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入侵波兰,世人都以为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计划,但这其实不是希特勒策划已久的战争。
希特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获得两个结论:
一. 希特勒认为德国在东线战场有能力打败俄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是怎么看待俄国呢?
“命运本身愿意在此为我们指出方向。东方的巨大国度已在崩溃无望。”
二. 西线战场是输给英国,不是输给法国,德国应该避免英国的参战。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到,为何无法让英国保持中立甚至同盟的原因。
一战开战之初德国虽已面对俄国和法国两大欧陆强权,却仍然持续推动世界政策和大海军政策,这无疑是和英国在境外挑起了一场无谓的争斗。因此这次希特勒采取的是没有大海军的政策,倾德国举国之力进攻首要目标─苏联。
然而,进攻苏联之前必须先面对法国,以避免德国两面同时开战的可能。
首先,希特勒在一九三五年和英国签订了《海军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德国的军舰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的三分之一,其实这协定根本无伤大雅,因为德国当时可以说没有舰队可言,希特勒希望透过协定让英国在战时袖手旁观甚至同盟。
英国方面,英国无意结盟和坐视德国征服苏俄,但愿意做出让步,当然英国的前提条件是,德国满足于欧陆中心霸主的地位,而不去攻击法国和苏联。
因为英国知道,一旦德国征服了苏俄,德国就算没有大海军政策,也会强大到英、法两国联手都无法干预的地步。至于和苏联联手?当时的西方社会和苏联的共产国际关系相当恶劣,因此英国的构想是,可以让德国并入德语地区的领土,但是德国若想取得新的领土,必须和英、法两国一起行动。
因此这两个对立的想法在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九三年同时出现。
德国方面希望英国保持中立,以便征服苏联。
英国则希望德国满足于欧陆中心地位,不再生出扩张的野心。
英国会采取此政策面对德国的理由是,在亚洲四处侵略的日本,以及在地中海和非洲四处搞事情的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侵略性表露无遗的强权,他们在当时对英国的威胁远比德国大。
英德双方构想的第一个冲突是一九三八年的苏台德区。苏台德地区当时属于捷克,却生活着很多德国人,希特勒对此地垂涎已久,英、法为换取和平,在协商中把苏台德出卖给了德国。
希特勒当时是想通过一场对捷克的小型战争来获得苏台德地区,并且获得整个中欧。但是希特勒预想中的危机并没有爆发,因为英、法两国通过极小的代价,就给德国换来了一张“和平”的签字条约。
即便毫不费力的得到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也从没放弃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因此他决定在必要时即便英国下场也要执行侵苏计划。但在这之前,必须争取一些助手民族来配合对苏作战,波兰就是助手民族中最重要的一环。
德国和苏联在此之前并没有军事边界,夹在中间的波兰就必须要在两大强国之间选边站,德国开给波兰的条件是乌克兰的控制,并将格但斯克归还德国并签订二十五年的同盟协定。
波兰面对德国这么苛刻的条件自然拒绝了,因此希特勒决定先征服波兰,就算在必须对抗英国的前提下。
一九三九年三月,英国向波兰提出保证,只要德国进攻波兰,英、法两国都不会坐视德国向东方扩张,会马上对德宣战。
一九三九年八月,德国代表在国际联盟的会议上宣布如下:“我方所有的行动都是针对苏俄发起,如果西方国家是如此愚蠢,无法谅解此事的话,我将被迫和苏联取得谅解,转向西方攻击,最后才来解决苏联。”
有趣的是苏联怎么会配合这项计划?
斯大林当然知道希特勒一切都是针对苏联而来,希特勒在多次的公开演讲也多次表达对苏联的意图。从一九三六年德国向日本、意大利等小国发起的《反共国际协定》就有迹可循。其中包含了秘密条款,即德国波兰开战时保持中立的条款。
斯大林在一九三九年看见了避免战争的机会,意图把球转到西方战场上,让德国无法在短时间对苏联开战,因此斯大林很快的就和德国谈妥瓜分东欧的协议。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款为波兰东半部归还苏联,苏联还可获得波罗的海三小国和芬兰的控制权,德国不会插手。
希特勒的战争开始了,但这不是他一直以来所策划的。先向波兰进攻,同时面对英国和法国,和苏联成为四不像的同盟,这样的现实已经严重偏离了希特勒的计划。
德国几周就灭了波兰,接着形成漫长的假战谈判时期,德国又顺便解决了丹麦和挪威,一个月击败法国,当然又顺便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最后面对英国,德国没有足够的舰队掌握制海权,除非先掌握制空权,不然无法在英伦三岛登陆,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一定能击败英国皇家空军,自此著名的不列颠制空战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初希特勒的战略失败,德国只能将攻击目标从雷达站、兵工厂、机场转向伦敦等大都市,燃烧弹取代了高爆弹,以换取英国的和平谈判,但希特勒小看丘吉尔领导的英国,自此,对英作战已经变为希特勒最大的包袱。
一九四一年六月尽管无法拿下英国,德国还是决定进攻希特勒认为崩溃中的东方国度─苏联,但苏联自从斯大林上台后通过极端的成长,已经突飞猛进成为了工业大国,再也不是希特勒眼中可以随意揉捏的沙俄。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德国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虽然打赢了很多场大型会战,并占领了广大领土,但攻势却在列宁格勒、莫斯科、罗斯托夫受阻,自此,如同对法国那样速战速决的战略已经完全落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希特勒做出二战期间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对美国宣战。
历史学家们目前都无法证实希特勒对美国宣战的原因。美国罗斯福于一九三七年发表《隔离演说》,提到如同检疫一般必须将侵略国隔离出来,警告各侵略国,只要战争爆发,必定加入敌对一方。但当时美国国内还是采取孤立主义,决定不插手。即便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也没有对德国宣战。假设德国没有对美国宣战,美国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打破孤立主义介入欧洲战争。
希特勒却利用这次机会,对美国宣战,好像早就想挑战美国一般。而美国动用战争资源到一九四四年夏天介入欧战战争,足足耗费两年半之久,从美国的准备时间也能看出,美国之前真没有对德国动武的计划。
以下是小岩个人对于希特勒对美国宣战可能考量:
一九四一年七月,希特勒在苏联获得巨大战果,认为对苏作战已经告一段落,就拟定新的计划《世界闪电战》!
扩充海军和空军,并利用中南美洲的盟友,从中南美洲登陆,让美国还没准备之前陷入瘫痪。
但这些构想德国却从未实现,在一九四一年底时,希特勒可能还保有此计划,因为美国看似被日本钳制住了。自此,德国面对世界三大强权,败亡也在所难免。一九三九年德国和英国的和平谈判,波兰战役后,英方表示必须有一个言而有信的德国政府才有协商的空间,意指希特勒必须下台。
德国和苏联的谈判从一九四二年谈到一九四三年,苏联提出必须双方承诺退到当初开战前的疆界,但希特勒没有回应。
希特勒在毫无胜算之际为何仍然决定继续战斗,不愿投降?
对此,历史学家有两种论述:
一. 希特勒深信最后的胜利,一九四四年冬天他还和重要将领密谈表示“西方和苏联正在形成一场新局势的战争,迟早将要发生。”,但希特勒忽略的是,只要德国继续两线作战,就会形成西方和苏联间的绝缘体,两大集团要产生分歧和冲突除了德国被击败或占领之外别无他法。
二. 德国入侵波兰前一天,墨索里尼告知意大利不会配合德国进攻,德国将领希望以此说服希特勒打消念头,戈林曾向希特勒建议不要再孤注一掷开启对波兰的作战,但希特勒却回答:“我有生以来就在孤注一掷。”隔天一早天还没亮,希特勒就下令进攻波兰。
一九四一年底,首度战败的消息出现后,希特勒曾表示:“如果德意志民族不再强韧、不再牺牲、不愿意为自己流血的话,那就该沉沦,被另一个强大的民族所灭。届时我不会为德意志民族流一滴眼泪。”
德国于一九四四年夏天开始,就已经面临完全失败的情况,希特勒不久后自杀,一九四五年六月美、英、苏宣布为德国统治者。德意志第三帝国自此已不复存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