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中超政策大变脸,几乎全盘否定前任政策,中超为生存而妥协

绝缘木头崽 2024-02-09 02:04:56

2024年1月3日,中国足协出台多项举措,调整中超联赛中的多项规定!这些规定引起球迷热议。

调整联赛外援注册和上场人数。允许俱乐部注册7名外援,允许5名外援同时上场。

在所有的新出台政策中,外援政策是争议最小的。毕竟在亚冠联赛中,因为中超联赛外援政策和亚冠不一样,中超俱乐部吃过亏!因为外援人数的不同,在国内联赛只能上3名外援,有实力参加亚冠的俱乐部却需要养多名外援,这也着实不便。调整后的外援政策和亚冠人数一致确实减少了俱乐部的麻烦。

反对者则认为过多了的外援名额则压缩了本土球员的上场机会。但是原来3名外援的时候也没见到本土球员有多努力,该烂还是烂,竞争压力大了,也好早点淘汰那些懒惰的球员。著名球星卡拉斯科就曾说过:“中国球员太懒,他们希望外援把所有的工作都做了”。外援人数的增多必然会导致本土球员上场机会竞争更加激烈,没有机会,理所当然的拿不到高工资。

可能唯一让人忧虑的就是财力雄厚的俱乐部可能引进多名高水平外援后实力上涨,早早的把中超联赛的冠军揽入怀中,这确实不利于中小俱乐部,尤其是财力不足的俱乐部,而中超恰恰这样的中小俱乐部相当多。

有球迷说的更有意思:别5外援+5本土+1门将了,直接完全放开,那么我们的球员也就相当于出国留洋了。

开放俱乐部一线球队和青年队的冠名权

其实,这个是陈戌源执掌中国足协的著名政策。这个政策并非陈戌源所提出,也并非不符合足球规律,但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有人认为这个政策是陈戌源唯一的功绩,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政策才是祸乱中国足球的根子。当时的俱乐部对投资者来说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广告效应,当中性名不让冠名以后,无人愿意再掏真金白银去做所谓的公益足球。而俱乐部又没有造血能力,无法实现生存,只能破罐子破摔。

新政策其实延续了中性名,仅仅是对俱乐部一线球队和青年队放开了冠名权。类似于“北京国安乐视”、“河南建业河套老窖队”、“天津天海权健”等类似的名称。俱乐部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只是一线队伍和青年队多了个赞助商的名字。

对于冠名权,足协的规定是新赛季可进行冠名,俱乐部还要保持中性名,同时要求只有一家赞助商。足协希望是赞助商的加入,能让更多的俱乐部活下去,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先生存后发展,活都活不下去了,还有必要遵守中性名吗?

这个本意或许是好的,只是希望赞助商能不能在合同中添加惩罚条款,凡是俱乐部出现丑闻的可以反过来索赔,比如出现假球、球员丑闻以及其他严重影响赞助商声誉的行为。光让掏钱却没有任何的约束,中国足球不能这样继续玩下去。以前就出现那种吊儿郎当的球员随意侮辱球迷的,甚至地域黑的,都是拉仇恨的,绝对要严惩。

允许球队搬迁

2016年1月10日下发文件确认禁止球队异地搬迁。

2016年以前,球队是允许搬迁的。但是搬迁的球队都几乎只有一个结局:解散。

2016年前搬迁的球队和结局

有意思的是哈尔滨毅腾和贵州人和压哨转到了浙江和北京。(此时的主席主席是蔡振华)

球队要搬迁的理由是继续在原地“活不下去”,要想“活”,只能“挪”。

禁止异地搬迁,更容易打造俱乐部文化,造就百年俱乐部。一旦搬迁对俱乐部文化建设、球迷建设与认同等都是重大打击。没有了球迷认同,俱乐部怎么活下去?或许一时的政府补贴能让俱乐部暂缓一口气,然后呢?

足协考虑的依然是先生存,后发展,让一些俱乐部有生存的机会,哪怕生存机会来自政府的补贴。这不能说对与错,只有时间能检验出来。

当然,足协为了防止“流浪队”的出现,也设置了条款,比如两地地方体育局和足协同意,转入地的地方政府也得同意,原则上5年内不得再次搬迁,不得带“病”搬迁(比如欠薪或骗取补贴)等。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原则上”5年内不得搬迁,等于还是留有余地的,这和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关部门”何其相像。

异地搬迁是一剂猛药,是起死回生,立起沉疴,还是加速死亡?估计只有时间能回答。

陈戌源:

1 中性名,不许冠名

2 不允许异地搬迁

3 只能上3名外援,甚至必须上一名U23

宋凯:

1 中性名,可以冠名

2 允许异地搬迁

3 外援增加,可注册7人,上5人

可以说,宋凯基本上把前任的政策全推翻了!

“中国足球的问题就是经常变来变去”,这话犹如在耳啊。

有人说这是宋凯主席对生存问题无奈的变通。

也有人说这是新一轮的折腾!

中国足球就像一个病人,在一轮又一轮的折腾中,消耗掉了元气!不怕新政策出台,就怕一年或者几年以后,看不好病的情况下换个“医生”继续折腾!在折腾不了几次,中国足球就该进ICU 了。

0 阅读:0

绝缘木头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