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一夜暴富就好了,到那时我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还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衣食无忧,财富自由,彻底躺平。
但这无论想多少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痴心妄想”罢了,梦醒了,照样还得去学习,去工作,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梦里的理想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实现?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约翰·卡尔霍恩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一个实验,他将8只小白鼠放进了人类梦乡中的“乌托邦”。
原本以为这8只白鼠会繁衍出数以千计的后代,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实验进行了1588天之后,它们灭绝了。
【·理想“乌托邦”·】
不论是人还是哪一种生物,都需要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劳碌,马尔萨斯在18世纪末就预言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危机。
他认为人口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资源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最终人口数量将超过资源承载力,导致战争、饥荒和瘟疫的爆发。
虽然历史的进程证明,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缓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但“人口爆炸”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二战后,全球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资源短缺的担忧再次浮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开展了一项特殊的“鼠城”实验。
该实验最初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资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卡尔霍恩为老鼠创造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希望探讨当食物、水、栖息地等资源完全充足、且没有天敌的情况下,老鼠群体是否会发展出理想的和谐社会。
实验初期,他将8只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饲养,小鼠种群迅速增长,行为结构正常,繁殖频繁,一切似乎都在按照人类的预期进行。
实验开始的地315天,小白鼠种群的数量达到了620只,此时鼠群内部开始出现了一些争端,他们就开始为了各种资源大打出手。
此后的鼠群的情况急转直下,与前期完全背道而驰,尽管一切资源依旧十分充足,但是各种不安的情绪依旧充斥在鼠群中间。
不过此时鼠群的数量还在缓慢地增长,到了第560天的时候,鼠群的数量到达了巅峰,共有2200只。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此后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新生鼠诞生,一直到了实验的第600天,才终于又有一只幼鼠诞生,而这也是这整个鼠群最后一个“新生儿”。
更令人奇怪的是,尽管专家经过检测,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断地有母鼠怀孕,但就是一只也没有顺利诞生。
实验的第1588天,2201只小白鼠仅剩下了27只,它们都是丧失了生育能力的老白鼠,没过多久,这个族群就这样消失灭绝了。
这项的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在这个资源无限的乌托邦里,老鼠社会最终走向了崩溃。
卡尔霍恩将这种现象称为“行为沉沦”,它指的是在高密度环境下,动物出现的一系列异常行为,例如攻击性增强、社会交往减少、生育率下降等,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种群的衰亡。
卡尔霍恩的实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思考人口密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启示·】——
虽然白鼠实验是基于动物研究,但其中对“行为沉沦”的描述具有普遍的社会学意义,尤其是在高度城市化、人际关系复杂的人类社会中。
一些人认为,“鼠城”实验预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如果人口持续增长,资源消耗不断增加,人类社会也可能走向“行为沉沦”。
但是卡尔霍恩的实验也受到了质疑,一些批评者认为,实验环境过于人工化,与自然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实验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广到人类社会。
此外,老鼠的行为相对简单,人类社会更加复杂,影响因素也更多,不能简单地将老鼠的行为模式套用在人类身上。
尽管存在争议,“鼠城”实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才能避免重蹈“鼠城”的覆辙。
卡尔霍恩的实验,虽然是以老鼠为研究对象,但其揭示的社会现象却与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资源看似无限的环境中,鼠群并没有走向持续的繁荣,反而出现了社会结构的瓦解、行为模式的异常,最终走向了灭亡。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社会隔离、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人类社会的未来?·】
实验中,随着鼠群密度的增加,社会等级逐渐固化,优势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弱势个体则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屡见不鲜,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上升通道变得狭窄,底层人群难以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剧了社会矛盾。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显示,世界上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在城市化地区较高,尤其在大都市生活压力大、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人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实验中老鼠的社交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它们变得更加冷漠、孤僻,甚至出现攻击同类的行为。
这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社会信任的缺失有着相似之处,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让人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人,甚至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
还有许多人选择宅居生活,减少面对面的社交活动,他们选择完全与社会隔绝,不参与社交、不工作,过着封闭的生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没有食物、水或外部威胁的缺乏,小鼠依旧陷入行为混乱,最终导致群体的崩溃,这说明,物质上的充足并不能完全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幸福感并未成正比增长。
根据2024年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尽管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人均收入高,但这些国家的幸福指数并不如一些相对贫穷、社会支持度高的国家。
当然,将“鼠城”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在人类社会上是不严谨的,老鼠和人类毕竟是不同的物种,其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存在差异。
实验环境也与现实社会存在差距,实验中的“乌托邦”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缺乏自然界中的各种复杂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鼠城”实验没有意义,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关注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社会结构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鼠城”实验虽然只是一个动物实验,但它却引发了我们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
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并不等同于文明的进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等问题,才能避免重蹈“鼠城”的覆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建造一个物质丰富的“乌托邦”,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构建一个真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
澎湃新闻《毛骨悚然的实验:在人造天堂里,这群老鼠560天后走向灭亡》,2020-6-1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91145
科技眼《生物学家将8只白鼠放进“乐园”,繁衍1588天后,科学家发现问题》,2024-11-1
环球时讯《繁华背后的阴影:为何上海成为抑郁症重灾区?》,2024-7-26
环球网《“全球幸福指数”排名:芬兰连续7年夺冠,美国排名下降中国排名上升》,202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