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集群、推动产业提质,成都双流打开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

新立场 2024-10-31 21:10:56

成都,一个沿用了2300年的名字,一座国务院首批认证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古蜀时期,这片西南大地上,其实还有两处与成都齐名的地点,一处名为新都,一处名为广都,后者也就是今天的双流。

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正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2024年,成都市双流区在赛迪全国百强区排名中跃升至 24 位,投资潜力百强区排名中位列第 44 位,创新百强区排名中位列第 46 位。截至目前,双流区已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称号。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双流区是如何实现一边助力成都市发展大局,一边稳中求进、蓬勃发展的呢?这些答案是否具有示范效果,能否作为先进经验,为全国更多区域的发展提供新范式、新思路呢?

带着求索的精神,近日,全国主流财经媒体、自媒体的20位媒体代表组成调研团,围绕双流三大主导产业(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进行了走访调研。

01、结对“双简”拓空间 航空区位优势凸显

这是一个关于变迁与复兴的叙事。

2015年,双流县正式撤县设区,为成都的发展大局,其后部分区域又被划给了武侯、高新和天府新区,使得双流的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067平方千米缩减至466平方千米。这一变化,对于双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但是双流区的表现充分印证了,什么叫“浓缩就是精华”。到2023年,双流区的GDP已经上升到了1197.5亿元,这不禁让人好奇双流到底做对了什么能实现如此重塑?

此次调研的首站,我们来到了位于简阳的“双简”结对联动合作区。这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两场一体”和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战略部署,成都双流区和简阳市自去年底开展的结对联动。

“双简”结对联动合作区以 10.5 平方公里为主承载,包含西片区与东片区。西片区定位国际临港商务中心,占地约 5.9 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商务办公、国际商贸、产业服务、文旅消费、国际社区等综合服务功能;东片区定位成渝智造基地,占地约 4.6 平方公里,主要承载航天制造、智能装备、产业服务、产业社区等先进制造功能。

至于航空产业,这个双流的传统优势,也正在天府国际机场的分流影响下,寻找新的增长点。双流航空经济区的建设,不局限于对机场的物理扩建,同时着眼于对航空产业链的深度挖掘和价值重塑。这里,空客、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的集聚,不仅代表了航空制造的高度,更是航空服务、航空研发等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

在航空经济区的有力支撑下,目前双流区已集聚中国国航、四川航空等8家基地航空公司,拥有航空维修企业20余家,深耕航空运营、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航空核心产业,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建成投运,2023年全区航空经济产业规模达1170.9亿元。

可以说借助区域协同,双流在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航空资源优势的同时,还与简阳市共同探索航空产业的新可能。这种合作,无疑将为双流航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如果将视角扩大到全国范围,双流区的航空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示范意义。随着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的建设,双流区不仅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更在航空服务、航空维修等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深度发展。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双流航空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国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毫无疑问,双流,这个曾经的古蜀三都之一,正以其航空产业的辉煌成就,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在“双简”合作的助力下,双流的航空产业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02、生物医药描绘未来 电子信息夯实根基

除了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在双流区也继续深入发展,同时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则会为区域建立新的护城河,关于此,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给出启示。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和人工智能密不可分。在以往,做相关研究需要复杂的计算和大量的算力,而几位获奖者将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此,极大程度提高了科研效率。

尽管使用相关计算机技术促进科研并非新鲜事,但随着如今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式发展,更加具体且复杂的技术对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促进效果更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透过今年的诺贝尔奖我们看到了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幸运的是,双流区除了其护城河的航空航天产业,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也是深耕多年。

生物医药产业,这个双流的未来之星,正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孕育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自2016年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在双流区与高新区的携手下,秉承着“互补优势、授权充分、封闭运行、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勇敢地迈出了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探索步伐。

这一生物城的建设,不仅采用了“管委会+专业公司+业界共治”的创新组织架构,更是在产城融合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理念融入规划,旨在打造一个融合多功能的未来城市典范。目前,该生物城总投资额突破1400亿元,已吸引超过360个项目入驻,并成功推动6家企业上市,吸引了超过18000名高素质产业人才,开发了11平方公里的复合功能空间,并汇聚了63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一类新药项目。

至于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双流的新引擎,也在成都芯谷的推动下,展现出强劲的动能。

这片37.6平方公里的土地,自2018年开发建设以来便承担起双流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发展任务。依托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物院等产业龙头,成都芯谷致力于构建一个产业与城市生活和谐共融的功能区域,其发展成就已获得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的认定,并荣获中国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优秀园区的称号。

作为成都市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芯谷专注于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安全、医疗电子和低碳节能等领域,其总体规划形成了“双核一中心、两区一廊道”的格局,目标是打造成都电子信息创新主阵地、中国集成电路新一极、西南创新要素集聚中枢。目前,已有43个项目在此落地生根,总投资额达到342.5亿元。

03、产业提质,发展正当时

日前,四川被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2024年9月相关信息显示,《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国家战略腹地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起着核心作用的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纵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随着国家战略腹地的定位,成都的角色愈发凸显,而双流的变革恰是一场关于如何在未来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深刻思考。

“当前,双流以‘圈链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航空经济、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455家,经营主体18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形成涵盖23个大类、90个中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双流区继续坚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做强更有支撑力的适航产业。以此次媒体调研行活动为契机,双流区期待进一步向外界传递双流声音,共享发展成果与合作机遇,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品质空港双流。

在《新立场》看来,这场转型,既是对城市未来的一次深思熟虑,也是一场关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双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变革、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故事。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

新立场

简介:商业解读,科技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