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深圳靠什么“挑起大梁”

博闻广闻 2024-02-02 03:08:31

原创 刘晓博

1月30日,深圳发布了2023年的成绩单:

深圳GDP达到了3.46万亿,同比增长6%。深圳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三,增速位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深圳GDP增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增量占了广东的三分之一,为全省、全国稳增长、保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圳还宣布: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5.5%。而北京、上海、广州公布的增长目标分别为5%、5%左右、不低于5%。深圳2024年的增长目标是四大一线城市里最高的。

2022年和2023年,深圳已连续两年位居一线城市增速第一,两年累计的GDP增量近4000亿元,跟增量第一的上海几乎持平。

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深圳怎样才能在2024年继续逆风飞扬,承担起经济大省、大市“挑起经济大梁”的责任?

细读最新版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有5点非常重要:

第一,继续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抓全球经济、产业的新风口。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遇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稳增长压力有所上升。

深圳之所以能在2022年和2023年逆风飞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很早就遇到了“四个难以为继”的挑战,提前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拥有的PCT国际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予量位居全国第二,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位居全国第三,科技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二,全职科研人员数量(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榜单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多次位居全球第二。

在创新、创业热情的推动下,深圳经济基本上每隔10多年就会有一次转型升级。从最初的“三来一补”、“深圳加工”,逐步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迈进。

5G时代,华为成为全球拥有5G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新能源时代,比亚迪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商。如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联网汽车等正成为新的风口,深圳企业已经抢得了部分先机。

2023年深圳之所以能创出佳绩,就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密切相关。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新能源车产量增长了104.2%,服务机器人增长了36%。

深圳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涌现了多款世界级的网红产品,比如比亚迪仰望U8、华为全球首款卫星通话手机mate60、问界M9,以及荣耀全球最轻大内折高端机Magic V2等。

第二,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逆水行舟”的时期,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3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近万亿。非常难得的是,在全国民间投资轻微下滑的情况下,深圳民间投资增速达到了4%以上,跟国有控股投资比翼齐飞。

政府报告提出:2024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0%,意味着深圳今年投资规模将迈上1万亿大关,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根据深圳发改委编制的计划,2024年深圳将安排重大项目859个,总投资362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85.7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投向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三大领域。

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轨道交通五期、深惠城际、深汕铁路、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暨先进制造业基地、迈瑞医疗供应链科技园、拉普拉斯光伏高端装备研发生产总部基地、海洋大学(一期)等。

第三,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深圳成为吸引全球人才、企业的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果说凤凰是人才、是企业,梧桐树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一些地方经济活力下降、人口流失,其底层逻辑是:营商环境不佳,老百姓和企业用脚投票。

深圳自1980年建立特区至今,不过短短的44年,平均每年新增人口超过45万,相当于每年有一两座县城的人口搬到了深圳;深圳的市场主体数量(企业+个体户)已经位居全国第一。

这么多人和企业选择了深圳,根本原因是深圳的营商环境好、生活环境好。环境不仅仅是蓝天白云,更是市场机制、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

但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年来,深圳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称号。

教育、医疗是深圳的两大短板,也会影响营商环境。经过多年“补短板”,深圳的教育和医疗有了充足的进步。

基础教育方面,自2020年实施百万学位攻坚战计划以来,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其中幼儿园学位9.41万座、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46.08万座、公办普高学位8.96万座。2024年,将持续加强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

高等教育方面: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深圳大学排名大幅提升。深圳大学名单上,除了合作院校外,还多了一长串本地大学名单: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深圳三甲医院数量增长迅猛,目前已经达到32家。在复旦大学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医院百强排行榜上,市人民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双双进入了全国100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良好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创新创业者涌入深圳。截至2023年底,全市登记的商事主体累计达422.6万户,位居全国第一。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561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超860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742家,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

第四,继续推进深港合作。

深港两地加在一起,经济总量高达6.2万亿,资金总量高达近28万亿,无论人口密度、资金密度、GDP密度还是发明专利密度、上市公司密度,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香港提出了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拿出香港近30%的土地跟深圳共建“双城四圈”(下图),并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过去1年,香港居民掀起了到深圳消费高潮,平均每天有超过25万人次到深圳消费,为深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民间氛围。

2023年,深圳新孵化港澳创业项目243个。前海地区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深港之间形成了西有前海、中有河套、东有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的三大合作平台。

下一步,深圳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南澳口岸规划建设,推进沙头角口岸及配套商业空间改造升级,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深港合作不仅空间巨大,对两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第五,拓展经济腹地,全力构建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和深汕合作区组成,2023年12月《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

深圳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空间狭小、缺乏产业腹地。东莞、惠州等地纳入深圳都市圈后,深圳经济腹地扩大了8倍,达到了1.6万平方公里。有利于深圳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资源配置。深圳将跟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形成前店后厂关系,吸引更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广州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的出台,以及深中通道的建成启用,深圳跟临近都市圈的合作也将更上层楼,从而取得共赢。

未来的珠江口,将不再是地理分界线,而是大湾区合作的热土、合作的中心舞台。

相信2024年的深圳,增长将更为稳健、强劲。

0 阅读:0

博闻广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