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历史,后劲真大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3-12-27 15:00:21

(北魏宣武帝 元恪)

北魏宣武帝,叫做元恪,他是北魏的第八位皇帝,在这个元恪的执政末年,北魏治下的豫州曾经发生过一件怪事儿。

豫州,这是《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它指的不是具体的一个城池或者地方,而是代指现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所以您要一说豫州,那基本上就是一个省的范围。

这件事儿呢,发生在豫州的上蔡。

今天的上蔡,也就是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周定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47年的时候,诸侯国楚国灭亡了另外一个诸侯国蔡国。

城破人没亡,蔡国国君蔡齐侯可就赶紧收拾行李开始逃跑,他跑来跑去,跑到了江西,然后在江西复国,重新建立蔡国,还给新国都起了一个略显凄凉的名字叫做“望蔡”,以表遥望故国之情,他“望”的这个“蔡”,大概就是上蔡。

在古代呢,东西南北西为上,而上蔡正好在古吕(河南新蔡)和州来(安徽凤台)的西边,所以才叫做上蔡。

上蔡这地方历史悠久,传说人类始祖伏羲曾经在这里兴占卜而推算天命,伏羲占卜的时候,使用的道具是一种蓍草,而蔡字则刚好有野草的意思。

上蔡县有个百姓,名字叫做董毛奴,他出门办事儿,兜里揣着五千大钱,在路上和家人失联,等到再找到这个董毛奴的时候,人已经死了,钱也不见了。

那么很显然,这大概是谋财害命。

有关董毛奴的死,上蔡百姓议论纷纷,有很多人都认为是本地一个叫做张堤的人干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张堤和董毛奴之间关系一直就不是很好,俩人有宿怨旧仇,闹的很不愉快,董毛奴要是死了,别人不开心,张堤一定开心,所以很多比较热心的老百姓,直接就跑到官府,去把张堤给举报了。

当时的豫州刺史,是一个叫做司马悦的人。

(司马悦)

司马悦,字庆宗,河南本地人,北魏外戚大臣,怎么说他是外戚呢,因为司马悦有个女儿,叫做司马显姿,她嫁给了宣武帝元恪做妃子,而且还受封贵华,宁和后宫,深得皇帝宠爱。

宣武帝元恪,北魏第八位皇帝,在他之前,是北魏历史上最负盛名,也堪称最优秀的皇帝魏孝文帝元宏。

元宏一生,可以说是不弱于人。

经少年垂拱,而独揽大权,从南下迁都,到汉化改革,皇帝平定过反叛,也曾御驾亲征,皇帝用它的毕生时间把北魏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推上了一个高峰,当然,帝王也因此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临死之前,孝文帝仍旧念念不忘他仰光七庙,俯济苍生的宏大志向,但可惜,这样一位优秀帝王的生命,不过存留于世三十三载。

不过总体来说,孝文帝给继承者宣武帝留下的北魏,正当盛世,它这种盛世还不是说乾隆给嘉庆留下的盛世,因为嘉庆接手的大清属于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你外表看着好看,其实内里已经乱套了,但是宣武帝元恪当皇帝的时候,北魏可以说是正在巅峰的劲头上,只要宣武帝元恪不是隋炀帝那种过于疯狂的理想驱动型人格,不把俩王四个二分成一张一张的出,就算他是个昏君,北魏也不可能亡在他手里。

所以,宣武帝时期,北魏在军事行动上还非常的主动,朝廷发动战争,接连攻取了南梁的四川,对背后一直想要偷家的柔然也予以还击,所以那个时候北魏的疆域不断向南扩展,整个北魏的发展是越来越好。

但是,由于宣武帝元恪笃信佛教,或者是他天性使然,或者是因为一些其它的政治原因,皇帝取消了北魏素来执行的子贵母死制度。

什么叫子贵母死制度呢,意思就是,北魏的皇帝在册立太子之前,将会把太子的生母处死。

(皇位)

北魏的皇帝们想当然的以为,如果自己死后,太子成为新君,而太子的生母成为太后,那么太后就会形成强大的外戚势力来干扰皇权,所以每一代北魏皇帝都要及时的,提早的把这种隐患消除。

但是皇帝不明白,在皇位更迭的权力真空期,如权臣,权宦,地方割据等任何一种势力,它的危害性都要大于外戚。

因为,外戚毕竟也是皇帝的亲戚。

西汉初,高祖死而有惠帝刘盈继位,惠帝受吕后所倾轧,吕后擅权,大肆屠戮功臣,为人所批评。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吕后有这样做的必然性,因为她大肆屠戮功臣的目的并非是想要自己做女皇帝,就算她这样的行为利好吕氏外戚,但从本质上来说,她做这一切还是为了维护刘氏江山的权益。

杀掉储君的生母并不能从根源上维护未来的皇帝的统治,因为一个皇帝是否能够魁柄独持,关键不在于别人,而在于皇帝本人。

宣武帝元恪当然没有这样的见解,在虔诚礼佛的皇帝看来,他废除这种制度的唯一原因只在于,这种制度听起来实在是太过令人悚惧,也太过残忍了。

所以,后来宣武帝元恪把儿子孝明帝元诩立为储君的时候,就没有杀掉元诩的生母宣武灵胡太后。

宣武帝用废除子贵母死制度来证明了北魏的汉化革俗气氛仍然存在,但是他却想不到,正是因为他所怜惜的这个女人,最终导致北魏走上了分裂衰败的道路。

(宣武灵胡太后)

而且,朝廷里还有一位负责辅政的咸阳王,也就是皇帝的叔父元禧,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好人,

元禧是根正苗红的北魏皇室,他能混到辅政的这个位置上来,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势力,他帮宣武帝元恪治国,忙没帮上多少,反而是大肆敛财,兼并土地和侵吞盐铁行业的收入,余下的一些朝廷重臣表现也很不良,北魏朝廷里竟然开始出现卖官鬻爵的情况,而且,宣武帝明明知道这些情况的发生,但他不加捯饬,反而是放任自流。

我们说的这个司马悦,他就生活在宣武帝元恪执政前期,那个时候的北魏政治还算清明,对外攻势强劲,司马悦为朝廷戎马,还替朝廷打下了南梁一些城池,有了战功之后,因而获封豫州刺史。

刺史,从秦朝开始设立,刺是检核问事,史是描述记录,所以这个官职,最开始不是地方官,而是朝廷特派到地方去监察当地官员工作情况的一个职务,到底下转悠一圈之后还要回来复命,不过后来时更世易,几经发展,刺史则变成了地方上的行政长官,甚至说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比如三国时期,官员们各自割据,各地为战,他们的职务往往就都是刺史,如徐州刺史陶谦,荆州刺史刘表等。

豫州上蔡发生了这样恶性的抢劫杀人案件,作为当地的主官,司马悦当然要负责到底。

百姓们比较想当然,他们认为张堤和董毛奴有仇,所以觉得这事儿八成是张堤干的,直接就把他给扭送到了官府,

按理说,这种怀疑,起于偏见,完全是无凭无据的,如果张堤不是杀人凶手,那么他好好解释,拿出自己的不在场证明啊,或者找亲戚朋友们给自己佐证都可以,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张堤是这样的反应:

堤惧楚掠,自诬言杀。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张堤被扭送到官府之后,他非常害怕,一来陌生的环境和诸多官僚使他害怕,二来呢,张堤他怕挨板子,怕挨揍,把官府人的刑讯逼供他,所以竟然主动认罪,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干的,只求官府能给他一个痛快。

如果这事儿让县令遇上,可能还真就这么着了,满大街的真凶找不到,主动认罪的嫌疑人当然也不好找。

县令,一般来说是流官,他每到一个地方,任期短不过两年,长不过五年,在他这个位置上,对错不重要,政绩才重要。

因为对错不重要,所以谁是真凶也不重要,因为政绩很重要,所以只有快速高效的结案,维护好境内的治安,让百姓们觉得四方无事,才能体现出你这个县令的政绩。

但是,司马悦是刺史,他还是皇亲国戚,他是见过风浪见过世面的人,所以他一接触到这个案件,他就认为有可能是冤案。

(刀鞘)

因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悦他做过调查,去现场勘探过,他发现案发现场除了董毛奴的尸体之外,还有一柄刀鞘。

那么很显然,这无疑就(有可能)是凶器。

这个刀鞘,司马悦仔细的研究过,是制式讲究制作精良,不是一般人能够使用的,也不是一般的工匠就能做出来的。

张堤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如果他有凶器,他只能是家里的菜刀,如此高规格的刀具,不可能是张堤的。

所以,司马悦从刀鞘入手,很快就找到了制作刀鞘的工匠,因为这也不难找,刀鞘的制作工艺非常一流,普通工匠是制作不出来的,所以司马悦派人找了几个高级工匠来辨认,果然一个叫做郭门的铸剑大师就说了,这是我制作的,而且还是我专门给豫州的董及祖制作的。

董及祖是谁?再一调查,原来这个董及祖,他正是董毛奴的邻居。

司马悦立刻派衙役去捉拿董及祖,董及祖被押到公堂之上,果然对自己杀害了董毛奴的事情供认不讳。

原来,这个董毛奴出门前把这五千大钱揣到怀里,正好让邻居董及祖瞧了个正着,俗话说财不露富,董毛奴的钱虽然不多,可也叫这个董及祖给盯上了,董及祖见财起意,尾随董毛奴走了十几里路,到了一处僻静之处四下无人,可就对着董毛奴下了黑手。

这董及祖算是半个练家子,之前专门花钱找工匠郭门打了一副宝刀,这时这宝刀成了他害人的凶器,他一刀砍死董毛奴,抢了钱是掉头就跑,慌乱之中竟然把刀鞘遗落在现场,这才成了破案的关键。

时人说,司马悦能捉到这真凶董及祖,其实偶然居多,因为就算他知道张堤是冤枉的,可如果没有这个刀鞘,他也很难把案子给破了。

但是值得称赞的是,司马悦哀怜慎重,没有武断的下结论,就如《易经》中说议狱缓死,因而这才还了张堤一个清白。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司马悦在豫州任上遇到反贼叛乱,不幸身死。

于漫长而庞大的北魏王朝来说,司马悦个人的命运当然不过是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司马悦本人也很难说是那种历史舞台上的大人物。

但是,作者还是把他给写了出来,没有什么原因,没有什么理由,只不过是因为,他曾经在某一段历史的星空之下,真切的存在过。

5 阅读:2631
评论列表
  • 2023-12-28 09:54

    说黄河作者能绕到喜马拉雅山上去[笑着哭]

  • 2023-12-29 01:21

    什么乱七八糟的

    用户11xxx00 回复:
    叙述挺清楚的
  • 2024-01-18 22:03

    这篇文章,内容还可以,但最好简练点,勿凑字数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