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7年没有人回应的寻人启事终于得到了回应。
近日,大连街头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2020年的寒冬,大连市顺口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寒风中颤抖着,他们手里紧握着一张泛黄的寻人启事。
他们已在街头守候了太多次,期待找到已经失联17年的女儿。
"曹茜,她是我的女儿,你见过她吗?"
说这话时,曹肇刚老人的声音颤抖,眼含泪水。他们的寻人启事已经被风吹得都皱了,但他们依然不愿放弃。
老两口听说有记者愿意帮助找女儿,立刻充满了劲头,提前到家里等候。当记者打开大门后,看到的是一个布置得整整齐齐却显得有些冷清的房间。
最让人心痛的是,老两口在餐桌上还特意多摆放了一副碗筷。
每一年的除夕,他们都会做这样的准备。从17年前开始,这双碗筷就再也没有被人使用过。
更令人心碎的是,曹肇刚在2019年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是肾癌晚期。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这个噩耗无疑是他们生命中的一次重大打击。
在生命倒计时的压力下,寻找他们的女儿成了他们最后的愿望。
"老伴啊,我只想在闭眼前,再看你一眼..."老人说完这句话,他的老伴已经泪流满面。
经过记者们不辞辛劳地调查和证实,终于发现,曹茜不仅平安无事还在德国过得风生水起。这位当年仅仅靠父母凑的7万块钱出国的女孩,如今已经是德国某大学的教授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曹茜得知父母在全力寻找她的消息时,却坚决表示不会回去看望他们。
这个答案让曹肇刚夫妇差一点就晕过去了。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神秘的故事呢?
看到了老人家的黯淡眼神,记者决定深入调查这段尘封17年的往事。
女儿为何如此决绝,这我们需要从她最后一次和父亲的通话开始说起。
要说这对父女关系的转折点,还得从曹茜刚到德国那会儿说起。
曹茜刚出国的日子很困难。
曹茜的父母东拼西凑、凑足了7万元,然而在德国这种高消费的地方,这些钱简直不值一提。没过多久,曹茜就陷入了经济困难的境地。
她在生活压力之下,不得不拨打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爸,我这边的钱不够用了。。。"
电话那头的曹肇刚听到女儿的声音,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接着前后又给女儿打了3万多过去。
这笔钱,可是他们全家掏空家底省吃俭用攒出来的。对于农民家庭来说,这笔钱来之不易,每一分都承载着他们辛劳的汗水。
即使曹肇刚深爱自己的女儿,却从未抱怨过。然而,在某一天,他的女儿再次给他打来电话要钱。。。
"只有要钱的时候,你才会想起你的爸爸,平时你都不打电话给他。"
突然,电话那头就沉默了,是因为我那句话。
随着“滴——”的一声,电话被急匆匆地挂断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了他们父女俩最后一次通话。自那以后,曹茜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与家人联系过。
曹肇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言竟然会成为摧毁父女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当想起这件事,老人总是会后悔自己当时说话太多了。
难道这个电话,真的只是导致一切的导火索吗?
也许找到答案须追溯更早的时期。可能隐藏在那个被私自篡改的高考志愿中,或者在那些被过度管控的青春岁月中。
当初那个听话的好女儿,是从什么时间开始选择沉默的?是从什么哪个时间,这份亲情开始在无声地逐渐产生裂痕的?
为了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回到更早的时候,去看看那个改变了曹茜命运的高考填报现场。
曹茜,回忆起那个充满欢喜和期待的高考志愿填报时刻,她心中只有一个地方——中山大学。
在她的梦中,是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校园。她已经幻想过无数次,自己在花团锦簇的校园里漫步,终于能过上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在曹茜填完志愿的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开心得像只自由自在的小鸟,走路都在一蹦一跳的。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父母却在背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直到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了录取通知书。
曹茜被眼前的"辽宁师范大学"几个大字的景象震惊了,突然地整个思维都停滞了下来。
"这不太可能是我的吧?你是不是弄错了?我明明报的是。。。"
见女儿惊愕,曹肇刚不为所动,缓和地说道:“这个学校多好,你可能记错了,闺女。”
真相大白的瞬间,曹茜崩溃了。她前往学校向老师确认,结果得知,自己的志愿居然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偷偷改了。
最可笑的是,父母竟然以不想让女儿跑得太远为理由,想改掉女儿的志愿。
曹茜别无选择,只能带着一肚子的委屈去了辽宁师范大学。那段时间,她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患上了抑郁症。然而,她的父母却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好消息!总会有出路的。
大二那年,学校突然透露了一个名额有限的德国留学机会。只要成绩优秀,能负担得起学费,就有机会出国深造。
看到这个消息,曹茜感到充满希望:“这次,我一定要逃出去!”
她为了说服父母,毫不犹豫地展现出了百分之百的诚意,坚定地承诺道:"爸,我保证每年都会回来看你们,一定会勤工俭学..."
身为父母,继女儿的磨磨蹭蹭之下,筹款为她镀金。最后他们东拼西凑,拿出了7万块钱。
曹肇刚在机场送别曹江月的那天,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叮嘱她:"闺女啊,记得常常回家看看啊!"
此时曹茜的心思已完全不在这里,她敷衍地对上官羽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我以为我们会再见,可是17年过去了,我们从未见过。
那个曾经被偷走梦想的女孩,终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新的人生天地。
说到曹茜的童年生活,在他人眼里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型。
从小他就是学霸,考试成绩永远不变的班级第一。
每当这个时候,曹肇刚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甚至还有人专门上门询问他:"老曹啊,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曹肇不久就在当地成了"教育专家",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又有谁能看到,这些光环背后,曹茜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呢?
她的生活被父母精心安排,除了学习别无它事。甚至和同学约定好出去玩耍,也会被父亲严厉拒绝。在父亲眼中,她的人生就应该被困在名为"优秀"的金丝笼里。
曹茜的炫耀言论对她本人来说是一种束缚。每当父亲带着她去串门时,她就像一个展览品一样被反复展示。
"曹茜这个人真的是好到没话说。。。"
"要向曹茜取经。。。"
"这孩子水平挺高的……"
这些看似美好的赞美让曹茜感到难以承受。她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然而在她父母的眼中,这是为了她好。
偷改志愿这一行为或许成为曹茜精神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父母眼中,她一直被认为是理想中的“乖女儿”,并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无论她的梦想还是选择,在父母眼里都轻如鸿毛。
当德国留学的机会到来时,曹茜紧紧抓住了它,因为她认识到这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但谁能保证,这样的选择到底是解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
17年的音讯全无,其中隐藏着多少无法言表的心酸,让我们一起期待故事的完满结局。
已经过去了17年。
当记者查到曹茜的消息时,发现那个当年逃离家乡的女孩,已经在德国站稳了脚跟,并且生活十分美满。她不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还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让人心痛的是,即使父亲被诊断出了绝症,她依然选择不回头。甚至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她也没能回国送上最后一程。
很多人都对这个结局感到困惑。
大家指责她不孝,骂她是白眼狼,因为无论父母如何,最终也是他们把她养大的。而那些指责她绝情的人更是不解,再大的矛盾,也不该在生死面前如此决绝。
可是,这件事真的有对错的评判标准吗?
父母毫不保留的付出,看似全身心的爱,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种束缚。女儿的逃离,看似是忘恩负义,实则是对压抑生活的反抗。
这犹如一个没有答案的方程,令人无从下手。
父母以为给孩子的爱是最好的,却没想到这个爱过于沉重过于密集;
孩子想要挣脱爱的束缚,却不得不付出断绝亲情的代价。
这既是曹家的悲剧,也是眼下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
父母与孩子之间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合适的?
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
自由和孝道,是否真的要二选一?
或许,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固定的答案。
我们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亲子关系,同时为这对父女的不幸遭遇表示惋惜。
爱,终究不是占有而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