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派里近年来有种思想颇为流行,即“生娃抗通胀”。
他们认为要多生娃,通过孩子储蓄财富抗通胀,孩子工作后可能年薪百万,可谓是抗通胀利器。
但我要说,这种思想很危险,原因如下:
1、货币确实会贬值,但年轻人工资购买力不一定增加。
货币必定超发,劳动生产力确实一直会上升,但并不代表每个行业的工资购买力一定增加。比如2010年深圳出租车司机月入8000,14年后的今天,变化并不大,考虑到购买力,这是妥妥的劳动力贬值。
再比如台湾过去二十多年,每年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但是当地年轻人的工资并未涨。因为大陆新增了几亿低收入人口参与市场分工。
以后随着印度东南亚的大量低价劳动力不断进入市场,可能大陆年轻人也要面临一样的窘况。
如今流行这句话:3000元很难雇到农民工,但可以轻松雇一名大学生。想想那些父母当年含辛茹苦投资孩子教育,结果孩子大学毕业后难以养活自己,不知内心什么感受?
2、不能忽略养育孩子背后的机会成本。
也有人说就算孩子毕业后工资不高,那也比通胀强点。他们这是忽略了机会成本,对有些家庭来说,为了养育孩子,牺牲了太多当下的生活质量。
他们当下养孩子所花的钱,二十年后可能成为了“小数目”,但这笔钱要是不投资,而是当下花掉,对于有些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那些把“我俩为了养你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工作,你还不好好努力”挂在嘴边的父母来说,在他们生命的大好年华里,过度压榨自己投资孩子,必不是件明智的事。和其他投资一样,不能影响基本生活,否则很难保持理智。3、孩子和其他投资品不同,本身要消耗大量财富,还容易失控。
虽然养育孩子前期花费颇多,有“吞金兽”之称,但从投资角度讲,这都是本金,应该付出。
导致这笔投资真正成为高风险的,是孩子成年后依旧会消耗大量现金流,以及容易失控。
学生时代,最多几万元的辅导班,但毕业工作后,买车买房成家百万起步,哪个投资品会如此般消耗现金流?孩子工作后投资人父母持续输血的想必大家见过不少。
还有投资人对投资品的控制问题,虽然传统社会一直有“孝道”实行这项功能,但近年来这一工具越来越不好用,很多孩子毕业工作后逐渐摆脱原生家庭,别说是物质回报,有些连精神回报都没有。
那“生娃抗通胀”就一定不可行吗?未必。
比如有人发现了培养以及控制孩子的秘密武器,经他之手必定成才,二十多年后作为父母的他名利双收。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这样想的父母很多,以为自己掌握了教育真谛,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不管是“虎爸虎妈”还是什么教育流派,其成功率都微乎其微,少数有点成果的,媒体大肆报道,但背后更多是一塌糊涂无人关注的失意父母。
所以,想通过生娃抗通胀的还是三思,其风险是房子股市的几十倍,不但容易血本无归,还要搭进去自己人生的美好年华,甚至孩子成年后还要回头继续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