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毛岸英出生于湖南长沙,作为家中长子,同时父母相亲相爱,长辈又呵护备至,所以,毛岸英的童年理应是该十分幸福的。
但实际上,毛岸英的童年乃至少年,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
这些颠沛流离,都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毛岸英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无愧为伟人毛泽东的儿子。
流离颠沛毛岸英出生时,正值毛主席忙于革命之际。
从1922年到1926年这四年时间里,小小的毛岸英跟着父母先后去了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到了1924年毛岸英四岁时,毛主席为组织秋收起义,又不得不暂时告别妻儿。
四岁的孩子,正值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但毛主席为了革命,只能与儿子分别。
这一年,毛岸英虽说还不到五岁,但已经能帮妈妈杨开慧照顾两个弟弟了,作为长子,四岁多的他,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
不过,很多时候他也会坐在家门口望着远处,盼望着爸爸能早点回来。
但当时的毛岸英不知道的是,原本以为爸爸很快就会回来,但没想到,父子二人再见面,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后。
由于关山远隔,加上形势的不断恶化,毛主席与家里的联系时断时续,到了1929年前后时,杨开慧经常几个月都收不到毛主席的信。
正是在这一年,心中无限忧虑的杨开慧,又在报纸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兰遇害的消息,这更加重了她的担忧。
对于牺牲,杨开慧从没有害怕过,她最担心的,是三个孩子。
她寄希望能和毛主席联系上,但始终没有音讯,无奈之下,杨开慧只得把最后的期望,寄托在堂弟杨开明身上。
当年3月,杨开慧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信。
在信中,杨开慧提到,如果自己离世了,希望堂弟能照顾照顾三个孩子,但由于形势紧张,这封信始终未能寄出去。
实际上,即便是能寄出去,杨开明也无法履行姐姐的嘱托了。
就在1929年的9月,杨开明因叛徒出卖,在汉口被捕,之后在次年的2月,被杀害于长沙城外的识字岭,年仅25岁。
而就在几个月后,杨开慧也被国民党“清乡”司令部逮捕入狱。
与杨开慧 一同入狱的,还有8岁的毛岸英,面对因受敌人酷刑而满身伤痕的妈妈,小小的毛岸英,能做的就只有张开他稚嫩的臂膀,来紧紧保护住母亲。
眼见用刑不奏效,敌人改变了方式,告诉杨开慧,只要登报宣布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那就放她离开。
对此,杨开慧大义凛然:
要想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无计可施之下,恼羞成怒的敌人在这一年的11月14日,将年仅29岁杨开慧残忍的杀害在长沙识字岭。
骤然失去最疼爱他的妈妈,毛岸英大病一场。
不久,经舅舅杨开智等人的营救,毛岸英得以保释出狱,但为了安全起见,刚刚和亲人团聚的他,又和两个弟弟一起都被送到上海。
而毛岸英一生中最苦难的时光,也由此开始。
抵达上海后,毛岸英三兄弟先是被安排在大同幼稚园,这里收容了很多烈士的子女,但由于出了叛徒,导致幼稚园被迫紧急解散。
其他大部分孩子,都被亲属一一接走,但毛岸英兄弟三人却没有。
为了活下去,还不到10岁的毛岸英带着比他小一岁的毛岸青,以及四岁多的毛岸龙,开始流浪上海街头。
在这期间,他捡过垃圾、卖过苦力,多年后他就回忆说,“除了偷,其他的我全干了”。
而这样的生活,显然好不到哪里去,由于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年纪虽小的毛岸龙不慎感染了痢疾,最终不幸夭折。
不仅如此,毛岸青也遭到了军警的殴打,以至于脑袋受到重创,就此留下了病根。
幼弟的夭折以及二弟的受伤,让毛岸英一直深深自责,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他们,要知道,当时的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才10岁的孩子而已。
这样充满苦难的流浪生活,一直持续了近五年之久。
一直到1936年,组织上才在一座破庙里找到了兄弟二人,并在次年被送往苏联学习,而在苏联的时光,对饱尝苦难的毛岸英来说,无疑是到了天堂一般。
利用这段时光,毛岸英如饥似渴的展开了学习,并主动要求参军,以此来历练和丰富自己。
更令他感到开心的是,在1938年时,兄弟二人终于与分别长达11年之久的父亲联系上了,远在延安的毛主席,怀着由衷的高兴,给两个儿子写去了一封信。
看到信的开头中那句“亲爱的岸英、岸青”,兄弟二人再也止不住眼泪。
从1927年与父亲分别,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11年里,兄弟二人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但他们从未因此流泪。
但看到父亲的笔迹,兄弟二人却忍不住了,因为父亲是天,有父亲在,他们才会露出孩子心性。
在此之后,父子三人经常写信,毛岸英会把自己和岸青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汇报,而毛主席则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此外也会准备一些书单,或者直接寄过去一些书,让兄弟二人阅读。
终于,在1946年,经过学习和战争两重洗礼的毛岸英,学成归国。
短暂相聚从1946年回国,到1950年奔赴战场,毛岸英与毛主席相聚的时光,只有短短四年多。
并且,在这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毛主席也没有一直把毛岸英留在身边,在他回国后不到两个月,毛主席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去处。
要知道,父子二人已经相隔19年没有见面了,作为父亲,毛主席怎么会不对这个长相速酷似杨开慧的儿子不思念呢?
但毛主席并没有把毛岸英一直留在身边,他对毛岸英说:
“你在苏联长大,住的是洋学堂,对国内生活你还不了解,就是缺了实践这门课程,应该补上……”
对此,毛岸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不久之后,毛岸英便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去了吴家枣园,参加了“劳动大学”。
临行之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说:
“岸英,你要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从开荒干起,一直到收获。这样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劳作的艰辛,懂得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而在吴家枣园,毛岸英用行动证明了,他无愧于毛泽东的儿子。
他换下了毛呢大衣和大头皮鞋,穿上了打补丁的灰布棉袄和布鞋,并很快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还学会了开荒、翻地、点种、放羊等不少农活。
农活干完的闲暇,毛岸英也没有闲着,给五保户挑水,给烈士家属劈柴,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当从吴家枣园返回延安时,村长告诉毛主席,“你这娃好哇,让他吃苦了”,而毛主席看着晒的黑红、手上布满老茧的毛岸英,心里充满了欣慰。
“好,好,吃苦好哇,你看,我送出去一个白小子,换回来一个黑铁塔,我要谢谢乡亲们啦!”
尽管与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毛岸英却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品质,而他也把这种品质,用在了自己的方方面面。
1949年湖南解放后,毛主席的许多亲友纷纷来信,想要谋求一个工作。
其中,不乏有毛主席的至亲,比如杨开慧的大哥杨开智,就曾给毛主席写信,要求给他在北京或是在长沙给安排个职位。
对此,毛主席一一拒绝,他特意叮嘱秘书:
“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概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看毛主席那里“路子”走不通,亲友们就找到了毛岸英,杨开慧的娘家表弟向三立在给毛岸英的信中,也提到了杨开智想在湖南谋个工作的事情,委婉的表达了他想替杨开智“说说话”的意思。
但在接到信后,毛岸英在回信的第一句,就这样说:
“来信中提到舅父(指杨开智)‘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
而在信的末尾,毛岸英的语气甚至有点重,他“毫不留情”的提出,“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
这一切,都是来自毛主席的言传身教,回国后的毛岸英,一直在努力成长为一个与父亲一样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与刘思齐成婚。
作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婚礼甚至还不如普通人,要不是窗户上大红的喜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对儿新人要喜结连理了。
而毛主席送给儿子的新婚礼物,也是十分“寒酸”,只是一件他穿过的大衣。
但这一切,毛岸英都没有丝毫怨言,婚后二人共同进步,也各自忙碌在各自的工作上,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把这平淡的一切全毁了。
“墓碑上少了一个人的名字”1950年,毛岸英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奔赴朝鲜战场,临行之前,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毛岸英并未告诉她自己去了哪里。
当时很多人都反对毛岸英去前线,因为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已经牺牲太多了。
但毛主席并未同意,他斩钉截铁的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就这样,毛岸英与百万志愿军一起,抵达抗美援朝前线。
但在入朝作战的第34天,毛岸英便不幸牺牲。
一直到他牺牲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对谁都和和气气、没有丝毫架子的青年翻译,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令彭德怀极为震惊,汇报此事的电报,彭德怀写了改,改了又写,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
而当时毛主席日理万机,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在接到电报后,周总理在一开始,隐瞒了毛岸英已经牺牲的消息。
一直到两个多月后,毛主席才得知这一噩耗。
初闻噩耗,毛主席失神许久,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卫士李家骥,多年后仍对当时毛主席的“失态”记忆犹新。
“主席一会拿烟,一会又把烟丢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
半天之后,强忍着悲痛的毛主席,才缓缓说出一句话,“战争吗,总是要死人的...”。
而随着毛岸英的牺牲,他的遗体安置问题就提上了桌面,在毛岸英牺牲当天,大家就提议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
但彭老总还是决定先把毛岸英就地安葬在朝鲜,并向军委做了报告。
等到抗美援朝胜利之后,毛岸英的遗骸安置问题就再度引发讨论,当时志司大部分人的意见还是回国安葬,但彭老总斟酌许久之后,提笔向军委写了一封信。
信中,彭老总提出,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有千千万,烈士们都长眠在了朝鲜,如果把岸英的遗骸运回国内,就显得有些特殊。
而把遗骸安葬在朝鲜,不仅能和牺牲的战友们葬在一起,同时也能见证中朝两国的友谊,更能体现毛主席的国际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朝鲜领导人也写来信,提出希望能把毛岸英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朝鲜,因为他是为朝鲜人民牺牲的,所以,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这一方案。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专门批示,“不要举行任何葬礼”。
1955年春天,毛岸英烈士的遗骸被迁葬在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并没有举行任何葬礼。
而毛岸英的墓地也十分简朴,墓前只有一块简单的墓碑。
在墓碑的正面,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七个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而在墓碑的背面,则是一段简洁的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一切办妥之后,毛岸英墓地的照片,以及碑文内容被送到毛主席的手中,读着碑文,毛主席眼前又浮现出了毛岸英的音容笑貌。
想到这个吃了太多苦的孩子,如今又与自己阴阳两隔,毛主席的心里,有一阵阵疼了起来。
收了收情绪,毛主席轻声读着碑文,而在读完之后,毛主席眉头一皱,嘴里喃喃的说,“碑文写的很好,只是,少写了一个人的名字”。
而站在一旁的周总理,很快听出了毛主席语气中的失落,但他不明白,这碑文里究竟少了谁的名字。
他把碑文看了又看,还是没看出来少写谁。
带着疑问,周总理看向毛主席,而毛主席则缓缓的说,“这上面,只说了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却没有提到他的母亲杨开慧”。
听到这里,周总理才恍然大悟。
确实,碑文里只提到了毛岸英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并没有写到他也是杨开慧的儿子。
而毛主席这个时候提到杨开慧,正是他的心里,一直在思念着杨开慧,而毛岸英的牺牲,让毛主席咋思念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杨开慧的愧疚。
而这的确是个失误,周总理当即表示,马上安排有关方面重刻碑文,但毛主席却摆摆手说,“还是算了,那么多烈士都没有碑文,就不要再为岸英搞特殊了”。
最终,碑文还是按照原样未动。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曾给毛主席看过一本日记,日记里,毛岸英不断“拷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这个问题,刘思齐代毛岸英问了出来,而毛主席的回答是:
“合格,岸英是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