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炮兵团长检查战利品,有2门炮竟是挺进大别山时丢掉的

文山聊武器 2024-06-23 18:56:4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初冬的召唤:张量的新任务

1946年初冬的一天,晋冀鲁豫野战军训练基地内,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土壤混合的味道,老炮兵张量正指导一群新兵如何操作炮兵设备。正当他们练习瞄准和装填炮弹的基本技巧时,附近的通信员跑来,递给他一个急促的消息:“张指导员,李达参谋长打电话来了,说有急事。”张量立刻交代副手接管训练,自己则快步走向营区的通讯室。

进入通讯室,张量拿起电话,只听李达的声音迅速而直接:“张量,立即来我这里,有个重要任务需要你负责。”电话中的声音显得格外严肃,张量能感受到事情的紧迫性。他简洁回应:“收到,我这就过来。”

张量快速整理了下装备,穿上军大衣,戴好帽子,然后骑上自行车,沿着营区内的泥泞小路,直奔李达的住处。冬日的寒风刺骨,但他的心头火热,满脑子想的都是即将接收的任务。

到达李达住处,张量见到李达正在地图前深思,周围摆放着各种作战报告和新闻简报。李达见他进来,立刻指向一张地图上的聊城位置,说:“看这里,聊城战役马上要开始,我们前不久缴获了不少国民党的新式武器,包括八门美制榴弹炮和七门山炮。现在,我们需要利用这些装备,迅速组建一个榴弹炮团,加强我们的火力。”

张量仔细听着,目光紧紧锁定地图上标注的聊城位置和周围的战略要点。李达继续说:“这个炮团不仅要能操作这些新式榴弹炮,还要能快速机动,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我需要你立刻开始行动,选出能手,组成核心队伍。”

张量点头表示理解,他问:“我们有多少时间?”李达回答:“尽快。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的机会。我会从其他部队调些经验丰富的炮兵过来,你也从新兵中挑选潜力股,我相信你的眼光。”

随后,张量返回训练基地,立即开始筛选适合进入榴弹炮团的炮兵。他考虑了操作技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多个因素。选定人员后,他召集这些炮兵,详细介绍了即将面对的任务和挑战,强调了速度和效率的重要性。

聊城战役:榴弹炮团的首秀

聊城战役的准备工作在冬季的早晨开始,天色尚暗。榴弹炮团在张量的指挥下,整装待发。他们的任务是利用新近缴获的美制榴弹炮,对聊城内的国民党军工事进行精确打击。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刻,张量检查了每一门炮的瞄准器和炮弹装填情况,确保一切按计划进行。

晨雾中,榴弹炮团缓缓向前推进,目标直指聊城城墙外的国民党防御线。随着天色渐明,一轮炮击命令下达,空气中立刻充满了火药和尘土的味道。第一轮炮弹准确击中目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国民党军的一个前哨被直接摧毁,浓烟和尘埃遮天蔽日。

接着,榴弹炮团根据前线步兵团传回的情报,调整射击角度,连续进行覆盖式轰炸。每一轮炮弹的落点都精确无误,使得敌军的多处工事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军的地堡和炮楼在持续的炮击中开始崩塌,打乱了敌军的防御部署。

与此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步兵团在炮火的掩护下,开始向城墙发起冲击。步兵们利用炮击造成的缺口和混乱,快速推进,逐渐靠近城墙。榴弹炮团继续提供火力支持,根据步兵的进展,调整射击区域,避免误伤。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榴弹炮团的作用愈发显著。在张量的精确指挥下,炮团不仅破坏了敌军的重要防御工事,还有效压制了敌军的反击能力。每当步兵团在某个区域遇到强烈抵抗,榴弹炮团便迅速介入,用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人抵抗的意志。

战斗持续了整个上午。到了中午时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旗帜已在聊城的城墙上飘扬。步兵团在榴弹炮团的有效支援下,成功突破了最后的防线,彻底占领了聊城。

汝河边的艰难决断

1947年8月,随着蒋介石在开封集结国民党军队对鲁西南的激烈进攻,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华北大地。晋冀鲁豫野战军面临的战场形势愈发严峻,国民党的兵力和火力都在迅速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高层决策,必须打破当前的被动局面,迅速调整战略,以求生存和反击的机会。

在这一决策的推动下,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各个部队开始了对大别山地区的迅速进军,旨在突破国民党的包围网,转入更有利的地形中继续抗战。张量指挥的炮兵团是此次行动的关键力量,负责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在必要时进行阻击,保证全军的顺利转移。

1947年8月23日夜晚,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终于在长途跋涉后抵达汝河。夜幕下的河畔,水声潺潺,然而紧张的气氛几乎让人忘记了周围的自然声响。国民党军队的追兵已逼近,他们的围追堵截让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处境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应对当前的紧急形势,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指挥部迅速做出反应,开始进行政治动员。他们高举“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通过广播和军队通信系统传达到每一个士兵的耳中,激励士气的同时,也明确了当前的行动方向。

在这种压力之下,部队必须轻装上阵,以便更快地移动和应对敌人的追击。张量作为炮兵团的负责人,面临着一项艰难的任务。他需要快速决定哪些重炮可以继续携带,哪些则因为重量和体积太大而不得不舍弃。

张量和他的副手们聚集在一张简易的地图前,迅速评估了过河路线和可能的敌人攻击点。考虑到部队的整体移动速度,他们决定,几门特别重和老旧的大炮无法跟随部队迅速移动,必须做出牺牲。他们选择了几处河边隐蔽的位置,决定将这些大炮掩埋。张量命令炮兵们使用沙袋和周围的土壤快速掩盖大炮,以防被敌人发现并重新利用。

士兵们行动迅速,用铁铲和双手挖掘,然而时间紧迫,敌军的声音已隐隐约约从不远处传来。张量检查了每一个掩埋点,确保这些炮兵装备被妥善处理,但他内心清楚,由于时间的紧迫,这一计划可能无法完全如期实施。

在进行掩埋操作的同时,其他士兵忙碌地搭建临时的浮桥和筏子,准备渡河。夜色中,士兵们肩扛背负,物资和轻型火炮被迅速搬运到河边。张量在确保重炮的安全掩埋后,立即转而协助组织渡河,指挥士兵们有序地撤离到对岸。

这一夜,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士兵们展现了难以置信的效率和决心。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快速作出反应,完成了一次复杂的夜间撤退操作。张量在河岸上最后一次回头望向被暂时遗弃的重炮掩埋地,然后下令所有部队完成渡河,继续向大别山的方向前进。

重逢与回忆:南京解放中的惊喜

1949年4月2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南京的控制逐渐稳固之际,张量和他的战友们接到了进入一座由国民党军留下的大型仓库的命令。这座位于南京郊外的仓库曾是国民党重要的军事物资储备地,现在转为共军的战利品。天色尚早,晨光照耀在仓库的钢铁大门上,士兵们推开门,一股陈旧的金属味道迎面扑来。

士兵们迅速占据仓库各个角落,确保安全后,张量便带领一组人开始对仓库内的物资进行清点。仓库内部空间巨大,顶部悬挂的灯光透出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密密麻麻排列的各种军事装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整齐码放的大炮,这些大炮的型号多样,从轻型迫击炮到重型榴弹炮不等,显然是国民党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庞大火力。

张量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一门门地检查这些大炮,记录型号、制造年份及现状。他们仔细检查炮管的磨损情况,拉动炮闩测试机械功能是否良好。就在忙碌之中,张量的目光突然被一对特殊的榴弹炮吸引。这两门炮放在仓库的角落,与其他炮略显孤立,炮身上油漆斑驳,显然经历了不少风霜。

走近一看,张量惊讶地发现这两门炮正是当年在汝河边掩埋的那两门。他立即清理了炮身上的灰尘,只见炮护板上用油漆写着“汝河战斗缴获共军之炮”的字样。原来这两门炮在某个时刻被国民党军队重新挖掘出来,并再次投入战斗,最终在南京战役中被共军缴获。

张量叫来其他战友,指着炮身上的字样,让大家看这一难得的发现。士兵们围观这两门有着特殊历史的榴弹炮,议论声此起彼伏。张量则静静地站在炮旁,手轻抚着冰冷的炮身,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个风急夜深的汝河边,当时为了保证部队的安全撤退,他们不得不舍弃这些重装备。

这两门炮的重新发现,不仅是对张量和他战友们当年牺牲与奋斗的一种肯定,更像是命运的一种巧合。士兵们继续忙碌着,而张量则在这一刻,感受到一种悠长的历史回响,这些炮兵装备不仅是军事武器,更是他们共同抗战岁月的见证。

参考资料:

来自 刘翠香 张宾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故事之一 打破围攻的故事[M]. 1997

0 阅读:75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