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芯联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联芯”)自从接手了MIPS在中国(台湾地区除外)的经营权之后,就一直不太顺利。
先是龙芯中科嫌弃MIPS指令集积重难返,就自主设计了更先进的龙架构(LoongArch)。然后由于国际形势变化,MIPS开始干涉龙芯的正常经营。龙芯为了永绝后患,便索性终止了与MIPS的合作,一心一意推进LoongArch自主架构的发展。龙芯不但从来没买过MIPS的IP核,而且现在连指令集也自力更生,无论是对MIPS还是芯联芯都是沉重的打击,声望和收入都跌落谷底。
芯联芯自以为求了个美差,毕竟“以华制华”离不了国内代理,却没有想到在MIPS失去牵制龙芯的作用后,MIPS公司很快就申请破产重组,自己也放弃了MIPS架构,转而追捧RISC-V,此前给芯联芯的授权成了连“遗诏”都不如的东西。笔者觉得芯联芯当时如果与龙芯中科友好商议,龙芯中科未尝不能把MIPS和LoongArch双线并举,比如部分嵌入式CPU产品继续使用MIPS指令集。然而芯联芯一开始就对龙芯充满了敌意,所作所为与其标榜的“支持自主”背道而驰。
芯联芯了为阻止龙芯中科转换到完全自主的龙架构(LoongArch),便声称LoongArch侵权,在香港提出仲裁,在广州发起诉讼。并且在仲裁和诉讼有结果之前,就频频骚扰与龙芯中科有合作的企业,连销售龙芯产品的网店都不放过。芯联芯以恐吓的口吻诈称若继续与龙芯中科合作将会承担法律责任,且在其官网列出了一堆自欺欺人的“证据”。然而芯联芯根本没有任何立得住的理由来证明LoongArch侵权,因此无论是仲裁还是诉讼都毫无意外地一败涂地。
近日芯联芯内部又发生重大变故,其CFO(首席财务官)Sean Chen因为发现公司业务部门合同疑似不合规,从去年11月份至今共通过五六封邮件就此事发表意见,而被公司实控人石克强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目前Sean Chen已经在上海浦东新区对芯联芯提起了劳动仲裁。
除此之外,芯联芯还有多位项目经理离职,SoC核心技术负责人之一近期离职,IP研发负责人也以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变相离职。似乎芯联芯内部员工都不看好芯联芯的发展前景,也可能是担心芯联芯疑似违规的操作会祸及自身,提前与之撇清关系。
如果仅看芯联芯的官网新闻,芯联芯应该是在健康成长才对。比如芯联芯最近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官网称“代表着国家和上海市相关部门对芯联芯在我国半导体芯片领域发展的重要认可”。而芯联芯的内部员工却认为芯联芯已经岌岌可危,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着实存在一些疑点和矛盾。
带着疑问,笔者通过知情人士获取到了一些信息,又根据这些信息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芯联芯确实有违规操作的嫌疑。通过梳理资料,笔者猜测芯联芯的操作不那么讲究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获得政策补贴的资格。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推测,只是根据一些资料,提出一些质疑。
补贴从哪儿来?根据《2023上海市各区县专精特新补贴汇总》中的说明,上海的每一个区都有不同的补贴规定。其中芯联芯所在的浦东区对年度首次认定、新引进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贴上限是100万元。100万元的数额并不大,应该不会令芯联芯的员工们感觉到危险。关键是“小巨人”的头衔是一块敲门砖,有助于获得其它的政策优惠。
比如根据2023年的“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补贴的相关规定,芯联芯可能有资格再获得500万元的补贴。再根据上海市《2023 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指南》,芯联芯还可能再获得100万元以上的补贴和一定额度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除此之外,芯联芯在其它城市、其它区域建立的子公司,也能获得包括补贴在内的各种优待。
通过查询得知,芯联芯在2021年已经在厦门市集美区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2023年6月又在厦门市的湖里区成立了一家经营范围相近的全资子公司。
今年成立的那家公司暂时没有年度报告,不知道具体的员工数量。2021年成立的那家公司缴纳社保的人数则是0人。如果查询到的数据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家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了两年多,但一直没有员工。即使办公地点有人在办公,他们也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宁波的那家子公司也是相同的情况,缴纳社保的人数是0。
最近成立的子公司极有可能也是相同的情况,办公地点都是写字楼里的房间,企业年报上的员工数量为0。不过也不排除查询到的数据有误,或者工作人员是由母公司派遣的可能性。但芯联芯目前查到的参保人数仅仅47人,如果每家子公司都需要一些行政和市场人员,那么不知道芯联芯的47人中有几个人在研发芯片?
在同一个市的两个区分别成立两家疑似0员工的子公司,笔者觉得不是很能理解,但可能与每个区都有单独的补贴政策有关。
厦门市对企业研发的补贴要比上海大方得多,除了与上海类似的“小巨人”补贴之外,按照《2023年厦门企业研发费用补助》的说明,如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最高可以补助1000万元。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年度自主研发费用高于200万元的最高补助500万元。对“揭榜挂帅”项目给予支持最高可达1000万元。对创新联合体申报科技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林林总总的细碎补助和奖励,加起来数目可观。
如果只有这几家公司,想获得几千万元的补贴其实很困难,因为竞争者的数量也很庞大。但只要公司的数量足够多,分布的城市足够广,那么获得补贴的机率就会大增。比如芯联芯的法人何薇玲同时也是另外一些公司的法人,何况他们是一个团队,并不只有何薇玲一个人。
上表中的8家公司,除了第1家和第8家之外,查到另外6家公司缴纳社保的人数加起来也只有1个。假如数据无误,笔者就想不明白这6家公司究竟是如何运作。
芯联芯的营收是否存在问题?根据《2023上海市各区县专精特新补贴汇总——上海市专精特新申报条件》中的规定,想要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一些必须达到的硬性条件,比如“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 5%”。不提MIPS越来越颓废的市场表现,光是龙芯抛弃MIPS就足以使芯联芯近2年的收入增长率成为负数。
芯联芯官网资料中提到:“芯联芯目前研发及运营正常有序。自2018年底接手MIPS中国市场以来,IP授权出货量自2018年的6000万颗,成长到2019至2023年底总数近10亿颗……”
如果芯联芯的数据属实,那么在连MIPS公司都在号召大家转向RISC-V的这些年,MIPS的IP授权出货量却逆势上涨,这样漂亮的数据肯定花了芯联芯不少的心思。
MIPS架构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失去了统计的意义,实际出货的主力也只是单价几角钱到几元钱的微控制器(MCU)。微控制器也是微处理器的一种,但一般不追求高性能,而是要求低功耗低成本。芯联芯自己不卖芯片产品,只是收取授权费用,芯联芯的营收主要是来自MIPS公司的遗泽,且仅限于中国(台湾地区除外)。拥有全球市场的MIPS公司自己都已经破产重组,笔者不敢想象芯联芯的经营又有多么惨淡。
芯联芯的研发成果在哪里?芯联芯大概是为了挽救“收入增长率”,于2021年7月14日与哈尔滨国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为900万元的“微控制器芯片研发项目专项技术服务”项目(见《哈尔滨国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注册稿) 》第476页)。
MCU从1970年发展至今已经50年,基于MIPS架构的MCU也发展了三四十年,已经很难再玩出新花样了。MIPS的IP库和产品库也比较丰富,笔者不知道基于成熟产品再设计一款微控制器(MCU)芯片是不是需要900万元,只知道市售的成熟产品大多集中在1~10元的价位,少数高端型号单价有50元左右。比较奇怪的是,根据已知的资料发现这颗本应该轻松完成的MCU的研发可能没有进展。更加奇怪的是,按知情人的说法,在这颗MCU未有任何成果的前提下,哈尔滨国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连续支付了两次预付款。
第一次付款的信息在《哈国铁2022年年报》的第171页有体现,付款金额约147万元(下图)。
第二次付款的信息在《哈国铁2023年半年报》的第118页有体现,付款金额为282万元(下图)。
第一次付款符合行业惯例,但如果这颗MCU真未有成果,那么第二次付款就存在疑问了。当然也不需要担心芯联芯完成不了合同,因为MIPS已有的产品也许就能满足需求。假设合同的执行过程真有违规,那么符合逻辑的推测就是“芯联芯”和“哈国铁”各取所需。
当时哈尔滨国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谋求上市,账面上需要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比例。芯联芯急于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有足够的业务收入。“微控制器芯片研发项目专项技术服务”能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就成为了两全其美的合作项目。
事实上,不只这颗MCU的进展存在疑问,芯联芯曾宣传将基于MIPS R6架构研制的芯片也成了悬案。根据芯联芯的年报,截至去年仅47名员工,近期又有部分重要员工离职,再加上芯联芯大部分员工归属法务部门的传言,芯联芯的研发实力很值得怀疑。
芯联芯的未来不容乐观一家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必然是公司最重要的员工之一,但芯联芯的前CFO在对公司业务提出了正常的质疑之后,就被单方面解职,令笔者不由想到前段时间沉没的“泰坦”深潜器。海门公司的海洋运营总监认为“泰坦”深潜器的结构安全性存在严重隐患,老板心存侥幸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开除了指出问题的员工。结果“泰坦”深潜器一潜不起,老板不但害死了自己还令所有的无辜客户含冤而去。
芯联芯目前暴露的问题可能是冰山一角,也可能是一场虚惊。笔者很希望自己的推测是杞人忧天,但愿芯联芯与注定沉没的“泰坦”不会有相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