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
大肠杆菌合成烟酰胺单核苷酸途径构建及发酵工艺研究
作者:
程琳1,2,3,龚劲松2,Michael Hall4,苏畅2,徐国强3,许正宏1,3,史劲松1,2*
单位:
1.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江南大学 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3.江南大学 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Seragon Biosciences, Inc., CA, Irvin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1978116);江苏省自然基金(BK2022108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USRP22047)
摘要&关键词
摘要: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作为人体内重要辅酶NAD+的直接前体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化学法或化学-酶催化法进行合成,发酵法仍未取得突破。为获得一株高产NMN的工程菌株,对大肠杆菌进行了代谢途径改造。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了来自松噬几丁质菌(Chitinophaga pinensis)的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构建了NMN的补救合成途径;为增强前体5-磷酸核糖-1-焦磷酸(5-phosphoribose 1-pyrophosphate,PRPP)的供应,过表达了从葡萄糖出发的多个途径酶,促进了葡萄糖向磷酸戊糖途径的流动;同时,为有利于NMN积累,通过敲除NMN下游代谢分解途径基因pncC、ushA以及调控NAD+衍生物基因nadR,所获得的重组菌产量摇瓶水平达到60 mg/L,是初始产量的4.95倍;进一步在5 L罐上进行发酵试验,产量最高达到390.1 mg/L。该菌株用于NMN的发酵生产具有良好的潜力,后续通过优化放大有望进一步提升产量。
关键词: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烟酰胺单核苷酸;5-磷酸核糖1-焦磷酸;发酵工艺
主要结论
为获得一株高产NMN的工程菌株,本研究以大肠杆菌BL21(DE3)作为表达宿主,通过引入外源松噬几丁质菌的Namp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了NMN的生物合成。通过强化表达大肠杆菌自身的zwf、pgl、gnd、ripA、ripB、prs基因,增强了PRPP途径的合成能力,有效促进了目标产物NMN的积累。为了使大肠杆菌有效积累产物NMN,敲除了NMN的代谢基因pncC、ushA以及衍生物调控因子nadR,有效弱化NMN的降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组菌株的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使菌株的摇瓶最高产量为60 mg/L,5 L发酵罐产量达到390.1 mg/L。
图1 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和烟酰胺合成NMN的代谢途径
Fig. 1 Synthesis of NMN by E. coli using glucose and niacinamide
注:红色箭头表示利用质粒进行过表达,pncC、ushA、nadR为本研究敲除基因。
a-流加葡萄糖、烟酰胺的发酵过程参数;b-补料培养基、葡萄糖、烟酰胺的发酵过程参数
图2 重组菌在5 L发酵罐中发酵生产NMN的过程曲线
Fig. 2 Process curve of NMN production by the recombinant strain in 5 L fermenter
本工作通过多种代谢策略提高NMN的发酵产量,最终获得一株产NMN性能提升的工程菌株,并通过5L小罐的不同发酵方式探究NMN发酵关键参数,为有效合成NMN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后续通过优化放大有望进一步提升产量。
团队介绍
江南大学系统发酵与制药工程研究室成立于2007年6月,致力于“以重要微生物系统代谢改造与优化、复杂微生物群落酿造机理认识与功能调控为抓手,解决饮食与健康的关键共性问题”。先后承担了5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Carbohydrate Polymers、ACS Synthetic Biology、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等生物技术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0余项、授权美国专利4项、主编或参编科技书籍5部。
通信作者
史劲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医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藏高原微生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生物制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
从事生物制药方向的科研、教学及生物技术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医药化学品生物制造与药物的绿色制造,致力于药物及中间体的生物可替换工艺的开发,涉及药用氨基酸的发酵、甾体及胆酸类的生物转化、大分子药物的分离制备;2、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和功能评价,主要开展了海洋生物多糖、药用真菌多糖、药用植物的生物碱及皂苷、大分子蛋白如角蛋白、胶原蛋白等物质提取、制备和衍生加工,并基于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肠道微生物评价体系进行功能评价;3、生物酶的发掘、筛选和应用,面向绿色制药和生物功能产品的开发,主要开展角蛋白酶、壳聚糖酶、海藻胶裂解酶、甘露聚糖酶、特异性α-糖苷酶、磷脂酶D的宏基因组筛选、分子改造和高表达研究。
本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作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