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胜:我们的兵工厂在战火中成长壮大

拂晓哨位 2023-03-10 22:17:23
我们的兵工厂在战火中成长壮大

文/王允胜

白手起家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六支队,成立手榴弹制造所,任命李仲麟为所长。

李仲麟带领我、胡海洋等同志进行筹备,从各主力团抽调武广信、杨克文、王自忠、吴金铜等30多人到制造所工作。我们一手拿枪、一手拿工具,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经过认真筹备,手榴弹制造所终于在同年11月20日在战火中诞生了。

在敌后,日本侵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经常“清乡”、“扫荡”,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拿不走的就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主力部队经常在外线作战,我军的后方,经常遭到敌人骚扰袭击,有时要坚壁清野,埋藏设备,拿起枪杆和敌人战斗,没有巩固的后方,没有安全的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兵工厂,困难的确是比较多的,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图纸资料,四无资金,五无材料。创造条件变“五无”为“五有”,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只有具备以上五项基本条件,我们的工厂才能生产出武器来武装子弟兵,坚持抗战。

面对“五无”的现实,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难,怀着“抗战必胜,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迎着困难上,我们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针对“五无”,采取具体措施,一个一个地逐步解决它。我们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产品是靠人劳动出来的。我们是勤劳勇敢的新四军战士,有敢于攀登高峰的革命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豫东、皖北地区,历史上是个贫穷地区,广大农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多数人家一家人挤在一、两间茅屋里,但是,他们在连续多年的战斗中,认清了谁是人民的敌人,谁是人民的亲人。新四军的实际行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深感动了他们,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把他们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我们办工厂,有的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新房让我们住。

涡阳县涡河北岸郭庄郭大娘不但把三间大堂屋给我们装配手榴弹,还把儿子郭学礼送来工厂参军(解放后任江岸机车厂厂长)。以前,淮北流传着旧歌谣:“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好房不住兵”。当时人民群众编出新歌谣:“好人要当兵,好房要住兵,军民鱼水情,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群众不但为我们解决住房、厂房,而且一批批青年人也不断地涌进我们工厂。

有些较大的设备和作业面积较大的工种,如化铁、木工因没有大房子,干脆就在广场上露天作业。酷暑伏天顶着烈日,汗水淋漓,工人们豪迈地说,天热没有战士的革命情热。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仍能坚持室外作业,寒流再冷冷不了我们心中的革命热流,八个人拉着木制大风箱,高唱《大刀进行曲》热火朝天地劳动,每次开炉都要八九个小时,轮流换班吃饭,直到干完为止。

我们工厂的生产小组,分散在农民家中,一可节约资金、上马快,二可密切联系群众,乡亲们平时为工厂运输物资,战时坚壁清野,传递情报,保卫工厂。我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有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如鱼得水,任意遨游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任何凶恶的敌人都消灭不了我们,而被我们所打败。真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土法上马

工厂是生产基层单位,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工厂的基本任务。设备和工具是生产的主要手段,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必须具备相应的工具和设备,这个问题不解决,生产就是空话。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劳动中积累了智慧,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从猿变人,难道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战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党员,就不能利用这些古老设备,为抗日战争服务吗?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千方百计地发挥民间设备作用,请铁匠打了老虎钳头、榔头、锉刀。用农民碾米用的石碾代替磨粉机,以小毛驴为动力,制造黑火药,既可用于手榴弹,也可装地雷。用木风箱代替鼓风机,用小坩埚代替冲天炉化铁水,铸造出手榴弹壳、地雷铁壳。以手拉木车床代替机动木车床,以手敲锤打代替机械安装,逐步建立翻砂、木工、制药、装配生产线,形成了一个分散生产部件,集中装配的整体全套设备。花钱少,上马快,就地解决了生产关键——设备问题。

三顾茅庐

正当我们积极筹备,四方求援时,听说河南永城县李石林村有两个能人,哥哥叫李炳南,弟弟叫李跃朗,能制土手榴弹。我们立即登门拜访,第一次未找到,第二次他们不了解我军政策不敢来,第三次找到他们兄弟二人,反复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对待技术工人的政策,说明我们的战士是供给制,你们可以拿工资,养活全家,愿干则留,想走欢送,并可携带家眷儿女老小。哥俩终于愉快地来到了工厂,为当时对生产手榴弹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看来做手榴弹比较简单,但当时的情况,是很不容易的,一是要会做炸药,二是会浇铸铁壳,三是会做引火药、导火线,四是要准确掌握爆炸时间,还有做木柄等等,这些技术问题都必须一个个解决。

此外,我们又请了太和县翻砂匠刘学州师徒数人、木工白利桢和其他白铁工、打铁匠等。我们对老师傅政治上关怀,经常上政治课,讲抗日的大道理,生活上照顾,每人每月根据技术高低,可拿120斤-300斤小麦,其家属年轻力壮的可以参军,年纪大的可按战士待遇供养。技术上依靠他们,请他们当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经过党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老匠人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逐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有的主动放弃工资制,参加了新四军,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做了车间主任、厂长、书记等。这里体现了只要认真地正确地执行党对技术人员政策,团结各方面技术人员,我们的事业就会越办越好,蓬勃发展,迅速扩大起来。

血的教训

1940年春,正值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时候,我们的兵工厂工人情绪空前高涨,夜以继日地赶生产任务。突然在装配间,爆发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手榴弹和部分黑炸药爆炸了,正在装配间胡海洋、周景文、刘福林三同志,被炸药烧伤,被炸弹炸伤,其中胡海洋同志伤较重,头手烧伤面积过百分之九十,腿脚也被炸伤。

当时领导和全体工人、群众一起抢救,扑灭火焰,迅速送伤员到医院抢救,特别是军属刘大娘(宿县独立团团长刘志武的母亲)日夜不离伤员,喂药喂水,几个月不离病房,像对亲儿子一样服侍着伤员。至今想起来还十分惦念着她老人家。在医院大力抢救、刘大娘热情照顾下,几位伤员逐步伤愈回厂,带着伤残继续和我们一起战斗。他们视死如归,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和轻伤不下火线、带着伤疼继续坚持生产的同志,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血的教训,逐步使我们聪明起来了。经过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条件较差,用铁锤打木把装配,由于铁锤与铁壳碰击产生火花所致。我们改进了工艺,把撞针打火改为磨擦发火,把锤打改为木板压柄。制定了安全生产规程,广泛进行安全教育,要胆大而心细,装配场地绝对禁止火种,要尊重科学不能蛮干。要从思想上重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为了更好地生产,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相保证。吃一堑长一智,生产稳步向前发展。

反顽斗争

我们年轻的兵工厂,经过辛勤艰苦的劳动,开始走向正常生产,已生产数以千计的手榴弹、地雷,供给部队打击敌人。正在欣欣向荣发展时,“皖南事变”发生了,蒋介石令李仙洲率9个师的兵力和马鸿奎的骑兵师,大举向豫皖苏解放区进攻。我师受到敌伪顽匪四面夹击,首战蒙城东北围集歼灭敌人一个支队,再战袁店集,因敌众我寡,老二团损失六、七个连,解放区逐渐缩小。每天都在准备打仗,工厂也被迫停工,把我们辛勤劳动搞来的设备、机器、原材料,全部埋藏起来,随着供给部打游击。

3个月反顽斗争我们天天打游击,吃不到饭,睡不好觉,有时吃树叶、山芋干,环境十分困难。兵工战士仍然信心百倍地坚持敌后抗战,党指向哪里,我们走到哪里,没有一个逃跑的,没有一个动摇的。

4月底接到命令,让我们转移到津浦路东淮北解放区,把分散的同志全部找回来,特别是一些有技术的老师傅,一定要把他们带到路东。记得有一个化铁师父,名叫王子修,身体残废,跛脚,走路十分不便。几个同志前拉后推,终于把他安全地带到路东。我们小小的兵工厂,建立在人民群众之中,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永远打不烂、拖不垮的。

1941年5月,我们转移到淮北路东。经洪泽湖、蒋坝,到达淮南张夏庄,立即组织恢复生产,决心加倍的努力,把3个月的损失捞回来。我们利用当时环境暂时的稳定,当地技术、物资优越的条件,充分发挥人力、物力作用,聘请各类技术人才,购买各种机器设备,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就恢复了生产。从原来修枪、制造地雷、手榴弹,发展到做刺刀、掷弹筒、信号弹、迫击炮改平射炮。手榴弹的制药、导火线、引火药等工艺作了改进,并试制携带方便的葡萄式无柄手榴弹。产品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增加,手榴弹月产量可达千余枚。

彭雪枫师长于1942年10月14日,在边区二届参议会上的军事报告中赞扬兵工工人,埋头苦干,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说:工人同志在制造炸弹、炸药时,把眉毛烧焦了,仍然继续干着那种危险的工作。我们的兵工厂比钢还硬,敌人梦想消灭它,是办不到的,不到3个月又恢复生产了。

1945年至1946年,陆续由上海、淮阴输送来一批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参加我们的工厂。有了这批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工作上大胆放手使用,人尽其才。我们的工厂面目一新,四师军工厂已发展为6个工厂,1个修械所,加上各县榴弹厂、修械所,共有职工1000多人。枪换炮,增加了车、钳、铣、刨各种机器,由手工操作逐步向机械生产迈进。

我们工厂在炮火中诞生,在战争中壮大发展,生产出数以万计的武器弹药,造就出一批技术人才,为我国军事工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王皇义推荐

0 阅读:84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