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手段究竟有多残忍?老人哭诉:我亲眼看见肢解活人

墨渡有熊心 2024-11-07 09:07:09

1995年的冬天,在扬州万福桥大屠杀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人群中,双眼注视着纪念碑,久久不语。老人名叫华国良,是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之一。

随着寒风吹拂,围观者中有人听到他低声说出的一句话:“我亲眼看见他们肢解活人。”

这短短几个字让人不寒而栗,许多年轻人围上前来,想听他讲述当年的经历。

老人沉默片刻,慢慢回忆起那血雨腥风的日子。

1937年12月16日的上午,日本兵将一名三桥的工程师刘先生强行抓走,指控他是抗日军队的营长。

日军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刘先生剥去衣物、反绑双手,然后开始残忍地肢解他的身体。

观的村民们被迫目睹这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们眼中噙着泪水,却无人敢吭声。

日军的手段究竟有多残忍吗?

扬州的恐惧与绝望

1937年12月14日,日军的入侵使扬州古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随着夜色的降临,东乡湾头首先遭到攻占,城市的边缘逐渐失守。

当晚,天空被燃烧的火光染红,大片烟雾和尘埃在空中飘扬。

随着炮声的轰鸣,古城的防线被迫一步步后撤,士兵和民众在街道上慌乱奔逃。

日本士兵穿着制服,手持步枪,冷漠地巡视着新占领的区域,他们的靴子在石板路上发出沉重的声响。

街道两侧,商铺紧急关门,居民们在窗户后偷偷窥视,恐惧中感受着外面世界的变化。

城市的钟声似乎也在这一夜里变得异常沉重,每一次敲响都像是在为城市的不幸敲响丧钟。

日军开始对城市的重要设施进行控制。电信局、邮局和其他政府机关被迅速占领,以切断城市的通讯和行政功能。

一队日军士兵在一个小广场上集合,他们高声宣读占领令,声称要为扬州带来新的秩序。

这些宣言虽然用力量和武器支持,但对于隐藏在家中窥视一切的居民来说,只是更深的绝望。

万福桥惨案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日本兵已经开始了他们在扬州城乡的深处的新一轮推进。

他们携带重火力,排列成搜索队形,不断向城乡边缘的村庄推进。村庄的鸡鸭惊慌地奔跑,猪牛在圈中不安地哼哼,而日军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这些家禽家畜作为补给掠夺。

在万福桥附近的管陈庄,一个平静的小村庄突然被战争的阴影笼罩。

陈金荣,一个因病致残的村民,正在家门口尝试修理他的小工具,当日军的一队巡逻兵突然闯入村庄。

他们大声呼喊,搜查每一个角落,寻找可能的藏匿之处或抗日力量的痕迹。

陈金荣因腿脚不便,行动迟缓,他试图解释自己的残疾状况,但语言障碍和恐慌的气氛使得沟通几乎不可能。

一名年轻的日本士兵误将他的紧张和行动迟缓视为可疑,随即冲上前对他进行盘查。

在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情况下,这名士兵受到同伴的挑唆,开始对陈金荣实施暴力。

陈金荣被毫无理由地推到地上,接着是一连串的脚踢和棍棒打击。

村里的其他居民在家中窥探这一暴行,却不敢出声,深怕引来杀身之祸。

几分钟后,当陈金荣已经无力抵抗时,那名士兵掏出手枪,冷酷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结束了他的生命。

同样的悲剧也在不远处的吴家发生。吴庭安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农民,被日军强令搬运从其他村庄掠夺来的被子。

他背上五六条沉重的被子,费力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

行至半路,一条被子因绑得不紧而从堆中滑落到地上。

紧随其后的日本士兵看到这一幕,立刻指责吴庭安故意捣乱,企图延误日军的行动。老人急忙解释是绳子松动,但士兵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

一阵怒吼之后,士兵拔出随身的刺刀,冲向吴庭安,将刺刀刺入他的胸膛。

血花飞溅,老人倒在泥泞中,生命随之消逝。

船户家庭的悲剧与三桥屠杀

船户陈元庆的家庭,在那个混乱的清晨,也难逃劫难。

日军的队伍突然出现在村子附近,凶神恶煞地喊叫着,枪声时不时在村头响起,夹杂着破门声和喊叫声。

听到“东阳兵来了”的喊声,陈元庆的儿媳惊慌失措地抱起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顾不上产后的虚弱,踉跄着从后门逃出,只想躲避日军的魔爪。

陈元庆正好在屋外忙活,听到骚乱声立刻跑回家里。

进门后,只见家里一片狼藉,心头顿时一紧。他四处张望,发现儿媳不见踪影,孩子的被褥也散落在地上。他急忙跑到床前抱起婴儿,想带孩子一起藏起来。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几名日军士兵推门而入,看到他抱着孩子,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枪。

陈元庆还未来得及反应,一声枪响划破空气,他和怀中的婴儿双双倒地,鲜血渐渐浸透了地面。

幸存者华国良老人回忆起1937年那段血腥岁月,至今记忆犹新。

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残酷手段,见证了日本士兵在扬州对一名抗日人士刘工程师实施肢解的暴行。

12月16日上午,三座桥梁的工程师刘先生在扬州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日军入侵后,他试图躲避,但最终还是被搜捕到。

刘先生被拖到三桥的广场上,日军指控他是抗日军队的营长,根本不听任何解释。

几名日军士兵将他剥去衣物,反绑双手,粗暴地把他推倒在地。

周围聚集了不少被日军强行带来的村民,他们被迫围观,亲眼见证这场惨无人道的折磨。

几名日军士兵手持锋利的刺刀,一言不发,缓缓走向刘先生。

刺刀划破空气,刺向他的四肢和躯干,每一下都伴随着皮肉被割开的声音。

刘先生痛苦地挣扎,鲜血从伤口流出,染红了地面,而周围的村民只能低头,不敢直视,也不敢发出声音。

日军的士兵仿佛还不满足于此,不停地割下刘先生的肉,将血淋淋的肉片强行塞到围观村民的手中,强迫他们接过,以此折磨他们的心灵。

人群中有不少老人和妇女,颤抖着接过血肉,眼角湿润却不敢有任何反抗。

他们只能低头看着手中的血淋淋的肉块,身旁的日军士兵冷笑着,似乎还嫌不够残忍。

刘先生的折磨持续了许久,直到他再无力挣扎,被活活折磨致死。

日军将他的尸体随意丢弃在路边,周围的村民被勒令解散,没有人敢上前收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遗体静静地躺在地上,直到许久以后,尸体才被悄悄收殓。

抗争与纪念

1952年10月20日,第39期《苏北画报》刊登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插画,题为《战争的灾难告诉我们要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

这幅插画首次面世,随即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控诉日军侵略罪行、警示后人珍惜和平的重要历史资料。

插画中,卞长福的形象显得极为疲惫,面容憔悴、衣衫褴褛,身上布满伤痕,他的眼神透露出无尽的悲痛和愤怒。

画面背景是破败的村庄,房屋残垣断壁,远处还可以看到浓烟滚滚、硝烟弥漫的场景。

这幅插画发布时,正值国际局势紧张的时期。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单方面签署对日和约,放松对日本的管控。

随着美国的扶持,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迹象开始显现,这一动向让战后刚恢复平静的东亚地区再度感到不安。

面对这一局势,我国在1952年于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万福闸西面建立一座纪念碑,用以缅怀在日军暴行中丧生的无辜同胞。纪念碑的选址并非偶然,万福桥一带是日军大屠杀的重灾区,很多村民在那场惨烈的屠杀中失去了生命。

纪念碑的设计简朴而庄重,碑身上镌刻着“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几个大字,下面则是碑文详细记述了日军在扬州犯下的罪行。

碑文内容由多位历史学者和目击者亲笔撰写,真实再现了日军入侵扬州后所犯下的种种暴行。

1996年,这座纪念碑被正式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机关单位以及社会团体都开始组织参观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每逢清明节、抗战纪念日,总会有大批市民来到纪念碑前献花、祭奠。

他们排成长队,静默地走到纪念碑前,将一束束菊花放在碑下,双手合十鞠躬,悼念在那场灾难中丧生的同胞。

201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地纪念遇难同胞、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扬州市政府决定对纪念碑周边区域进行扩容和升级改造。

整个纪念场所被精心设计为一个开放式的纪念园,园内增设了展示抗战史实的展板和浮雕墙,详细介绍了日军侵华的经过及扬州地区的惨痛遭遇。

此外,园区还设置了一个小型纪念馆,馆内陈列了大量抗战时期的实物,包括当年村民使用的锄头、草鞋,以及日军遗留的弹壳、刺刀等。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沉重的故事,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物品更真实地了解那段艰难的历史。

在馆内,一些年长的居民看到熟悉的物品,缓缓抚摸着,向身旁的年轻人低声讲述自己当年如何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经历。

参考资料:[1]严吾.扬州万福桥惨案[J].纵横,2005(9):55-55

0 阅读:164

墨渡有熊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