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西安事变,我党前途如何?徐向前表示:做好二次长征准备

招募历史 2024-04-04 11:43:25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陕西西安,伴随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舍命兵谏,中国的局面亦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蒋的妥协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此达成,国共内战宣布暂停,全国人民终于可以一致对外,一起对抗来自华北方向的侵略者。

林林总总,毫无疑问,张、杨二人的功绩苍天可鉴,对于我党来说,他们更算是天大的恩人,不过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倘若没有西安事变,又或者说事变没有成功的话,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本以为历史没有如果,但实际上对于这个最坏的结果,我党却是早有计划!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倘若真的没有西安事变,我党的前途又该当如何呢?

二次长征

先说答案,据徐向前元帅回忆,针对1936年12月之前的局势,党中央其实早就有了准备,无他,那就是二次长征!至于何为二次长征,这次要向哪里转移,以及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准备,当然了,此事说来话长,若想理清,那咱们还是需要从我党长征之后面对的局势开始说起。

1936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中央红军终于成功抵达了陕北,不过很显然,危机并没有就此结束,一系列的考验也在等着我们,一来是人困马乏、强敌在侧,二来是物资短缺、缺衣少粮,三来是人民群众基础尚未扎实,在此基础上若是一个不小心,很有可能我党我军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尤其是物资短缺这一点,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彼时面对气温骤降、冬天即将到来的窘境,我军急需的就是采购物资,可奈何没钱啊?不单是其他方面军,就连党中央手头都是分文不剩,无奈,毛主席也只好拉下面子前去借钱,好说歹说,这才从其他部队手中串来了5000大洋,这才解决了战士们的燃眉之急。

能让毛主席亲自借钱,足以见得彼时局势的危急,然而更危急的还在后面,还没等我军在陕北站稳脚跟,另一边的蒋介石却再度来袭,摆脱了两广事变后,他当即派遣嫡系部队准备对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

一边是人困马乏一边是不遗余力,显然,这要是让蒋介石成功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防备接下来的打击,党中央不敢停歇,只好立刻开始布局,在毛主席等人的商议下,一连串的命令亦是火速发布,例如组建西路军,由徐向前元帅挂帅沿着河西走廊开辟下一个根据地的计划便是如此。

这一计划算得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于为何原因也不难理解,要知道河西走廊地区已经与苏联很近了,来到此处就意味着我们虽然能够得到充足的援助,却也必须要受到苏联的限制,这与我党一直以来独立自主的原则相违背,显然若是不到万不得已,党中央和毛主席是绝不会提出该计划的。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便我党已经做好了寄人篱下的准备,国民党蒋介石却依旧不愿放过我们,在西北军阀与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阻碍下,西路军的进程屡屡受挫,莫说是在河西走廊开辟根据地了,就连陕北地区的防务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很明显,彼时的我党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而这也正是二次长征计划提出的背景所在。

何为二次长征?简单来说就是贯彻落实我党“打不过就走”的战略方针,至于具体如何实施,在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中便有明确记载。

据徐帅描述,彼时的他正率领着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不料就在此时,中央军委却突然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作战计划,其中的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是放弃宁夏,其二则是派遣小股部队充当诱饵,给胡宗南部制造我军依旧想打河西走廊的错觉,待对方上当后,我军主力就可以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快速南下!

至于南下之后的道路也很简单,总共分为六步,第一步打合水、镇原,第二步占领潼关中部地区,第三步占领延川、延长地区,并在当地快速修整,随即进入山西准备强渡黄河,第四步打山东、安徽,第五步直插鄂豫皖地区,最后一步进军河南、湖北、陕西。

显而易见,毛主席这是想要“转一圈”,边打边撤最终回到西北,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其实不难猜测,只一点,那就是为了补给兵源和物资!

要知道,红军在陕北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在满是黄土高原的根据地里,真的是要啥没啥,而这也正是后续抗日战争期间,我军一直在向内地扩张的根源所在,毛主席此举虽说难度很大、危险系数也不小,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之下,我军已经是弹尽粮绝,要么就只能等着饿死,要么就和蒋介石决战,与之相比绕圈子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之后我军又放弃了南下的计划呢?

变数张学良

在我军人困马乏,敌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万般无奈,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只好做出了最坏的准备,那就是进行二次长征,率部在偌大的中国绕圈子,争取谋得一线生机,显然,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幸运的是,还没等计划开始实施,一位关键人物的到来却瞬间带来了变数,而此人不是旁的,正是少帅张学良!

众所周知,张学良算得上是西安事变的核心人物,若是没有他,我党我军想来也就只能冒险进行二次长征了,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一开始他对我党的态度却并不好,甚至较比老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原因也不难理解,要知道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一直都是反共、反苏的,他掌权后,东北军也没少同苏联红军干仗,再加上东北易帜后,老蒋夜以继日的洗脑,他能对我党有好印象才怪。

事实也的确如此,1934年初,刚刚回国的张学良便主动请缨去到了鄂豫皖地区“剿共”,身为剿共副总司令的他态度十分坚决,誓要服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这群“赤匪”剿灭殆尽,但很快张学良就发现了不对劲,通过接连几次的对战,他惊奇的发现,原来共产党并不像蒋介石说的那样,既没有所谓的“共产共妻”,更没有欺凌百姓、胡作非为,反倒是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这不禁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学良陷入了深思,当然也只是深思而已,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还是必须的,既然是“领袖”的指令,即便有再大的疑惑他也只能埋在心底。

可很快现实就给了张学良当头一棒,这边的他正率领东北军卖力的“剿匪”,另一边的国民党蒋介石却在不断地给他“上眼药”,首先是关于抚恤金的问题,既然归蒋介石调遣,东北军自然是国民革命军的一份子,有伤亡自然也要找国民政府索要抚恤金,可当东北军的将领去找当地政府要钱时,你猜人家怎么说?只一句话,让东北军回东北要钱去!

这不是赤裸裸的羞辱人吗?

其次,我军的战斗力人尽皆知,即便是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亦是出现了不小的伤亡,有伤亡就要补充兵源,可正当张学良准备下令招兵买马之际,蒋介石却直接呵斥了他的做法,这也就算了,毕竟名义上全国都不可以擅自招兵,但谁知道,蒋介石居然是个双标,他不让东北军招兵,却在胡宗南等嫡系部队招兵时坐视不理。

林林总总,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让张学良对蒋介石、对国民政府渐渐失望,不仅如此,一面是备受爱戴的共产党,一面是贪污腐败、任人唯亲的国民党,是否该帮着后者打前者,他也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

那段时间,张学良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幸运的是,很快他就有了定论,无他,只一点,内战必须停止,至于具体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寻求与共产党的合作!

对此,向来主张团结一切力量的我党自然是欢迎的,而在几次接触过后,双方也都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先是我党,一封《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瞬间轰动了东北军内部,随即张学良也更加坚定了联合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决心,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被国民党特务发现的风险,亲自去到了延安与周总理会谈。

这场谈判堪称是主宾尽欢,而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张学良亦是最终选择了弃暗投明,正式达成了共同反蒋的协议不说,他的脑海中更是萌生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计划,那就是武装兵谏、逼蒋抗日!

有了少帅的这句话,我党众领导人的心中也终于有了底,待明白国共两党有可能进行第二次合作后,二次长征计划亦是暂且搁置了下来,如今一切的一切都要看张、蒋二人的博弈了!

西安事变

在西北剿共期间,张学良通过了解,很快就意识到了国共两党孰优孰劣,再加上华北日寇的步步紧逼,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他亦是最终下定了决心,决心与我党合作,逼迫蒋介石共同抗日!

当然,话是这么说,按照当时的局面,该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却只在五五之间,没办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此后我党也只得一边等待张学良的好消息,一边继续完善着二次长征的方案,而如今,一切的一切都要看张学良与蒋介石二人之间的博弈了!

其实与世人想象的不同,蒋介石并不傻,他之所以敢去西安自然是做好了“万全准备”的,一来对于张学良这个人,他是一万个放心,二来他手中也带来了一份有利于东北军的计划,在他看来,这个一向最听自己话的小伙子一定不会拒绝。

该计划的内容不难理解,那就是将东北军调去南方,同时再给张学良一些补给、抚恤上的好处,让他不至于在蒋介石与东北军将士中间为难。

显然,若是没有我党在中间的作用,张学良未必不会答应该条件,只是很遗憾,此刻的张学良已经知晓了何为民族大义,区区蝇头小利又岂会影响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呢?

因此,就在几番好言相劝无果后,1936年12月12日,伴随着张学良的一声令下,兵谏行动正式开始。

一夜之间,西安的局势就变了天,曾经威风凛凛的蒋总统连假牙都没带,便被人从一处山洞中抓了回来,失去了军队的保护后,他的强硬也变成了笑话,尤其是待听闻张学良会将他送去“民众公裁”之际,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的他更是吓得惊慌失措,无奈,为了保护最后的脸面,他这才最终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改革方针。

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达成,而闻听此讯,我党众人亦是总算长舒了一口气,这也难怪,毕竟二次长征虽说在战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可在实际操作上,谁又能保证不出现任何意外呢?在敌人腹地穿梭,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与之相比留在陕北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当然说到这里,相信一定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依旧留在陕北物资不还是一样短缺吗?怎么就值得高兴了呢?

这个大家就有所不知了,既然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自然是需要拿出一些诚意来的,例如物资、武器装备的补给便是如此,他给的虽然不多,但也算是解决了我军的燃眉之急,有着这些物资保底,再加上后续自主生产的边区造、缴获敌人的物资,以及外国的援助,这些亦是勉强满足了我军的需求,既然勉强足够,我党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冒险了,不是吗?

0 阅读:95

招募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