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求同存异”这个词吗?如今国际关系中,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外交原则——虽然很多国家都做不到。也正因为很多人、很多国家都做不到,“求同存异”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黛玉对宝玉是有要求的,要求还相当严苛。比如说宝玉把北静王所送的香珠转送给黛玉,黛玉就“掷而不取”。还要来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在黛玉心里,宝玉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宝玉之外的其他一切男子都是“臭男人”。
除了爱情上的严苛之外,黛玉对宝玉非常宽容。不一定在所有事情上,两人都能观点一致。而是对不同的意见,黛玉也能包容,并不强迫宝玉遵从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黛玉向宝玉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虽然说的是“你们”、是贾府,但宝玉一向以为会和黛玉同死同归,那贾府的“后手不接”,也就是黛玉“后手不接”了。
关系到自己和爱人前途命运的事,宝玉是怎么回答的呢?“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真是不知稼穑艰难!
可是,即使是如此严重的问题,黛玉也没有又哭又闹的逼着宝玉接受自己的意见。“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这并不是拂袖而去,更不是甩脸子。因为如果黛玉有情绪,宝玉绝不可能感觉不到。而接下来袭人送茶,宝玉还说“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呢。
黛玉的转身而去,就是尊重宝玉的意见。“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名言,一定程度上就是黛玉对宝玉的态度了。
所以当看到宝玉脸上有胭脂膏子,黛玉只是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是劝诫,又不是一味死劝,给宝玉留足了自主的空间。
这些还是小事儿。在小事上,宝玉也不是“宁死不屈”的。比如宝钗劝他不要喝冷酒,劝他把“绿玉”改为“绿腊”,她也就接受了。黛玉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来讽刺他出城去城金钏,他不仅听在耳里,还记在心里,几年后还通过芳官劝告藕官“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供一钟茶,有新水便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呢。
只有在读书上进、仕途经济这样的大事上,宝玉是毫不动摇的。不仅毫不动摇,而且“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连带着对劝谏之人也深恶痛绝。
所以,对宝钗的劝谏,宝玉是“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所以,对湘云的劝谏,宝玉直接下逐客令:“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所以,对袭人“用柔情以警之”、以回家为要挟的约法三章,宝玉当面答应,第二天就抛在脑后了(约法三章中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他第二天就跟黛玉躺在一张床上,没过几天又央求湘云替他梳头,又要吃湘云的胭脂了)。
所以,“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不劝,这是宝黛的爱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