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总体回顾一下这个市场过去的一年。
对于我本人而言,也包括对绝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作为这个市场中纳米级的存在,我们就犹如这个市场中的井底之蛙。看了很多所谓的“武功秘籍”,试图通过各种投资策略和技巧来提升自己的投资技能,而实际上我们也就关注那么几个板块,二三十家的上市公司,我们的视角和影响力都极其有限。
但无论如何,正如我经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既要低头看路,但同时也要抬头看天。对于这个市场的好奇与观察让我们即便在有限的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机会。可能大家会说,今天的内容可能与我们的投资并不直接相关,但作为在这个市场中生存的生意人,对这个市场环境保持必要的感知,我认为是很有必须的。
先说说上市公司数量,截止2023年12月末,国内的三家交易所(不含新三板)合计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5346家,其中上交所2263家,深交所2844家,北交所239家。在新上市公司数量方面,2023年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共313家,同比下降26.2%,受政策影响2023年下半年降幅尤为明显,同比下降45.1%。分板块来看,2023年创业板、科创板各有110家和67家中企上市,同比分别下降25.7%和45.5%,北交所本年度上市企业数量共77家,首次超越科创板。
在募资规模方面,2023年A股首发融资额合计3,531.71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下降38.9%,在上市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企业平均融资规模也有所下降,这一点同样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尤为明显。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总融资规模分别为1,415.39亿元和1,223.11亿元,同比下降43.8%和31.9%。沪深主板合计募资756.12亿元,同比下降42.4%。北交所降幅最小,总融资规模为137.10亿元,同比下降13.8%。
而从具体的公司看,融资额前三名的公司都是半导体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说都充满了时代特色。
融资额第一名是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国家队的华虹公司,首发募资金额为212.03亿元,成为年度募集资金最多的一家上市公司。华虹公司发行当天总市值达到约1028亿,而目前(2024年5月中)华虹的总市值只剩下了550亿,接近腰斩的状态了。而2023年度,华虹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62.32亿元,同比减少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9.36亿元,同比减少35.64%。
融资额第二名的公司是合肥国资投资的纯晶圆代工企业晶合集成,首发募资金额为99.60亿元,发行当天的总市值达到约478亿,目前只剩下290亿。
融资额第三名的公司是主要从事模拟IC和MCU芯片生产研发的芯联集成,首发募资金额为96.27亿元,发行当天的总市值达到约490亿,而目前只剩下282亿。
毫无疑问,芯片行业确实属于我们国家产业结构中的短板,需要大力支持与发展,而这一切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大家就自己体会吧,我就不多作评论。
我们上面提到了新上市,我们再看看另一方向,就是退市。2023年全年A股共有有44家公司退市,有44家强制退市,1家吸收合并退市,1家主动退市。其中,经纬纺机是主动退市,中航机电是合并重组。我们市场中的老大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44家这个退市数量与新上市公司313家相比,可以说零头都达不到。而对于一个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的市场而言,我们怎么说都难言它是健康的。
从退市前总市值看,有1家公司市值超百亿元,中航机电(416.35亿元);12家市值超十亿元,分别为经纬纺机(63.16亿元)、*ST庞大(40.91亿元)、 *ST中天(28.02亿元)、ST阳光城(15.32亿元)、*ST金洲(15.29亿元)、ST美置(14.31亿元)、*ST搜特(12.85亿元)、*ST海投(12.16亿元)、*ST蓝光(12.14亿元)、山航B退(10.92亿元)、ST泰禾(10.7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年退市的*ST蓝盾和*ST搜特都曾经发行可转债,上述两家公司的可转债也跟随公司的股票退市,同时相关可转债的利息兑付已经出现了违约情况。可以这么说,所谓可转债零违约的历史已经被打破。投资者未来如果要使用可转债大饼策略的时候,要开始关注其中的风险因素了。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看看这个市场里面的差等生。A股全市场共计5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未如期披露2023年年报。其中就包括东旭集团控制下的东旭光电(000413.SZ)和东旭蓝天(000040.SZ),除此以外还包括了*ST越博、普利制药、*ST三盛、威创股份和ST华铁。
说句实在话,对于年报都无法如期披露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就是已经彻底烂透了的上市公司,作为普通投资者真的就不要掺和这样的公司了。
比如说其中的*ST三盛,公司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董秘在年报披露截止日期之前的几天提交了辞呈。在财务总监辞职的当天,公司收到北京兴荣华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发来的《解约通知书》,决定辞任公司2023年度的年审机构。威创股份在年报披露截止日期前夕收到财务负责人辞职报告,至今,公司未能披露年报。而此前,公司曾收到三位独立董事提交的《关于推进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违规事项整改及做好2023年度报告工作等相关事项的督函》。
前面我们提到的是最最严重的情况,那就是根本无法出具年度报告。而除了这7家公司以外,还有一些我们能看到有蟑螂在爬的上市公司。就是那些被年度审计的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这些公司在2023年度有207家,占比约为3.87%。向前回溯看2022年的情况,共有19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2023年数量略微上升。
具体看,其中最严重的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有29家,均为ST和*ST相关的上市公司;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85家,除了一大堆ST公司以外,也有一些比较知名的“正常”公司,比如:亚泰集团、岩石股份、海正药业、微创光电、香雪制造、金正大等等。
而其中最为轻微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为93家。对于这一类意见的性质要比我们前面提到那两类是要轻得多,因为说到底会计师发表的意见类型是无保留意见,只是有一些重大事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提醒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注意。
但无论如何,按我个人的理解,即使我们前面提到最轻微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会计师也是明确告诉大家,这家公司他们是有疑虑的。至于这些公司要不要参与,各位投资者自己决定吧。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A股上市整体的营收情况。
按已经披露业绩的上市公司计算,2023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总营收72.76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86%。相比较,2022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总营收71.81万亿元,同比增长7.23%,2021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64.97万亿元,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1%。从营收增速的角度看,我们的上市公司在2023年所面临环境无疑比2022年和2021年要更为严峻。
分板块来看,2023年,上交所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45万亿元,同比增长0.7%;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0万亿元,同比增长4.63%;深交所主板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7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创业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6万亿元,同比增长6.11%;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7.44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从具体公司营收的角度看,营业收入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除了中国平安以外,其余的均为中字头的央企。收入排名前两名仍然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家公司均以超过3万亿元的营收规模傲视群雄,但从营收的角度观察,这两家巨无霸的营收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中石化跌了3.19%,中石油跌了7.04%。
后续第三至第十名的公司分别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移动、中国平安、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和建设银行。而营业收入倒数前十名的公司,排名第一的企业*st恒宇营收竟然是-8176.94万元,倒数第二名的智翔金泰营收只有121.15万。我个人是不太明白这样的公司留在我们的市场中有何价值?
从盈利的情况看,2023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全体上市公司综合的净利率为11.32%。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367家公司扭亏为盈,2381家盈利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57家盈利公司增幅超10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全市场盈利公司占比73.3%。
这个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如果我们剔除金融行业后,只看实体上市公司的业绩,可能会看得更清晰。在剔除金融行业后,实体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22万亿元,同比增长-3.52%,整体销售净利率5.06%,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为7.70%,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仅为5.32%。
从分行业的角度看,2023年超六成行业全年利润实现增长,七成行业利润呈回升态势。具体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57.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2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3%,汽车制造业增长5.9%,纺织业增长5.9%。
而盈利下降的行业包括了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8.6%,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3.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4.1%。
在2023年净利润前十名的公司中,超过半壁江山都是金融机构,更准确来说是银行,前四名的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他们的年度净利润均超过2000亿,而第一名的工商银行更是达到3600亿。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国石油,第六位是招商银行,后面分别为中国移动、中海油、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这十家超巨型央企2023年合计实现利润达到约19398亿,占了全体上市公司盈利的33.97%。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上述这些央企体量巨大,汇总起来的数据确实非常巨大,但如果我们把角度换到每股盈利,那么名单就完全不同。每股盈利第一名的公司是贵州茅台,2023年实现每股盈利59.49元/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15%。每股盈利前十名的公司还包括了诺瓦星云、石头科技、吉比特、石英股份、宁德时代、长春高新、比亚迪、迈瑞医疗和泸州老窖。
在2023年度亏损的前十名的公司中,有五家企业来自于房地产业,分别为绿地控股、*ST世茂、*ST金科、华侨城A和首开股份,这五家房企合计亏损金额达到398亿。而除了房地产企业以外,进入这个亏损前十名的还有*ST合泰、中国东航、百济神州、温氏股份和纳思达。
这里面,每一家可以说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说排在亏损榜首位的合力泰,2023年度的亏损金额达到119.91亿,而它2023年度的营收也仅有46.30亿元,而这还是一家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
又比如说排在第六位的百济神州,作为国内首个港股、美股、A股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2023年实现公司实现总营收174.23亿元,净亏损为67.16亿元,亏损幅度较以前年度有所收窄。
我想,对于这些巨额亏损的公司,导致亏损都有各种客观因素,但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也好,是财务大洗澡也罢,这些如吞金巨兽一般的上市公司和行业我们还是少碰为妙。
好了,我们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见!
全文完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的记录,所谈及的投资标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荐,请独立思考,并自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