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转型与创新寻求高质量发展——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23年年报分析

银行家杂志 2024-05-15 13:57:30

作者 |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12家,在内地和香港公开上市的银行(以下简称“上市股份行”)有10家(渤海银行仅在香港上市),随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在4月30日正式发布2023年年报,所有上市股份行都发布了年报。2023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艰难的一年。上市股份行也不例外,这群率先具有机制优势、最早适应银行业竞争的银行,在2023年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了发展韧性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推进数字化转型, 不断取得新进展。

规模稳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资产规模稳中有增。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资产总规模68.41万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4.70万亿元, 增幅达7.37%,略高于12家股份制银行6.65%的平均增速。但各上市股份行的资产增速参差不齐,浙商银行的增速接近20%,浦发银行的增速不足4%,其余各行的资产增速保持在4%到10%的区间内(见图1)。招商银行的资产自2022年超过10万亿元后再次突破11万亿元, 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也正朝着10万亿元规模目标迸发。总体上,10 家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以“稳”为主基调。

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下同

图1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资产规模及增速

贷款增速有所放缓。由于实体经济恢复还面临多重压力,各上市股份行贷款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 有6家银行增速在6%以下,甚至有银行出现了负增长。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贷款余额达到39.02万亿元, 相比20 22年增加了2 . 0 1万亿元,增长5. 4 4个百分点(见图2)。上市股份行间贷款增速差异显著,规模较小的浙商银行保持了在贷款市场的活跃程度,贷款余额增速超过12%,但另一家规模较小的渤海银行的贷款余额略有下降,这与个人贷款的持续下降有关。2023年, 渤海银行个人贷款只有2727亿元,比2022年减少了638 亿元,而其公司贷款和票据贴现则保持增长。同时,在房地产业下行压力下,很多银行在贷款结构中持续进行调整,普遍降低了房地产贷款的规模与占比,虽然兴业银行大幅增加了房地产贷款,但其在贷款中的占比仍维持在9%以下的较低水平(见图3)。

图2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贷款余额及增速

图3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及占比

存款增速明显回落。上市股份行存款增速均为正,但相比2022年的增速有较明显的回落。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存款规模达40.28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2.36万亿元,增幅为6.21%,但此增幅相比2022年下降了4.36个百分点(见图4)。在存款结构上,上市股份行进行了进一步调整,通过产品与营销创新来吸引更多个人存款,10家银行的个人存款都有所增加,全部个人存款总额增长了14%,如果按10家银行的增速进行简单平均,其增速为15.7%,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兴业银行, 增幅达24.9%,个人存款基础最好的招商银行仍保持着12.6%的增速,实为不易。个人存款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存款结构的优化,即个人存款占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图5)。虽然利率自2022年以来持续走低,特别是在2023年6月、9月和12月分别出现了3次大规模存款利率下调,但由于股市低迷、房地产市场发生趋势性改变等因素,存款反而出现了回流情况。与此同时,存款呈现出定期化趋势,即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而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的现象在多家上市股份行的年报中都有所体现。整体而言,出于对负债成本管控的考虑,上市股份行加强了对高息存款的管理,并同步加大了对非存款负债的吸收力度,导致银行负债有所增长。

图4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存款规模及增速

图5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个人存款规模及占比

净息差下降,盈利能力承压

盈利能力下降。上市股份行普遍出现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甚至有三家银行的净利润下降明显。在利差缩小和贷款增长放缓,以及各种减费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也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银行利润普遍承压,增速相比2022年明显下降。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净利润总额为5008.80亿元,相比2022年下降了176.97亿元,同比下降3.41个百分点,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为10.71%。同时,各股份行的净利润也呈现较明显的分化趋势,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均高于5%,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利润跌幅超过了10个百分点(见图6)。净利润增速回落主要受到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部分银行也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的影响,如兴业银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达7.37%的前提下,净利润的下降会导致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大幅下降。

图6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净利润及增速

其他收入占比扩大。在收入结构方面,总体上利息净收入占比有所收缩,其他收入占比有所扩大。从绝对值上看,仅有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有所上升,其余上市股份行的利息净收入均有所减少,8家上市股份行的利息净收入共减少373.47亿元,这是与银行净息差的下行密切相关的。此外,这8家上市股份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256.49亿元,较2022年减少了353.45亿元,体现出股份行服务实体经济、响应国家减费让利政策的担当(见图7)。整体上,非息收入贡献提升,保持了较强韧性。除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非息收入有小幅缩减外,其余上市股份行的非息收入均有所扩大。

注:图形中左柱为2023年数据,右柱为2022年数据

图7 上市股份行收入结构

净息差持续下降。受贷款利率下行和存款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加上银行持续实行让利政策,上市股份行的净息差进一步收窄,2023年的平均值为1.82%, 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0.24个百分点(见图8)。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及浙商银行的净息差仍然在2%以上,虽然与前些年相比已经下降不少(2019年这三家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62、2.59和2.34)。净息差的下降是银行业近几年的整体趋势,随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逐步降低,市场供求关系剧烈变化,金融市场利率及银行信贷利率均处于下行趋势,加上负债端受存款定期化倾向加重的影响,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下降速度慢于资产端, 导致银行息差持续收窄。

图8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净息差及变化值

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由于利润增速下降而资产则保持增长,上市股份行加权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也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总资产收益率都比上年下降,均值为0.68%,同2022年相比下降了0.08个百分点(见图9)。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主要受结构和价格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收益率较高的贷款占比下降;另一方面,存量按揭贷款降息导致新增贷款利率下降。

图9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上市股份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行的下降幅度差异较大。2023年,10家上市股份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06%,相比2022年缩减了1.19个百分点。除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2022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外,其余上市股份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明显下滑,尤其是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其净资产收益率跌幅超过2.5 个百分点(见图10)。

图10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环境复杂,风险仍然可控

不良率与逾期率仍然较低。面对经济恢复承压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挑战巨大的严峻形势,2023年上市股份行持续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从资产质量来看,上市股份行不良贷款率均未超过2%,其中招商银行在1%以下,相比上年度,不良贷款率波动不大,且普遍下降,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更为明显(见图11)。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银行能够将不良率压降到当前水平已属不易, 显示出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体来看,上市股份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可控。从行业来看, 房地产业成为主要的风险源,有8家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高于2%,其中有5家高于4%,有7家银行2023年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与2022年相比有明显的提升(见图12)。从逾期贷款率来看,上市股份行的逾期贷款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7家银行未超过2%。从变化情况来看,上市股份行整体逾期贷款率呈下降趋势,除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招商、兴业、浙商3家银行逾期贷款率的下降幅度较大(见图13)。

图11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不良贷款率

图12 2022—2023上市股份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

图13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逾期贷款率

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从拨备覆盖率来看,招商银行超过400%,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均在200%以上,仅民生银行在150%以下。与2022年相比普遍变化不大,保持相对平稳(见图14)。拨备是商业银行吸收预期风险的跨周期储备,体现了商业银行对未来信用成本的预期,2020年起,商业银行对疫情影响过于悲观预期造成了较高的拨备提取比例,随着经济逐步复苏,部分上市股份行正在收缩前期计提过高的拨备水平。拨备覆盖水平相对较低的民生、渤海、浦发3 家银行则选择了更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拨备覆盖率。总体来说,上市股份行的拨备覆盖率较高,表明它们具备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但从贷款拨备率来看,10 家上市股份行中,有3家银行贷款拨备率低于2.5%的早期监管要求,而根据监管部门2018年《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的监管要求,所有银行都符合相关标准(见图15)。

图14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拨备覆盖率

图15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贷款拨备

多渠道补充资本,资本实力保持强劲

从各行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23年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超过了15%,即使是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渤海银行也达到了11.58%(见图16)。上市股份行资本充足率较为稳定,表明它们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与多种资本补充工具的应用有关。招商银行在2023年新发了300亿元永续债, 中信银行于2023年12月发行了2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中国光大银行于2023年4月先后发行了100亿元和5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浙商银行于2023年5月和11月分别发行了200亿元和1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用于补充二级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为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浙商银行分别于2023年6月和7月完成A和H配股发行,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分别约为97.22亿元人民币及30.12亿港元。有些银行似乎没有这么幸运,配股计划不得不推迟。2023年,兴业银行可转债的转股额为94万元,光大银行为169亿元, 中信银行为2.06亿元。虽然上市股份行在2023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资本补充工具市场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市场总规模的年增加额在1.2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银行二级资本补充范围有望扩大,平均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让人欣慰的是,内地与香港股市已经回暖,这必将给上市股份行更多的融资空间,不仅有助于银行的配股增发等再融资计划,而且有助于提升可转债的转股率。

图16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资本充足率

根据年报数据,上市股份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也有所增长。其中,招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最高, 超过了其他银行,达到了15%以上,其他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多在10%以上,只有浙商银行的这一指标为9.52%(见图17)。招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增长得益于2023年11月发行的300亿元永续债。从增长情况来看,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增长。从近5年情况来看,上市股份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波动较小,整体较稳定。

图17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一级资本充足率

总体来看,核心一级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最低的银行也达到8.17%,招商银行达到13.73%,其他银行都在8.22%—9.76%之间。与2022年相比,2023上市股份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稍微有所提高,表明它们的最高层级核心资本充裕程度在提高(见图18)。但从近5年来看,它们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缓步下降。

图18 2022—2023 年上市股份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普惠金融受重视。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较快。上市股份行也是一样,2023年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所有上市股份行的普惠型小微信贷余额的总额已突破4.73万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12.28%;从贷款结构来看,普惠型小微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由2022年的11.34% 提升至12.28%。从贷款余额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以8042.79亿元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拔得头筹,然后依次是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以6122.69亿元和5849.72亿元的规模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从贷款增速来看,光大银行同比增速最快, 达到24.18%,但该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位列中游,高增速或有基数较低的因素影响。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速也较快,分别为23.95% 和22.22%,因此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招商银行作为2022年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最大的上市股份行在2023 年仍然保持了18.56%的增速,实为不易。从普惠贷款户数来看,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在2023年突破100 万户,分别达到103.22万户和100.45万户,稳居前两位。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则分别以51.33万户和42.97 万户的普惠贷款户数位列第三和第四(见图19)。

图19 2022—2023年上市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情况

发力绿色金融。随着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银行已经将发展绿色金融列入战略重点。绿色金融在2023年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战略业务, 2023年底,10家上市股份行绿色信贷余额合计已突破3.46万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30%;从贷款结构来看,绿色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由2022年的7.20%提升至8.87%。从银行的单个规模来看,兴业银行仍是绿色信贷的领跑者,信贷余额已达8090亿元,达到27%的增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均超过3000亿元,且同比增量均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除了华夏银行只有9%的增速和渤海银行接近15%的增速外,其他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的同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光大银行的增速超过了57%。绿色信贷业务在2023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见图20)。从绿色信贷的占比来看,2023年,兴业银行与浙商银行的绿色贷款比重均超过10%,绿色型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3 年兴业银行落地多笔首单、首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包括CCER市场重启后全国首批CCER项目开发挂钩贷款等;浙商银行则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专业经营及考核激励等,推广碳易贷、光伏贷等产品服务,引导资源流入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型行业等相关领域。与此同时,各上市股份行的绿色信贷在总贷款业务的占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说,每家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见图21)。

图20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绿色信贷余额

图21 2023年上市股份行绿色信贷占比情况

服务制造业和科创企业。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监管要求来看,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仍是政策的主要发力方向。2023年年末,10家上市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总规模超过4.05万亿元,所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由2022年的9.23%提升至10.38%。具体从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看,制造业贷款的增长在2023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2023年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7282.57亿元,同比增长24.43%;招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770.26亿元,同比增长23.9%;浦发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726.95亿元,同比增长21.27%;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000.02亿元,同比增长19.19%。从制造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来看,光大银行最高,达19.62%(见图22)。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正在成为不少银行的转型方向。从2023年四季度的信贷投向报告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达到2.45万亿元,同比增速快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11.3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2万家,获贷率达到46.8%。但科技信贷的存量规模仍然较低,截至2023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仅为1.03%。上市股份行的年报中,有六家披露了科创金融的情况,其中浦发银行是这方面的领头银行,2023年底科技贷款余额已经达5000亿元, 浦发硅谷银行在科技金融上积极探索。兴业银行科创客户贷款余额4532.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88%,“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均位列同类型银行前列。招商银行服务的科技企业客户超13万户、“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覆盖率达60%、近三年IPO科技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达88.4%、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3.6%和78.1%,科技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突破4200亿元。中信银行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为4156.7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0%;服务“专精特新”企业27144户(见图23)。

图22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制造业贷款情况

图23 2023年部分上市股份行科技贷款余额情况

推进数字化转型,

促进业务与管理“双提升”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战略。股份制银行特别是上市股份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进行产品创新和管理提升,积累了不少经验。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 提出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又将“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上市股份行根据各自的特点,继续寻求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有多个层面的要求。首先是对技术架构层面,直观上需要银行有足够规模的科技投入,打好稳健的底层基础;其次是数据资产层面,需要银行从业务出发,维护富有价值且易于分析的数据资产;最后是数据应用层面,需要银行充分发挥数据潜能,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等。此外,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殊性质,在数字化转型中也必须对于安全问题给予格外的重视。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业务、技术、数据融合一体化的复杂任务。从2023年年报来看,多家上市股份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前期科技投入较多的银行已经在数据应用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投入较少的银行也正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底层技术架构。从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人员占比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上市股份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

从科技投入来看。根据披露相关信息的9家上市股份行的数据,2023年大部分上市股份行的科技投入水平在50亿—70亿元之间,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两家科技投入超过百亿元,绝大部分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4%左右,渤海银行科技投入的占比为5.6%,中信银行科技投入的占比达到了5.9%(见图24)。

图24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科技投入情况

从纵向上看,2023年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的科技投入增速均超过了10%,其中中信银行以38.9% 的增速领跑;有3家上市股份行的科技投入较去年发生了下降,分别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但在营业收入占比方面,这3家银行均与2022年保持了基本一致,其中招商银行的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反而较2022年有轻微提高(从4.51%上升到4.6%)。

从科技人员情况上看,在7家上市股份行中,仅有招商银行2023年科技人员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唯一一家科技人员超过万人的上市股份行,其余各家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均有一定增加。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科技人员平均水平在5600人左右,占比在8%到14%之间浮动。其中,兴业银行在科技人员上的增速最快,为13.91%(见图25)。

图25 2022—2023年部分上市股份行科技人员情况

总体来看,2023年,上市股份行在科技投入方面稳步发展,在2023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承压的情况下, 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科技方面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表明了这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正深刻地影响着银行的方方面面。从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和董事长、行长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无处不在。从获客到风控,从业务与内部管理,无不体现出数字化的魅力。值得关注的是,许多银行开始重视大模型在数字化战略中的应用。

网点和人员有所增加,

人均员工费用有所下降

与大型银行相比,上市股份行在网点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即使在数字化的今天,作为银行形象的标志和连接客户的平台,一定数量的物理网点仍然是业务经营所必需的。对于那些成立较晚的上市股份行,增加物理网点显得更有必要。但在当前银行经营承压的形势下,增加网点必然将增加费用,这也是银行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从规模上看,2023年绝大多数上市股份行的分支机构数仍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浙商银行从312家分支机构增长到344家,渤海银行分支机构数的涨幅超过10%,其余几家上市股份行的分支机构数涨幅均在1%左右,只有民生银行的网点数比2022年减少了两家,这可能与当年民生银行建了太多功能比较单一的社区支行有关(见图26)。

图26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分支机构数

图27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员工数

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下,不少银行面临着裁员压力,但2023年银行业并未出现大量裁员的情况,这可能与上市股份行普遍经营较有韧性有一定关系(见图27)。2023年,只有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员,其余几家银行则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当然,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另一面是可能带来人员结构的变化。以招商银行为例,2023年招商银行员工专业构成为公司金融部门有19746人,零售金融部门有52843人,风险管理部门有6844人,运营操作及管理部门、研发人员、行政后勤和综合管理等部门的人数分别为17377人、10650人、983人、8095人。与2022年相比, 招商银行的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运营操作及管理、综合管理员工数量均有所增加,而风险管理条线人员、研发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则有所减少。考虑到招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起步较早,这一员工专业构成变动显示出其着眼于数据资产进一步落地应用的战略意图。

机构的增加会带来员工的增加,员工的增加会带来员工费用的增加。从总体上看,2023年上市股份行的员工费用增幅有所放缓,不少银行的员工费用是下降的,这说明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受整体营收不理想的影响,开始过紧日子了。只有浙商银行仍有着高达14.72%的员工费用涨幅,但这应是与浙商银行大幅增加了员工数量有关(见图28)。

图28 2022-2023上市股份行员工费用

综合比较员工费用和人均员工费用,只有民生银行一家在员工数扩张的情况下,实现了员工费用和人均员工费用的双正向增长,绝大多数上市股份行的人均员工费用发生较大下滑,考虑到2023年机构数增长速度远不及员工数增长速度,人均员工费用的下降是自然的。2023年,除3家银行的人均员工费用略有增长外,其他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信银行和渤海银行下降幅度超过8%(见图29)。其实,人均员工费用可能掩盖了许多问题,许多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并不太高,而付出可能很多。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许多银行开始了内部薪酬的调整。据几家银行年报披露,员工薪酬有向一线员工、基层员工倾斜的趋势,强调考评结果与业绩贡献和岗位价值挂钩。未来,股份制银行可能会更加强调员工的创利与所得薪酬之间的关联性,激励员工更多地进行价值创造。

图29 2022—2023年上市股份行人均员工费用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

打造强大金融机构

在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各大银行对2024 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做了充分评估,对这一年的发展做了精心谋划布局,各位董事长、行长的致辞中也进行了更为精炼的概括。一个总体印象是,各行都在将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各行的具体情况融合起来,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打造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兴业银行提出要协同推进“五条新赛道”和“五篇大文章”,持续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这里所说的五条新赛道就是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浙商银行则将深耕场景金融,扎根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池化融资、财富管理五大特色金融场景。浦发银行则将聚焦“五大赛道”,加快推进落实数智化战略, 全面打响“科技金融”业务品牌,以数据驱动全力打造数智化“普惠金融”新生态,持续做强“跨境金融”优势业务,加快落地数智化“财资金融”新打法。光大银行则提出,加快推进“商行+投行+私行”战略转型, 精准有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做好“五篇大文章”。2024年正好是中信银行新的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其新的愿景是建设有担当、有价值、有特色、有温度的“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提出实施“五个领先”的银行战略,即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领先的数字化银行。

此外,不少地域性很强的银行,始终将自己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如上海浦发银行提出要持续做强“跨境金融”优势业务,抢抓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机遇。华夏银行坚持“北京的银行”定位、服务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和“京津冀金融服务主办行”定位。浙商银行坚持“深耕浙江、服务浙商”,真正成为“浙江、浙商、浙江人的银行”,立足浙江、放眼全球、服务国家战略, 为政府和企业链接全方位的金融顾问服务,完善推广区域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浙银示范。

同时,各家银行都强调加强数字化引领,加强风险预警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管理,实现行稳致远。期待在2024年年报中,各家银行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课题组组长:欧明刚,成员包括许岩、朱欣怡、郑宗一、张思源

0 阅读:1

银行家杂志

简介: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