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之战,打了大败仗的陈毅被部下狠批: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9-16 12:38:40

十大元帅里,陈毅的带兵能力如何?这是一个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的话题。

有人就说了,这问题还用讨论吗?陈毅的带兵能力,那相当的差,要真的可以,怎么会在两淮战役中败的那么惨?

也正是因为两淮惨败,陈毅还一度被部下当众质问,“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那么,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陈毅又是如何作答的呢?同时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若他的带兵能力真的很差,又是为何能位列十大元帅之一呢?

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分析。

两淮惨败

抗战胜利后,陈毅就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此时的陈毅,手握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兵力达到7万余人,这可比他在苏中打游击时“阔气”多了,按说有了这些兵力,陈毅应该能在山东战场上大有一番作为的。

但实际上,在陈毅履任山东时,可是遇到了不少阻力。

山东是革命老区,齐鲁大地也多有悍将,所以,这些能打能拼的猛人,刚开始对陈毅还真不怎么“买账”。

部下不听调遣,指挥系统自然失灵,纵然陈毅再有热情,但也只能徒呼奈何。

单是徒呼奈何还是小事,战绩也是不好看,陈毅入鲁之后,先后打了六战,结果就只有泰安一胜。

这场面,不可谓不惨痛。

而更要命的是,接二连三的失利,更是让诸将对陈毅微词更甚,战士们也怨言颇多,士气日趋低迷。

面对这种情况,陈毅那叫一个急啊。

但光急可解决不了问题,想挽回士气稳住局面,那打一场胜仗,最好是一场大胜仗才是最有效和最快速的办法。

打哪里?陈毅把目标选定为泗县。

选择泗县,是因为当时从徐州前来攻打淮北的国军一共有三路,其中,右路军的两个团走得快,并占据了泗县,使得其位置较其他国军相对突出,而这就让陈毅找到了打歼灭战的机会。

因此,在权衡双方兵力后,陈毅决定出兵泗县。

陈毅当时是很有信心的,他手里可调配的兵力共计22个团,而敌人则仅仅只有2个团,战力比达到了11:1,这绝对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陈毅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当时正值雨季,连日来的大雨导致淮河一带早已成为泽国,不少地方的水深一度达到齐腰,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对兵力调遣,还是武器弹药,都会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

这还只是其一,其二,敌人驻守在泗县的那两个团,可是“狠角色”。

这两个团,隶属于国军第7军,而第7军是桂军番号,也就是说,这两个团,是白崇禧的部下,熟悉军史的都知道,白崇禧、李宗仁起家的部队便是第7军,该军素有“钢军”之称,战力极为凶悍。

当初在1923年时,该军就能以6000之众,击败了旧桂系军阀的六万大军,之后在1925年,更是以不到两万人,击溃唐继尧的7万滇军。

在此之后,第7军相继经历北伐战争、蒋桂战争,均表现优异,尤其是在蒋桂战争中,蒋介石没少在第7军手里吃亏。

正因为战力强悍,第7军获得了“钢军”之称,如今虽说只有两个团驻守泗县,但毕竟是第7军的部队,实力不容小觑。

而就当陈毅把计划上报中央后,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主席认为,“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的战斗,尽量不要打。不要急躁,只要主力在手,总是有机会的。”

这意思很简单,就是要陈毅好好权衡一下,到底能不能打的下来,若觉得有问题,还是先不打为上。

但奈何,陈毅觉的自己有22个团,用10个攻城就已经是碾压态势了,剩下12个打援就好。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发起了泗县之战,刚开始还比较顺利,山野成功切断了灵壁与泗县间的联系,使泗县敌军形成孤立,但饶是如此,接下来的战斗却打的极为艰难。

首先是敌军指挥得当,在山野部队付出极大代价好不容易攻进城内后,敌指挥官不仅没有慌乱,反而敏锐的察觉到山野入城部队兵力不多,且炮火较弱的情况,随即组织反击,致使已攻入城内的山野一部被迫撤出。

其次,因连日来大雨倾盆,到处都是洪水,导致山野的火炮运不到一线,而就造成山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终,因攻入城内的山野8师被迫撤出,造成其他已入城的山野部队,彻底与城外失去了联系,而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加大了攻击力度,同时薛岳又调来飞机配合,给山野造成了巨大伤亡。

军史记载,当时参加进攻泗县东门的77团所属1营军事干部全部伤亡,其中,1营7连打得只剩下一个班长指挥,此外,73团突击排也损失殆尽。

原本被山野夺取的阵地,也被国军重新占据。

面对战况,陈毅不得不承认,泗县一战以惨败而告终,因此只能下达结束战斗的命令,而经此一战,山野士气大跌,而陈毅在山野也就更难立足。

偏偏屋漏又屋漏又逢连阴雨,泗县之战后,薛岳决定扩大战果,下令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奔袭华东首府两淮(淮安、淮阴)。

紧急时刻,中央要求粟裕率主力前来增援,但问题是粟裕当时距离两淮尚有500里,且正值雨季,到处都是泽国一片,在缺乏船只的情况下,让粟裕的三万多人在短时间内赶到两淮,真的是太难为他了。

并且,敌人也不会等着我军增援部队到来才发起进攻,尤其是像张灵甫这种战场悍将,他抓住时机,先迅速攻击淮阴,得手后马不停蹄的又出兵淮安,三天后,淮安也被其拿下。

至此,作为华中首府的淮阴、淮安,全部落入敌手。

虚怀若谷

两淮之战后,陈毅首当其冲,作为指战员,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随后召开的战后总结会议上,陈毅遭到了华中军区多人的“炮轰”。

其中,有人在大会上更是对陈毅直言,“你到底会不会打仗?”

要知道,此时的陈毅不仅是华东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同时也是华东战区最高指挥员,而他却受到下属如此严厉的指责,这种情况,是很难想象的。

不仅如此,华中军区的几位同志,还联名向中央发报,提出陈毅带兵能力不行,强烈要求换人。

若是心理素质较差的人,碰到这种情况估计就崩了,但陈毅作为久经革命考验的老党员,他的应对以及他的态度,时至今日再看,依旧是令人钦佩。

首先,陈毅并没有把责任推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而是自己担起了战斗失利的全部责任,当时他就说:

“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

须知,当时泗县之战,也有陈参座的参与,但陈毅却把所有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谁也没有怪,谁也没有责任,一切问题,都是他的问题。

单是这份虚怀若谷的胸怀,有多少人能达到?

不仅如此,陈毅在接下来的态度,更是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在华中军区的几位同志联名上报后后,中央做出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二为一,同时“以粟代陈”。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让粟裕替代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总揽战场指挥大权。

对此,陈毅毫无意见,他十分欢迎由在军事上更擅长的粟裕来主持局面,不过,低调内敛的粟裕认为此安排并不妥当,因此两次致电延安总部,婉拒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

最终延安决定,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依旧合并,而司令员和政委由陈毅担任,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具体战役等军事指挥上,由粟裕负责,陈毅则负总责。

由此,两大野战军合二为一,强悍的华野就此成立。

经过这么一整合,华野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在粟裕的指挥下,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以及豫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多场大胜。

这其中,不仅有粟裕的指挥有方,同时,陈毅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别的不说,单是资历这一块,陈毅就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众所周知,资历在军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而陈毅作为当初井冈山时期的老前辈,很多时候,他的存在,能够给粟裕一个极大的支持。

比如粟裕要围歼74师时,很多人对这块“硬骨头”心里发怵,一来74师确实给我军造成过不小损失,二来当时我军还没有啃国军硬骨头的先例。

因此,有很多人都反对粟裕的这个计划。

结果,陈毅发话了,说哪个敢不听命令,就军法从事,这才让大家认真的听从了粟裕的指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知道自己军事能力比不了粟裕,所以干脆就不干预他的指挥,还给他当坚强后盾,此种态度,极为难得。

有人说“陈不离粟”,实际上,“粟也不离陈”,正是他们二位的通力合作,才有了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

功勋卓著

其实在华野合并前夕,还发生过这么一个小插曲。

泗县之战失利后,当时就有多方向中央反映,说陈毅的军事能力欠缺,鉴于此,中央最开始是计划把徐向前调去的。

当然,中央和毛主席考虑的比较周到,毕竟陈毅是一方统帅,轻易调换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因此,毛主席为了照顾陈毅的情绪,并没有直接下达此命令,而是先试探性的给陈毅发了一封电文:

“我们准备派徐向前进入山东,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一事。希望你能够将第8师调回鲁南,并负责带领2、7师和九纵开辟淮海前线。”

接到电报后,陈毅迅速回复,而在回复的电报里,他主要表达了两点。

首先,主动在电报当中承认失利的责任,表示失败都归咎于自己指挥不当,其次,对中央提出的派徐向前来后山野,热烈欢迎并支持。

作为一个革命多年的老同志,愿意并主动承担责任,同时对自己的职位升降不在乎,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的工作,这就是陈毅的胸襟。

当然,最终徐向前因为身体原因并没能前来履任,不过,假使他真的来了,那相信陈毅同样也会和配合粟裕一样,做好徐向前的后盾而毫无怨言。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而陈毅便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他,很难不让人尊敬。

况且,陈毅在我军革命历史上,称得上是功勋卓著,当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后,部队在南下广东的过程中,主力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损失极为严重,甚至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

关键时刻,是陈毅配合朱老总稳住了留下殿后的南昌起义800多人的革命火种,避免了队伍一哄而散。

当时有人劝陈毅离开部队另谋出路,陈毅毫不犹豫的说,“我不走,要走你们走”。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朱老总率部抵达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队伍汇合,实现井冈山会师这一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大事件。

红军时期,陈毅没有参加长征,而是被中央留在南方领导留守部队打游击。

从1934年到1937年,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伍,坚持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三年,敌我力量悬殊,条件之艰苦,并不亚于长征。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赣南游击词》节选

期间,大量优秀的红军干部和战士牺牲,甚至包括陈毅,也在鬼门关前走了好几遭,其中有一次,他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绝命诗都写了。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节选

最终,南方八省的红军队伍,在苦熬三年后坚持了下来并迎来了曙光,他们的存在,不仅有力地支援与配合了红军主力队伍的战略行动,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同时,还推动了南方八省的抗日救国运动。

而这三年,证明了陈毅的能力。

将兵者,善奇胜、多勇功、有智名,而将将者刚好相反,无奇胜、无勇功、无智名,陈毅便是一个“将将者”,他虽不擅长带兵,但却擅长带将,加上他虚怀若谷的胸襟,因此成为开国元帅之一,也是必然的结果。

0 阅读:1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