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出娃影响有多大?幼儿园开始转养老院,200万教师将失业

楼事心观 2024-05-29 17:22:37

98年的表妹和家里大吵了一架后,把她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微信号都拉黑了。我和她在一个城市,于是姑姑就打电话让我过去看看。简单了解后才知道,表妹是因为催婚和姑姑“闹掰”了,小姑娘气性高,甚至还放出了“断绝关系”的狠话。

去年春节,在聚会的餐桌上他们也曾当着我的面吵过一次。我知道姑姑很急,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和你一样大的姑娘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就你还在疯玩。”

表妹却一点也不急,每次都表现得蛮不在乎,而且总是故意出言挑衅,常把“一辈子不结婚”挂在嘴边。

“对抗”状态,这是现如今很多适龄婚育青年与父母关系的真实写照。

前两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报告,是共青团去年10月份做的,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围绕他们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婚恋意愿的背后存在哪些担忧等进行了深入调查。

对于“恋爱”,12.8%的青年选择“不谈恋爱”,26.3%的青年表示“不确定”。对于“结婚”,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结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此外,有近三成受访青年从未谈过恋爱。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

年轻人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结果便是我国结婚率、生育率持续走低。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结婚登记数为768万对,比2022年增长12.4%,这是连续9年下降后首次反弹,但和2013年巅峰期的1327.4万对相比,仍然相差悬殊。

去年的结婚登记人数之所以显著增加,主要是疫情三年的婚庆需求集中爆发,仅去年第四季度,登记结婚人数就同比增加了60万对。

今年的情况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一是今年春季无春,不宜结婚(封建迷信),二是从520重要节点各地的登记数据看(34个),全国只有少数地方登记数据上升(6个),多数城市数据下降(28个)。

四川的媒体还闹了笑话,今年520四川的结婚登记数据是14771对,去年的数据是16000对,明明是减少7.68%,媒体报道时却宣传“增长13.4%”。

另一边,2023年离婚登记数为259.3万对,同比增加了48.3万对,较上一年增长28.23%,结束了两连降趋势。离婚登记数据这两年下降还是非常明显的,2019年巅峰期是470万对,相当于当年结婚的有一半以上都离婚了。

这两年离婚数据大幅好转,和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二是楼市转凉让“假离婚”失去了市场,99%的城市都全面取消限购了,买房无需再通过假离婚。

当然了,这些都是短期因素,年轻人结婚意愿低、离婚意愿高真正的原因另有他处,比如适婚人群减少(90后比80后少4000万,00后比90后又少2300万),初婚年龄推迟、三座大山压顶、就业环境恶化等。尤其是这两年,宏观经济低迷,钱难赚,不少年轻人放弃了结婚的打算,很多新组建的家庭,也没能躲掉破裂的结局。

正因为此,网络上才流传着“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人生从此是坦途,自由自在,没有软肋”的躺平观点,而且这一言论,颇受现在的年轻人追崇。

中国人讲究先婚后育,结婚数据不理想,传导到生育数据上则同样不够看。

2023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再次跌破千万,降至902万,较上年减少54万,总和生育率也由2022年的1.05,降至1.0左右,仅比全球倒数第一的韩国(0.72)高。总被我们嘲笑的日本,现在的生育率是1.2。这让我又想起那句话,东亚三卷王,日本最先起跑,韩国跑得最远,我们则跑得最快。

头两年一帮专家信誓旦旦,放开三胎出生人口将大幅反弹,反弹了个寂寞,出生人口都7连降了,而且连续两年负增长。

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通过放开三胎来解决人口问题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三胎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最重要的是一胎和二胎。

另外,仔细观察我国的年龄结构趋势变化不难发现,现在是底部在收缩,顶部在增长,中间靠近顶部的中年劳动力部分也在老化。

这个变化趋势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人口都将保持负增长姿态,因为整个年龄结构在老化。

摆了这么多数据,接下来我想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件极具信号意义的事件,聊聊出生人口下跌带来的影响。

山东省济宁市,某教育集团去年关闭了3家幼儿园,为了生存,该教育集团开始向“人生的另一头”谋求生路,将关闭的幼儿园转变为养老中心,工作人员从领着孩子做拍手操,变成领着老人做八段锦。这可不是什么创新之举,而是教育集团无奈之下的抉择。

为什么说这一事件颇具信号意义?是因为发生在济宁的真实案例,折射了全国出生人口、产科、幼儿园的惨烈现状:生育率连年下降,很多医院产科空荡荡,幼儿园更是一娃难求,大量幼儿教师面临失业风险。

去年的文章,我小范围统计过我家周边8个幼儿园的招生情况,今年我又统计了一遍,截止目前,这8个幼儿园,有3个达不到办园最低招生标准,有2个不错的幼儿园竟然还有几十个名额。我依稀记得,去年这个时候,这2个幼儿园的名额还是靠抢的。

在和几位园长聊天中得知,因为招生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眼光长远的幼师,已经选择转换职业赛道了。

幼儿园关闭,这便是少子化困境的第一个重要影响,

直接上数据,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2021年是29.48万所,也就是说,两年来我国幼儿园数量减少了2.04万所。其中,2022年减少5610所,2023年减少1.48万所。

2023年接收的是2019年和2020年出生的的幼儿,2021年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2022年为956万人,2023年为902万人,以此推算,预计2026年招生数仅为900万左右,不足16-17年高峰期的五成,大量幼儿园招生将继续面临冲击。

幼儿园之后,会逐渐波及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

根据北师大教授乔锦忠及其其团队建立的模型预测,2035年全国小学、初中需求数分别为9.28万和4.79万所,较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和0.38万所;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算上幼儿园,未来10年,将有超过200万教师再次“毕业”。

这也算是我对后台“要不要考教师资格证”、“教师有没有前途”的一个宏观回答了。当然了,站在个人立场,如果你很有信心,想挑战一下,完全是可以的。大环境不好,只是针对资质平庸的人而言,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

事实上,近几年除幼儿园之外,很多乡镇小学、初中已经开始招不到学生被迫关停了,学生都集中到县城上小学和初中了。

这种状况,不仅是农村如此,城市的某些区域、地段也同样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撤并一些规模小、效益低的所谓“空巢”学校、“麻雀学校”、教学点,优化组合已有的教育资源,这从另一个方面加速了部分学校关闭停办,减少学校数量。

进一步延伸,出生人口对大学入学的影响发生于2035年,也就是说,从2035年开始,大学招生也将受到影响,受影响较大的首先是一些民办高校,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

在今天,很多幼儿园提前关门,尚可以谋划向养老院转型,未来在经历近10年的变迁之后,我们恐怕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转为养老院了。届时这些闲下来的大学又将如何安置呢?

国际上倒是有不少参考案例,比如在日本,2023年有200多所大学因为缺少生源而停止招生或者倒闭,这些大学中,有一半以上是私立大学。这些大学倒闭后,部分失业的教授甚至“屈尊”到中小学代课。

在我国的台湾省,18年-22年有6所大学停办,共270位教职员面临失业,但台当局教育主管机构平台仅协助80人转职成功,即转职成功率仅3成,其他7成要自谋出路。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下岗老师,被称为“流浪教师”。

还有我们国家一直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中考分流,全国大概只有一半能上高中,按此计算,去年出生的人口中,未来可能只有450万能上大学,所以届时即便人人都上高中、上大学,按现有高校数量和老师人数,也会有大量过剩。

所以接下来大概率会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待遇下降,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家的学校以公立为主,教师工资的发放大多靠财政补贴,未来随着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补贴会收回,可预见未来中小学老师,包括大学老师,都面临收入降低。必须提醒的是,未来在学校合并整合过程中,有些人将被边缘化。二是取消中考分流,现在很多家长苦恼的考生太多,大学学位不够分的情况,未来会因为新出生的孩子只剩以前的一半,而顺势终结。

人口困境更宏观的影响,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也有提及,比如直接导致劳动人口减少,继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小的隐患。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内卷。

日韩就是最好的例子,少子化、人口负增长后,年轻人的生存环境非但没改观,反而更窘迫了,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这一端小的问题没解决,另一端老的问题更严重,203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达到1/3,这将对社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挑战,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对于这一点,东亚三国貌似都差不多,只不过不同的是,别人是进入发达国家后才陷入老龄化困局的,我们是未富先老,这决定了我们的反击能力更差。

人口减少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处吗?当然不是,比如前面提到的取消中考分流,未来的孩子人人有高中、有大学上,家长不必过度忧虑,也不用再拼命鸡娃了,就是最直接的好处。还有就是,残酷的招生现实会倒闭教育制度改革、产业升级。客观而言,人口减少也有利于相对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劳动力相对价格上升,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等。

0 阅读:0

楼事心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