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常看到有些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光绪皇帝为什么不学荆轲刺秦王?他要是找个机会一刀刺杀了慈禧,那样的话他不就真正掌权了吗?变法不就可以成功了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付之一笑。网友们对于历史了解得还是太少,而且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中康有为的毒太深,实际上现实情况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光绪帝
光绪要想除掉慈禧,单纯地一刀把她杀了是不行的。他必须要首先要剪除慈禧的羽翼,让自己的亲信控制住朝政才可以。否则,就凭慈禧的死党荣禄、刚毅、奕劻等实权人物,他们是足以反过来同样把光绪除掉的。而光绪想要让自己的人控制朝政,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慈禧怎么会允许他这样做?
另外,从现实情况来说,自从1894年颐和园建成之后,慈禧就基本上住在园子里,很少到紫禁城来。光绪的大部分时间却是待在宫里。当然,娘儿俩不是没有见面的机会,光绪经常到颐和园去向慈禧请示汇报。只是这种母子会面变得愈来愈仪式化,光绪见慈禧时,旁边总是会有大把的宫女太监在一旁侍奉。因此,光绪要想凑近慈禧、拔刀行凶,那还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咱们退一万步讲,就算光绪真的像康熙除鳌拜一样干掉了慈禧,自己掌握了大权,那么,戊戌变法实际上也还是不会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变法要变的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是大清王朝自己,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实际上,义和团事件后,慈禧就自己出马开始主持变法,但是变着变着就搞不下去了。因为这个变法一旦启动,很快就会涉及到皇权的问题,只有限制甚至是取消皇权,变法才有可能真正地成功。而交出皇权,对于爱新觉罗家族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慈禧接受不了,光绪就能接受吗?
光绪显然也无法接受。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海外后,把光绪描绘成了一个民主制度的爱好者,这显然不是事实。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下达的所有谕旨中,没有一条是涉及到限制皇权的。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开设议会这样的建议,但是光绪都没有理睬。因此,即便光绪掌权,他无法迈过限制皇权这道坎,变法还是无法取得成功。
长期以来,史学界特别是一些中学教科书,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过深,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评价有不小的偏差,这也影响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下面,本人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戊戌变法的大致经过,以便让各位网友能够了解到戊戌变法的真实全貌。
(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戊戌变法,那就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场被康有为给带偏了方向的政治运动,它从一场社会革命走上了权力斗争的岔道,最终酿成了悲剧。
甲午战争后,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康有为闪亮登场,成为了当时最为耀眼的明星。
应该说,在1894年“公车上书”至1898年入朝为官这段时间之内的康有为绝对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引领时代潮流的进步人物。在这一段时间里,康有为扮演了一个思想启蒙者的角色。是他,引领着整个国家,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引领着知识分子阶层的一部分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明白真正先进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并且普遍产生了改造旧世界的愿望。
康有为为变法图强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严禁庶民议政,清朝当然也是如此。然而,这条铁律被康有为给打破了。康有为兴办“强学会”、“保国会”,办《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报刊,如一股激荡的春潮,打碎了数千年的专制坚冰,从此,清王朝再也无力制止庶民议政,即便是戊戌变法被镇压了,但是议政之风却依然没有消散,反而变得愈演愈烈。
如果康有为像严复一样没有直接参与戊戌变法,那么他绝对可以作为一个伟大启蒙者而光彩夺目地存留于史册之中,绝对会世代受人敬仰。
但是,康有为走出了书斋,走进了紫禁城,变成了一个政治人物。这样一来,他的所有缺点与不足就都暴露无遗,他的所作所为也不禁令人遗憾。维新变法在他的主持之下,走上了一条邪路,最终落得个悲剧的结果。
实际上,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从来也没有出过国,他对于西方世界其实是一知半解。只不过当时绝大多数的国人对于外国连一知半解都没有,同时,康有为这个人胆子大,敢想敢说,所以他就风云际会,成为了独立潮头的人物。
1898年1月,光绪帝正式下旨要康有为条陈变法事宜,到了6月16日,光绪帝正式召见康有为,授予他“总理衙门章京”职务,尽管只有六品职衔,但是可以专折奏事。这样一来,康有为就实际上成为了光绪的头号变法顾问。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康有为把变法引上了一条岔路。
在中国这样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实行维新变法,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是非常棘手的工作,只有在很多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在康有为看来,变法成功的秘诀就是抓权,只要手握大权,变法就成功了一半,以后的事情就会顺风顺水,势如破竹了。
康有为不断地向光绪兜售经过他加工改良的“彼得大帝变法”、“明治天皇变法”等所谓的“史实”,告诉光绪想变法成功就要集权,手中大权在握,变法就成功在望。
年仅二十七岁的光绪皇帝被康有为给忽悠瘸了,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也都相信了康有为的说法。他们都认为变法举步维艰是因为守旧的人阻碍造成的,说的具体点,就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造成的。
于是,本应该是一场社会革命的戊戌变法就变成了一场宫廷权斗。
(三)
对于1898年的维新派来说,他们最明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选择一些容易改变、能较快获得收益的项目作为突破口来推行变法,一旦这些变法项目取得成功,就为维新派增加了政治资本,还可以阻止天下汹汹之口,使得维新派的地位更加稳固。
总之,维新派首先要从让自己站稳脚跟的目的出发,慢慢壮大自己的势力才是上上良策。
然而,从康有为到谭嗣同等人都急切毛躁,恨不得一个晚上就让变法大业大功告成,所以,自从康有为入朝主事之后,就开始雪片般地不断上奏折提出变法建议,而他的建议又大多被光绪皇帝采纳,变成圣旨下达。短时间内,海量的改革政策出台,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这必然落得失败的下场。
到了9月,光绪皇帝终于同慈禧太后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当时,有礼部主事王照上疏,建议光绪访问日本,考察变法。礼部满人尚书怀塔布、汉人尚书许应骙认为王照的建议荒唐狂悖,不给他转奏。但是他们这样做,明显违背了光绪有关不得阻碍臣民上书言事的圣旨,因此,光绪抓住这件事大发雷霆,一口气撤销了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名礼部堂官的职务。
这件事是戊戌变法的转折点。
之所以说它是转折点,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尖锐化了。娘儿俩因为这件事发生了直接冲突。
慈禧虽然专横,但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敢公开违背满清的“祖宗家法”,而满清这些“家法”归总起来,实际上就是一条:一切权力归皇帝所有。除非皇帝年幼,可以由摄政王或皇太后代为理政,皇帝成年后亲政,皇太后和摄政王就得自动靠边。
慈禧是不能公然改变这些规矩的,她只能采取变通的方法来掌握权力。光绪虽然已经“亲政”,但是朝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慈禧点头才行,光绪要下达的谕旨,也都要经过慈禧过目,才能正式生效。从理论上来讲,光绪这是“自愿”在做出决策前,征求一下皇太后的意见。既然皇帝“自愿”这么干,那别人就无话可说了,同时也就不违反祖制了。
然而,这一次罢免礼部六堂官,光绪没有事先请示慈禧,就直接下达了圣旨。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
圣旨一旦正式下达,就会生效。慈禧是绝对不可能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一道懿旨去否定皇帝圣旨的,那样做是违背“祖宗家法”的。
因此,罢免礼部六堂官等于是光绪将了慈禧一军。如果光绪此后事事都这样自作主张,那么慈禧手中的权力就会化作乌有。慈禧该怎么办呢?她是就此躺平,撒手不管;还是坚决制止,绝不姑息呢?
(四)
如果罢免礼部六堂官只是一个孤立事件,那慈禧大概还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接下来,光绪又是裁撤詹事府、光禄寺等六衙门,又是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处四章京,还要开懋勤殿议事。这就必然会让慈禧认定这是一套组合拳,确信光绪真的是要来夺自己的权了,她不得不对此做出反击了。
其实光绪要做的这些事情,如果事先同慈禧好好商量一下,慈禧也不会反对的。慈禧原本也赞成变法,当然具体该怎么变,她的心里也没数。只不过她的心里有一条底线:你不能把我的权力给变没了。
偏偏光绪就是要挑战慈禧的这条底线。应该说,这都是康有为教唆的结果。康有为自从入朝之后,就一再建议光绪在官制上做出改变。他先是建议设立制度局,后来又要设议事会,最后建议开懋勤殿议事,目的都是为了抓权。表面上康有为是在替皇帝抓权,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他自己,为了实现他的宰相梦。
9月13日,光绪到颐和园请安,同时提出要开懋勤殿议事的想法。结果慈禧勃然大怒,恨恨地申斥了光绪一顿。
所谓的开懋勤殿议事,就是光绪想要假借当年雍正等皇帝在懋勤殿读书的先例,设立一个新的秘书处,取代军机处的权力。而军机处现在的诸位大臣基本都是慈禧提拔的老人,这样一来,岂不是要把慈禧架空吗?
慈禧把光绪臭骂了一顿。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还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光绪要是做个深刻检讨,大约也还能挽回慈禧的态度。但是光绪在沮丧之余,给了军机四卿之一的杨锐一道密诏,诏旨中诉说自己处境艰难,要杨锐等人替自己想办法。
杨锐拿到密诏后,一时手足无措,到了9月17日,才把密诏交给了同为军机四卿的林旭。
9月18日,林旭找到了康有为,把密诏交给他。康有为召集了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商议。几个人商议之后,做出了用武力解决的决定。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光绪的密诏是要求康有为等人想一个能缓解帝后之间的矛盾,让变法继续顺利推进下去的办法,但是康有为等人却决定用武力解决。这和光绪的想法是不相符的。光绪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他是没有胆子敢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
9月18日当天晚上,谭嗣同就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希望他能发动兵变,彻底除掉慈禧太后和荣禄等人。谭嗣同的计划是利用从湖南来的毕永年以及大刀王五等江湖人物在数日内就发动政变。但是袁世凯借口准备不足,希望推迟到九月天津阅兵时再动手。
最后,双方并没有敲定政变计划,袁世凯只是表示可以参与。随后,谭嗣同就告辞而去。
(五)
然而,9月19日,慈禧太后就急匆匆地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回来后就住到了西苑(中南海)。
慈禧太后这次回来,绝对不是因为袁世凯告密,而是由于御史杨崇伊的密折。
杨崇伊这个人很奇特,他仿佛是上天派来跟康有为为难的。当年康有为办强学会,就是杨崇伊一道奏折,结果导致强学会被解散。数年来,杨崇伊处处死盯着康有为以及维新派,随时准备跳出来撕咬。9月18日,杨崇伊给慈禧上了一道密折,这道密折也是戊戌变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伊藤博文
杨崇伊在密折中告诉慈禧:维新派向光绪推荐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已经来到了北京。光绪打算聘请伊藤博文做变法的总顾问,甚至有可能给他实权,委任他为客卿,让他主持变法工作。此外,美国、英国等国的公使也都将参与到变法中来。
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如果光绪真的不理睬慈禧的意见,自作主张地下达圣旨的话,那么圣旨是真的会生效的。慈禧担心光绪真的下达一道圣旨,给伊藤博文一个官职,那么以洋人的强大势力,将会给慈禧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
于是,慈禧就急匆匆地赶了回来,要制止光绪这么做。
9月19日当天,慈禧和光绪就见过面了,但是第二天光绪接见伊藤博文已经是定好的事情,慈禧也只能让光绪继续继续做下去。
9月20日,光绪在上午接见了袁世凯,这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日程。下午,光绪接见了伊藤博文。两人只是泛泛地做了一些交谈,没有接触到什么实际的问题。光绪更是没有委任伊藤做什么顾问。
很显然,这时候慈禧已经控制了光绪。
9月21日,这是公认的戊戌政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达了一道圣旨,宣布要慈禧重新“训政”。不过,此时的慈禧还不知道康有为、谭嗣同要发动兵变的事。所以,慈禧只是下令逮捕康有为,但是康有为在前一天就乘坐火车去了天津,随后乘坐英国客轮出国了。
在9月21日这一天,袁世凯得知了朝中变故后,便去找直隶总督荣禄,向他检举了谭嗣同。荣禄在第二天报告给了慈禧。慈禧闻讯大惊,立即在9月23日下令拘捕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在9月23日之前,光绪还是很自由的,慈禧只是不让他理政了而已,但是到了9月23日之后,他就真的变成了瀛台的囚徒了。
至此,戊戌变法就彻底以失败而告终了。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戊戌变法的失败,首先是满清王朝的本性不会接受这样的变革;其次,康有为等主事人也接连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本来可能取得的成果也彻底丧失,最终酿成了历史的悲剧。
纵观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到,每逢面临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时候,主事者都是错误的人选,做出的选择也都是错误的,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哀。
可惜小编不能穿越回去那个年代,否则变法成功就是举手之劳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