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毛主席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通过用人、识人方面就可看出

回顾近代 2024-02-12 09:12:4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用人、识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那么在蒋介石与毛主席之间,在识人、用人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距的产生?

毛主席与蒋介石

毛主席和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位领导人,他们身上都有杰出的反抗精神,不过在用人方面上蒋介石与毛主席相比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对此张学良是这样评价蒋介石的:“蒋介石他不用人才,他只用奴才,而且还特别喜欢听奴才的。”那么什么是奴才?什么又是人才?

能称得上是人才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他要有良知,有胸怀。

对于这种人不一定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会有自己的判断。

蒋介石

而奴才的最大特点就是你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你只需要让他得到好处就行了。

奴才是没有人格的,他们不仅听话,而且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更容易控制。

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处,重点是做事儿。”

而蒋介石则尤其中意“奴才”特别是那些听他话的奴才。

因为蒋介石的这种用人方式导致了国军出现了很多临阵换将的事儿。

某次开会时大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一旁默不作声。

当时大家都以为他同意了,殊不知第二天,他就推翻了昨天探讨的结果,原因竟然是陈诚会后跟他“说小话”。

更可悲的是蒋介石就喜欢陈诚这种爱在底下议论的人,那些偷摸议论溜须拍马的人深得蒋介石的欢心,反而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被蒋介石重视。

除此之外,蒋介石特别喜欢重用亲信,在党派内大搞“黄埔浙江”那一套,凡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他都会给予重任,至于其他的人在蒋介石眼里都是野路子,登不上大雅之堂。

毛主席的用人原则是“海纳百川”,只要是胸有大志的人在毛主席这里都会得到公平的对待,他不会用封建思维对待人民,也不会搞三六九等在团队里拉帮结派。

毛主席从基层走出来,见识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五湖四海皆兄弟”,最为典型的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共七大。

当时我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的新中央委员会选举中,王稼祥因为曾经犯过“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遗憾落选。

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吃惊,他对这样一个好同志因为曾经的一次错误导致没被选上感到惋惜。

毛主席

为了增强党内团结,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会议上极力推荐王稼祥。

在毛主席看来,王稼祥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的的确确为党和人民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正所谓“人无完人”改过自新的同志依然是好同志。

再者王稼祥的当选意义重大,对于我党团结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同志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也让那些有过意见分歧、犯过错误的同志看到我党是鼓励不同声音的,只有在犯错中才能得到成长。

毛主席

除此之外,在战场上毛主席非常信任在前线作战的指挥官,哪怕是作战失败了主席依然会给予他们鼓励,并且会给予那些指挥官应有的权利,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解放战争期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由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之所以能获得重大胜利,与毛主席的从善如流的用人思想和大胆放权的用人理念,以及粟裕本身的战略奇思和敢于自荐分不开的。

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根据战略形势,提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大家一致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用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

粟裕

此时身在前线指挥粟裕经过认真考虑,觉得需要再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一场大的战役,于是连续三次向中央致电,把自己的作战想法和建议详细的陈述了一遍。

战机总是转瞬即逝的,毛主席深知这一点,同时也知道在现场的一线指挥官是最了解战局的人。

毛主席对粟裕的三次建议高度重视,然后经过认真的研究最终下达了正确的决定。这一重大决定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反观蒋介石就对前线的指挥官充满了质疑,总是在关键时刻越级指挥。

1948年9月份,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

眼见形势严峻的蒋介石赶忙飞到北平亲自坐镇指挥。

当时他安排的指挥官是卫立煌,可到关键时刻蒋介石根本不听熟悉战局的卫立煌的建议,一意孤行。

蒋介石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

卫立煌坚持认为锦州解围应由关内出兵解决,他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于是蒋介石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跨过了卫立煌这个所谓的东北党政军一把手,越级指挥。

卫立煌

蒋介石任命杜聿明顶替卫立煌的职位,直接架空了卫立煌的权力。

然而没多久蒋介石的战略就失败了,可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卫立煌,甚至将后者撤职查办。

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去干,这与毛主席的用人之道天差地别。

粟裕是这样评价毛主席的:“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他十分重视战场指挥员的意见,给予应有的机动权和自主权,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能动作用。”向伟人致敬。

参考资料:

中工网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workercn.cn)

人民日报 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与领导艺术(dzb.rmzxb.coml)

环球网 毛泽东蒋介石的用人之道:方法决定不同命运(taiwan.huanqiu.com)

0 阅读:11

回顾近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