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能集这么多字也是相当大的工作量,我墙都不“扶”,就服他。
特意去查了下,《金刚经》的总字数有五千余字之多,所以在没有电脑信息化的时代下,集这么一版字,实属不易。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此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唐义净等人的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所译的版本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共 8208 字,是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其核心思想包括般若智慧与空观,强调事物空幻不实,人们应以智慧认识到本质,不执着名相,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倡导离相无住,对世间现象不执着、不留恋,保持内心空灵自在以求解脱。还强调发心度众,菩萨要度尽众生且不执着功德。它对佛教发展影响深远,是禅宗根本经典,众多宗派大德有注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唐文宗李昂敕令集王羲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大和六年(832年)立于陕西西安兴唐寺,然该碑石久佚,只有少量拓本。此版《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以宋拓本王字为基础,参考《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兰亭序》等帖,重新整编。
大家都知道,自唐以后有一部传世经典也是集的王羲之的字,就是由怀仁所集字整编的《圣教序》,在大唐李世民的加怀下,王羲之算是火出了圈,比他在他的那个时代还受书法界喜爱。只因是皇帝所喜欢的字体,也正是因此,他被封号为“书圣”,自此以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古往今来都是第一。
直到唐文宗时,政权动荡,经济与文化领域皆面临着诸多挑战,书坛也不例外,呈现出萧然之势。然而,唐文宗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于是就命人在原有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基础上,再次编撰出一卷新的作品,便是此卷《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此作在当时起着肩负重振书坛的重要责任。
想不到吧,就这么一卷集字书作,拥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此作于大和六年(832年)立于陕西西安兴唐寺,前冠杨承和序,后列柳公权等人赞语。赵明诚《金石录》、叶昌炽《语石》等均有著录。但该碑石久佚,只有少量拓本传世,以明南子兴藏拓本最佳。
它曾为王英孙所珍视收藏,后又被民国朱翼庵先生以重金购得。朱先生深知其价值连城,对其呵护有加。最后为民国朱翼庵先生重金购得,由其家属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与《集王圣教序》相比,《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更具自由活泼之姿。它的风格平和中正,遒丽天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羲之书法姿态的清逸秀雅。而且,这部作品篇幅宏大,全篇多达 5175 字,堪称王羲之传世作品中极为巨幅的长卷之一,为后人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丰富无比的素材。
要知道,五千余字的篇幅,相较于《集王圣教序》,在章法安排上难度倍增。然而,通观全帖,章法布局紧凑却不失自然和谐之美。在集字过程中,编撰者们对字距、行距和字形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使得每个篇章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又能相互呼应,宛如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版本,选字精良,章法布局堪称典范,每一个字都在其应有的位置上熠熠生辉,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氛围,彰显出编撰者们的高超艺术匠心。
通观此帖,选字与《集王圣教序》相仿,章法布局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王字的风神韵味。
王羲之的行书,平和而简雅静谧,遒劲中尽显瑰丽天成之态,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由衷喜爱。自太宗起,其后的唐代诸位帝王亦皆对王字推崇备至,由此,集字刻石之风在唐代盛极一时。《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堪与《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比肩,二者皆具非凡水准。
王羲之行书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其独特的 “无法观”,即单字的表现形态各异,哪怕是相同的笔画,在书写时也各具独特韵味。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踏入领略王羲之笔法精妙世界的入门必临佳作,无论使用硬笔还是软笔进行临习,皆能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