衮貌合神离,这样的问题在多尔衮掌握绝对权威时没有任何问题,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多铎与多尔衮相继接连死亡后,其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便来到了爆发的边缘,这样的矛盾也便给了小皇帝福临可乘之机。

风云变幻

顺治六年(1649年),征战南方的多铎病逝,多尔衮最信任的弟弟不在了,此时虽然多尔衮已经击败了所有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对手,但却也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小皇帝福临在慢慢长大。

福临与孝庄太后并非孤儿寡母,直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是他们的政治资源,只是由于福临太小,这份政治力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多尔衮干掉豪格,抢了他的正蓝旗,但是这种明显不顾吃相的做法注定了正蓝旗力量不能被快速消化,而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又痛失臂膀多铎,清廷权力中枢的斗争又一次趋于白热化。

本来,如果多尔衮尚在,凭借其多年积攒的政治资源,即便日后与小皇帝福临撕破脸,与两黄旗直接开战,多尔衮派的胜算也要稍大一些,但所有的这一切随着多尔衮在顺治7年的病逝,也变得更加不可能实现。

多尔衮死前,环顾四周,自己儿子多尔博年仅10岁,不足以接受托孤,他只能把目光对准那个与自己心有芥蒂的哥哥阿济格。

如果只看阿济格与多尔衮兄弟,他们兄弟之间的芥蒂在最后一刻应该是可以消除的,因为此时他们又拥有了共同的敌人,多尔衮将后事托付给阿济格应该是真心的,但阿济格与多尔衮兄弟二人嫌隙已生多年,阿济格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管多尔衮留下的政治资源,却是一个未知数。

但无论有多少困难,即便是赶鸭子上架,阿济格也得去搏上一搏,阿济格开始积极在多尔衮经营多年的两白旗人士间游走,准备接管多尔衮留下的政治资源,并继承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

但此时的小皇帝福临尽管才14岁,但是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已经让他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况且其身后还站着一个政治智慧出众的奇女子孝庄皇太后,如今,对方政治集团主要人物已死,他们又岂会放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数月间,小皇帝福临(以及其母亲孝庄皇太后)开始了一系列让人拍案叫绝的操作,多尔衮集团在这番操作下土崩瓦解,福临彻底拿回了属于他的权力。

阿济格的悲剧

福临将第一个目标对准阿济格,多尔衮死后,其集团面临的问题是中枢崩溃,阿济格的任务是赶紧填补多尔衮死后集团面临的权力中枢空缺,而福临要做的是不让多尔衮集团的权力体系完成重组。

福临干掉阿济格的操作颇为巧妙,他不从阿济格下手,而是从死人多尔衮下手,多尔衮灵柩回到京城后,福临下令为多尔衮举行国葬,葬礼规格极为宏大。

而后,福临下诏对多尔衮一顿猛夸:说他摄政之功非凡,入关问鼎天下的功劳更是千古无二。

这还不算完,福临随后又下诏,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且多尔衮的灵位佩享太庙,这样一来,多尔衮死后的地位已经与真正的皇帝无二。

福临的这一系列操作直接把原多尔衮控制的两白旗老臣给弄迷糊了,一时之间,他们甚至产生了皇帝与多尔衮亲如一家,而阿济格才是那个挑拨离间的小人的感觉。

福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可以放手干掉阿济格了,有趣的是,没等福临下手,多尔衮派老臣竟然开始向福临一顿表忠心,他们明确拒绝了阿济格的拉拢,表示一切依皇帝为上,他们主动向福临报告了阿济格种种居心叵测之举,并在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的过程中,直接将阿济格父子扣押。

对于阿济格这个重要人物,小皇帝福临丝毫不敢怠慢,他主导在议政王大臣会上将阿济格幽禁,并将其子劳亲削去王爵,降为贝子,具记载,阿济格在被幽禁期间依旧死不悔改,疯言疯语不断,最后被福临连同其子一同赐死。

干掉阿济格后,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得多了,失去了领头人的两白旗就是砧板上的肉,而福临也不再掩饰,图穷匕见的时候已经到了。

覆巢之下

与福临皇帝的步步为营相比,多尔衮手下两白旗老臣直到对方举起刀还处在梦中,他们在随后的御前会议上竟希望福临皇帝破格宠幸多尔衮的儿子多尔博,并称希望福临皇帝把两白旗交给多尔博执掌,而多尔衮从豪格手中抢夺而来的正蓝旗则要交给多铎的幼子多尼。

估计福临和孝庄皇太后看到这样的要求后会被逗笑,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交出阿济格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多尔衮派不可能再有与皇帝福临竞争的机会,如果立刻顺势认输,交出所有权力告老还乡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此时他们竟然希望福临弱化自己来强化多尔衮留下的两白旗势力,这样的笑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

福临皇帝没做任何犹豫,在他的授意下,两黄旗大臣告发多尔衮生前心腹罗什、博尔慧结党营私、动摇国本,福临顺势以谋反之名将二人抓获,并很快处死,吴拜、苏拜等人也被福临找个借口革职为民。

通过这一系列雷霆手段,福临事实上已经把多尔衮派踢出了权力核心,但这还不够,要彻底打倒多尔衮派,光从活人身上下手还不行,“死人”也不能放过。

顺治八年二月(1651年3月),顺治开始对已经死去的多尔衮本人下手,剧多尔衮近侍告发,多尔衮病危前,密令手下将皇帝服装饰品带入棺中,且这些东西,多尔衮在生在早已备齐,而后,又有多尔衮昔日近臣告发,多尔衮欲带两白旗移住永平,后因一些特殊原因没有成行。

福临亲政后重新重用了被多尔衮打压的济尔哈朗,济尔哈朗重获重用后没有闲着,用了5天时间罗列出多尔衮13条罪状,大到阴谋篡位,逼死豪格,小到纳人之妾的罪状被一一列举。

福临因上述事由,以阴谋篡位等罪名,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抄没家产,甚至毁墓掘尸,短短两个月,多尔衮就从无限哀荣的“义皇帝”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反贼,不得不感叹,福临下手之果决,世所罕见。

完成了对多尔衮的追夺后,福临抬高了直属于皇帝的两黄旗的地位,又将原属于豪格的正蓝旗收入自己囊中,接着又扶持两红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本就唯皇帝马首是瞻,原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被清洗的差不多,剩下的人看势头不对,立刻改变态度,称多尔衮为反贼,坚决站在皇帝这边,至此,福临将多尔衮经营多年的势力连根拔起,收回所有权力,真正成为了帝国的至高统治者,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清帝国内部再也没有一股力量能够威胁皇权。

年仅14岁的福临对于多尔衮派系的清洗节奏掌握得极为巧妙,先以死后哀荣稳住多尔衮麾下两白旗老臣,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阿济格,然后趁着两白旗老臣还在梦中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波集中清洗,最后将赐予多尔衮的全部荣耀抹除,并给他扣上反贼的帽子,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这些行动之老道,确实不像一个14岁的年轻君主所为,真正的操刀者恐怕是那个深谙权力之道的孝庄皇太后。

而可笑的是多尔衮老臣完全不知权力斗争的你死我活,竟幻想用支持福临干掉阿济格来换取将两白一蓝三旗全部给到多尔衮和多铎之子手中,福临若真这么做,难道是等多尔衮和多铎的儿子成长起来以这三旗之力去对抗自己?

当然,这些多尔衮的老臣能够做出这些看似幼稚无比的举动,也不能完全用愚蠢来形容,作为在关外游牧部落文化里成长起来的武将,他们熟悉的或许是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那一套规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清军入关后,帝国就从一个游牧部落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一统封建国家,之前的那一套在新的环境中完全失效。在新规矩里,所有权力系于皇帝一人,作为皇帝曾经敌人的手下,给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团结起来,与皇帝死磕到底,赢了取代皇帝,输了粉身碎骨;要么彻底改换门庭,完全归顺皇帝,交出所有权力,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

这些手上已经没有筹码的老臣们竟幻想皇帝主动将权力交给多尔衮和多铎的儿子,等待他们的结局,除了掉脑袋外,不可能有第二种。

多尔衮死后,福临与多尔衮老臣之间的斗争对于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来说是最后一次机会,随着福临兵不血刃地拿回所有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南明政权的最后机会也即将失去,随着顺治拿回权力,清廷内部的权臣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被解决,而南明内部,孙可望、李定国两个权臣与没有实权的永历帝之间的矛盾却一直难以被解决,明清之决的结果从这一刻起便已经注定。

1 阅读:8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