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一尼姑还俗,嫁给大22岁的商人,生下一子成赫赫有名的人物

大山的孩子啊 2024-10-21 10:44:11

熟读红楼或者喜欢红楼的人,都知道惜春的判词有一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她看清世间荣辱乃是常态,聚散有缘便选择了出家修行。

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选择修行。

他们不问世事,每日沐浴斋戒,粗茶淡饭,过着无世无争的生活。

她们各个都斩断尘缘,只为伴着青灯古佛。

不过,在清末年间,有一位年轻女子遁入空门,在金竹庵修行。

本想就此皈依佛门、青灯古佛相伴,却在后半生因爱还俗,嫁给大自己22岁的丈夫,并孕育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位被称为女性楷模的传奇人物,就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

那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清朝同治二年,王采玉出生在浙江省嵊县葛竹村的一户家庭。

她的父亲读了不少书,很有经商头脑,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生意场上打拼的风生水起。

因此,王采玉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俨然是家中的千金小姐。

在父亲的教导栽培下,王采玉博览群书,也成了文化人。

然而,好景不长,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光阴在王采玉十九岁那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王采玉的父亲逝世,家里顶梁柱的离去,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所有人都措不及防。

此时,王采玉的两个弟弟不仅撑不起这个家,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

大弟染上了不良恶习,败光了家产。

小弟则不幸患上精神疾病,光治疗就花去一笔不小的费用。

为补贴家用,她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她勤劳能干,通过变卖物品换来的钱,补贴家用。

无论生活有多难,有多苦,她从来都不抱怨,咬着牙支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

后来,在母亲的安排下,她嫁给了一个姓竺的人。

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嫁到竺家后,王采玉的生活变得更为悲苦。

她的丈夫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开骂,竺家人对她更是毫不客气。

婚后第二年,她们的儿子降生了。

对于那个年代的女人来说,生一个儿子,就等于完成了一个女人的使命。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数月后,儿子突发急病,早早夭折。

孩子的离世,对一家人打击非常大。

但是,一家人认为是她照顾不周,才导致了孩子的夭亡,其夫更是愤怒不已,此后常打骂王采玉,以泄心头不满。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痛苦接踵而至。同年秋天,村里爆发霍乱,王采玉的丈夫染上了瘟疫,不幸离世。

接二连三的打击,令王采玉几近崩溃。儿子丈夫前后离世,村里关于她克子克夫的传言传遍十里八村。

一时间,心灰意冷的她便有了削发为尼,常伴青灯的想法。

不久后,金竹庵的一位老尼姑圆寂,王采玉的母亲听说后,便带着女儿一同前往庵中帮着料理后事。

此时,王采玉向母亲提出了削发为尼的想法。

起初,母亲试图劝阻她,后来经不住女儿的一再请求,她带发修行。

母亲也希望王采玉几年后可以还俗再嫁,免得晚年孑然一身。

在寺庙修行的时候,庙里来了一位老者,看到王采玉后一脸惊讶!将她拉到一旁后,开始劝导她早点嫁人。

这位老者还说,从她的面相来看,她日后一定是母凭子贵。

后来,王采玉的堂哥牵线搭桥,喜遇良缘还俗再婚。

当时王采玉的堂兄,看到自己的东家蒋肇聪在丧偶后,心情一直不好,就想把他和堂妹撮成一对。

起初,堂哥找到王采玉询问有没有还俗再婚的想法。

这时的王采玉想到那位老者说的话,她日后母凭子贵。

于是,王采玉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后来,王采玉嫁给了大自己22岁的蒋肇聪。

一年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将婴儿起名为蒋瑞元,字介石。

三年后,她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的美满幸福且温馨。

或许是王采玉命里注定无法拥有圆满而长久的家庭,又或许是因为命运本就是一场无法逃脱的轮回,不幸再度缠上了王采玉。

溪口镇爆发瘟疫,丈夫染病身亡。接着,蒋介石的弟弟妹妹也不幸夭折。

这样的残忍画面,简直就是从竺家复制而来。

此时她,不得不再度怀疑自己是一个不祥之人。

这个时候,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蒋介石。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他培养成人。

后来,王采玉的娘家附近有先生设塾授课,她便把蒋介石送去了私塾,希望在环境改变后,他能在严师的管教下改变顽性、好好读书。

每天放学后,她也是严加管教,第一时间检查儿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儿子的管教可谓是非常严厉,一丝不敢懈怠。

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回忆到母亲“母亲为了自己,总是起早贪黑,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日复一日的陪着儿子学习和长大,期望儿子早日成才。”

长大后的蒋介石,不愿待在家里。

于是,就想出国留学,这也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

王采玉操劳一生,蒋介石最终也不负她的期望,一点点成了气候。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她还是没能等到蒋介石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那一天。

王采玉的一生曲折无比,她有过幸福的童年,经历过不幸的婚姻,脱离过世俗的执念,和大自己22岁的富商结为老夫少妻,又在后半生倾尽全力养育了一个民国总统。

她的一生,可谓是艰辛且传奇。

0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