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忠孝两难全”。无数英勇的儿女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不得不远离家乡,投身于战场,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
1949年,随着国家的逐渐安定,离家多年的张震开始了寻找母亲的旅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方打听,他终于找到了母亲的下落,并将她接到了南京。
12月22日清晨,天色尚未破晓,张震就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南京下关码头。他站在岸边,眼巴巴地望着江面,期待着母亲乘坐的客轮的到来。
不久后,一艘客轮缓缓靠岸,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上了甲板。这一刻,张震与母亲分别了整整11年之后,终于再次相见。
然而,就在母子重逢的喜悦之中,张震却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信中透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你的亲生母亲并非现在这位”。
这个消息让张震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尽管他在战场上经历过无数的考验和挑战,但面对亲情的纠葛和变故,他却感到束手无策。
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世和家庭关系,试图找到事情的真相和答案。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信中会说到张震将军接到的人不是张震将军的亲生母亲呢?
开国中将——张震将军1914年10月5日,张震将军诞生在湘东平江县长寿镇的一户普通农家之中。
父亲张继纶是一位手艺出众的篾匠,他的巧手能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而母亲吴命媛则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女子,虽然未曾读过书、识过字,但她以质朴勤劳的品质,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每当夕阳西下,他总会坐在门口,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和母亲温柔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对家
张震将军,原名叫做张见生,别名张祖寿、张中天。在七岁时阅读了《说岳全传》,深受岳飞精神的熏陶,出于对岳飞的崇敬。
而他在看到岳飞的几个子女的名中都带有一个“雨”字(云、雷、霆、霖),之后便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震”,并以张震为称。
在张震的童年时期,他的父母对他无比疼爱。由于家中并无兄弟姐妹,他的童年生活相较于许多同龄人来说,显得格外温馨和幸福。只要他的要求不过分,父母总是尽力满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接受教育,但张震的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他们并不识字,却毅然决然地将五岁的张震送进学堂,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节衣缩食。
张震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父亲张继纶的篾工手艺。张继纶会从江边购买竹子,扛回家中,削成细篾,编织成各种竹制品,如竹篓,然后卖给茶商、油商等。虽然工作艰辛,但为了给家庭带来收入,他从不言苦。
尽管年纪尚幼,张震却非常懂事,他明白家中的困难,因此常常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却让他倍感珍惜。
然而,随着民族工业的衰落,张继纶的篾活生意也日渐萧条。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1928年7月,张继纶因长期劳累成疾,患上了肺痨,失去了劳动能力。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家里实在无法承担,张震不得不辍学,开始帮助父母支撑家庭的重担。
即使不能在上学,但在学校求学的日子里,张震逐渐接触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他塑造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激发了他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
尽管当时的他尚未深入了解关于阶级斗争的先进理论,但耳濡目染于地主劣绅对穷人的压迫,他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为公正世界奋斗的种子。
踏上革命之路1928年,年仅十四岁的张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入了平江县少年先锋队(后更名为平江县青年反帝大同盟),担任宣传部部长。
他全身心投入到反帝爱国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中,曾两度参与著名的“平江扑城”暴动,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红军队伍中,张震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迅速崭露头角。作为一名红小兵,他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经历了无数激烈的战斗洗礼。
他的勇敢和聪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快便在红军中脱颖而出。
经过近两年的锻炼和成长,1930 年10月,他顺利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了党的忠诚战士。这一系列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革命历程,也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但这代表着他必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张震将军只能让母亲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自己离开了家乡,这一走就是八年。
离开家乡的张震作战十分勇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会战中,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他所在的连队一度陷入了绝境。
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手持机枪,率先冲向敌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猛烈的攻击。张震的英勇无畏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也为部队最终突围脱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奖。甚至连方面军的领导人也对这位有勇有谋的“红小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名声在红军中迅速传开。
自1934年长征启程,张震陆续肩负起团部作战参谋和营长等要职。
他所在的队伍肩负着至关重要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要确保核心机关的安全顺利行进,另一方面则要竭尽全力保障首长们的人身安全。
对于张震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作为掩护部队,张震和他的战友们在与敌人部队遭遇时,需要展现出极高的战斗智慧和策略。他们不能仅凭一腔热血盲目冲锋,也不能在关键时刻退缩不前。
相反,他们需要在确保核心机关安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掌握战斗的节奏和分寸,既要展现红军的英勇顽强,又要尽可能地减少战斗损失。
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张震和他的队伍经历了无数次的炮火洗礼和生死考验。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涉在雪山草地之间,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正是这些艰苦卓绝的经历,让张震逐渐成长为一名临敌经验丰富的军官。最终,当红军顺利结束长征、踏上新的征程时,张震同志已经成为了一名备受信赖和尊敬的军官。
1938年,张震作为八路军的一员,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执行任务。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怀着对家庭的思念,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请假申请,希望能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
然而,当他踏上归途,却得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父亲已经离世,多年来,母亲一直孤独地坚守着这个家。
眼前的母亲显得异常苍老,张震心中充满了愧疚和心痛。身为军人,他深知自己无法将母亲带在身边,只能将身上仅有的20元钱留下。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郑重地承诺,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接她去享福。
然而,命运却对张震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与母亲团聚。
尽管身处战火之中,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丝闲暇,张震都会提笔给母亲写信。起初,他还能收到母亲的回信,感受到那份遥远的关爱和牵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信件渐渐变得稀少,最终彻底失去了联系。
这一失联,便是漫长的十一年。在这期间,张震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大小战斗。
他的英勇事迹在《周年回忆》中得到了总结,其中不仅包含了开展敌后游击战的经验,还展现了他在新四军中的卓越影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钟声响起,身处南京的张震终于有了一丝安定。他迫不及待地派人四处打听母亲的消息,希望能够尽快与她取得联系。
当得知母亲的下落后,黄克诚将军立刻派人将她送到武汉,随后邓子恢将军又安排了船只,将她送往南京。
之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那么,那封信是哪来的呢?
两个母亲张震将军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的是他的养母吴命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封触动他心弦的信件竟出自他的生母余朵莲之手。
事实上,张震将军原本姓吴。在张震还未出世时,他的父亲就已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母亲余朵莲的肩上。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为了让张震能够活下去,余朵莲萌生了将他送人的念头。
恰逢村里的吴命媛与丈夫张继伦都已年过四十,却膝下无子,他们正有意领养一个孩子。于是,在双方的共同意愿下,年纪最小的张震被吴命媛夫妇领养,成为了他们家庭的一员。
这便是为何张震有了两个母亲的缘由。如今,生母余朵莲已经八十岁高龄,她在这封信中向张震诉说了四十多年来的分离之苦,希望能与他再次相见。
收到信后,张震特意向养母吴命媛求证了这件事。养母也亲口承认了这个事实。对于张震将军来说,这是一件既惊又喜的事情。他认为,生母给予了他生命的恩赐,而养母则养育他成长。这两位老人都是他的母亲,作为儿子,他有责任孝顺她们。
于是,张震特意带着妻子去探望了生母余朵莲。尽管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但血脉相连的情感让张震感到异常亲切。
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泪花,感谢母亲给予他生命的恩赐。同时,他也向养母吴命媛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张震将军不仅实现了与生母的团聚,也加深了对养母的感激之情。他明白,无论身处何地,亲情的力量都是无法割舍的。
知恩图报张震将军能对两位母亲这样,与他知恩图报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1941年,正值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他们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百姓们对日军充满了刻骨的仇恨,提及他们时无不咬牙切齿。
在那黑暗的时代,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正忙于军事事务。一次,他在前往安徽开会的途中,因夜色已深,便选择在一家老乡家中借宿。
然而,那晚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日本侵略者似乎嗅到了什么,竟然追踪到了这个偏远的村庄。幸运的是,大姐孔秀英及时发现了日军的踪迹,她毫不犹豫地叫醒了张震。
但被日军包围的张震只能边打边退,后来在孔秀英的帮助下,张震几人才得以逃脱。
后来,六十多岁的张震将军特意来到这个村庄向孔秀英大姐表示感谢,并将孔秀英夫妇请到北京。尽管他已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且每天要处理大量军政事务,却还是抽出时间陪着“恩人”参观了天安门,并邀他们到家里做客,亲切地询问他们如今的生活。
而这样性格的张老将军再教育子女上也是十分优秀,在张将军的教育下,五个子女都踏入了军途。
结语张震将军以其一生的奉献和付出,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忠孝两全。
他不仅在事业上为祖国奋斗终身,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对两位母亲都尽到了深深的孝道,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2015年,张震将军因病去世,享年101岁高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展现了高尚的品质。
他的离世让我们感到痛惜,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