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社会学家去旅行:有多少人在赛博空间,过上了火把节?

凤凰WEEKLY 2024-09-23 17:11:52

在青年社会学学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樹沁看来,现代城市生活在消除了信息差、获得了标准化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让人们逐渐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里所依赖的“身边人”和“熟悉事”所产生的情感链接,失去了生活的细节。在一次到凉山过火把节的调研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数字空间中重构和获得生活脉络,来自远方的球队、邻居阿姨、火把节节日的欢庆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屏幕,将烟火气交还给现代生活缝隙里努力探头的人们。

震耳欲聋的牛角号和唢呐声,仿佛彝族的古老力量,在为比赛加油。场外偶尔掠过的无人机,提醒着人们时不时打开手机观看直播,与直播间里的941万观众一起寻找观众席上的自己。

这是7月29日,在凉山州西昌市民族体育场举办的抖音足球嘉年华凉山西昌站决赛。

赛前,两支对阵队伍——四合乡久洛队和安宁凤凰村队入场后,来自凉山州2市15县的宣传队伍紧随其后。这也是在高度专业化的商业球赛中难得一见的场景:大屏幕的特写不再是运动品牌的logo。队伍中,有人提溜着本地特产,有人架着特色的小黑猪,还有孩童奋力骑着宣传小三轮,汇入绿茵场。凉山州本地生活的温度与印记在此中交织和扩散。

这不仅仅是一场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地方产品展示会,更是一场彝族风情与地方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汇聚一堂的本地人和游客,在为大众文体明星邓刚、冯潇霆、黄健翔、赵丽娜,吉克隽逸、水木年华出场欢呼的同时,也早已通过一场场预选赛、淘汰赛以及球员们的抖音账号,了解了出赛的本地球员们的性格、特色球技、赖以谋生的本职工作……没有天价的转播权费用,控制严密的球员公关,这场足球嘉年华早已把主动权交还给了观众,交融了内与外、体育与文化、网络与现场。

对于我,一个“云钓鱼佬”和曾经怀揣足球梦的中年人而言,能看到邓刚和冯潇霆的同台亮相,再加上黄健翔全程辛辣到位的足球解说,可谓“三厨狂喜”。

“身边”燃起的一把火

球赛最终在极富彝族特色的火把节点火仪式中落幕。

当火把节传统邂逅全民足球赛,一边是本土特色风情盛宴,一边是各界顶流群英荟萃。这场球赛既根植乡土、彰显民族特色,又跨越全网,拥抱全社会。体育和文化、乡土性和现代性在这场活动中交汇交融。

长久以来,社会学领域对“现代性”的蔓延保有一定的谨慎观望,学者们的担忧在于,现代性会解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稳固联结。人类学家项飚曾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是“不再能怜取眼前人”。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则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告诫读者,技术在大幅拓展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同时,也许还会带来情感和真实体验的泡沫。

对于这一点,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或许会有共鸣——相比起村民们聚在村头路边闲聊吃饭的场景,钢筋水泥之下的一家人甚至很难齐聚在桌前共进一顿晚饭。

乡土社会中的“附近”正在消失,或者说,它可能仅仅在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中存续极短时间,便又稍纵即逝。作为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社会学人,在生活中不时闪现的某种“幻灭感”,从情感上驱动着我们反思现代社会。

不过,重要的不是“附近”,而是附近中的人和物,是“身边人”和“熟悉事”。

在彝族火把节现场,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和周围的人是如何被相互带到“身边”的——火把节活动现场的。我们不是彝族人,也不是本地人,但我们都选择走出理论所想象的封闭的个体世界。我们当然无法做到像彝族人、本地人那样对火把节和节日背后的民俗文化有长时段的切身体会,但我们也确实参与其中,手拉手围着篝火转圈跳舞,分享快乐。

我对凉山火把节的最初认知,不是来自旅行社的介绍,不是来自电视台上一段30秒的精美广告,而是来自于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各种“不完整”的片段式影像。

之所以称其为“不完整”,是因为这些视频没有经过“标准化”雕琢——有的画面,是上传者在火把节上的灿烂笑容,镜头不停抖动;有的是火把节期间彝族精美服饰的光影,但没有任何讲解;有的是火把节期间的特色烧烤,但没有标注消费地点和价格;还有一些,是质朴的本地人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介绍当地节日风俗。

这些视频,在摄录、剪辑和制作上都不完整,也缺乏标准化、专业化的精细打磨。但没有关系,这些反而给了一个驱动我自己来凉山看看,建立个人“完整图景”的冲动。恰好是这些真实鲜活、简短生动的场景吸引着我跨越网络的界限,亲身踏足这片土地,去亲历、去感受、去探索发生在大凉山里的故事。

对空间的认识,需要一个能够唤起自身情感的图景。

乡村生活中,晨曦的阳光、松软的土地、相视而笑的邻居都是个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延展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认识与憧憬。而在城市生活中,早上7:30只是不得不鸣响闹钟的时刻,小区南门只是我们要乘地铁上班的途经点,往来的行人只是匆匆步伐背后的剪影。

个体在时间流、地点流和人流中被冲刷,身边没有图景,只有匆匆流逝。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凉山州西昌市有个大石板村,坐落于邛海南岸,有着600年历史,并于2024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十佳”案例。

大石板村的支柱产业是“旅游拍照”,网络上“非常出片”就是对该产业的最高评价。火把节期间,我在大石板村走了一圈,发现全村至少有上百家旅拍店,而在全村的各个点位,还有穿着民族盛装的女性在摄影师的协助下出片。

或许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大石板村待满一天——毕竟下单、拍照,花不了太多时间,但我相信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大石板村的感性印象,很有可能优于自己日常的生活场景。特别是当她们看到自己在大石板村留下的“真实图景”时,这个地点也从几行干巴巴的文字介绍,实体化为身上绣着代表着各类含义花纹的祭司服、婚服等彝族特色服装。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到当地文化中,获得一个日常化的接口,产生了个人和当地文化碰撞后独一无二的图景。

这就是媒介和技术的力量。

今年凉山火把节的主会场在西昌。在西昌市航天大道五段到七段上,88个”小”火堆和3个大火堆共同燃烧。但在数字空间中,有关凉山州火把节的剪影可远远不止88个,短视频达人们、普通的数字平台用户们以自己的视角演绎了成千上万种火把节。

这其中,总有一种“图景”,能走近你、打动你,赏心悦目、载歌载舞地把你带到“熟悉”的影像中,去关注“身边”的人。

远方的眼前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在《重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自我社会”这一概念,指代数字时代下,以独立个体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围绕着个体的新社会形态。

在“自我社会”之前,个体的生产和生活都是社会框定的,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社会赋予的。而在“自我社会”中,个体的生产、生活、价值和意义都有了足够多的阐述维度,这正是当下全球理念多元且突出的社会结构根源。

从自我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被赋予了意义的“附近”,才是对自我社会的中心个体有意义的“附近”,且跟距离远近无关——远方的,也可以是眼前的;地理空间的,也可以是社会心理空间的,心灵的附近比实体的附近更加重要。归根结底,附近必须以被认可的“身边人”和“熟悉事”为前提条件。

如果我们认可数字空间也是一种重要的空间形态,那么,一连串自然而然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数字空间中的“身边人”和“熟悉事”在哪里?与实体空间中的人与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数字空间的充实能够代替实体空间的充实吗?

对于上述问题,很遗憾目前学界仍然没有准确的答案。

这次凉山行中,我有幸和本地的抖音达人们闲聊。一位彝族年轻人小龙热衷于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这次火把节拍摄的一个视频收获了26万点赞,还被央视新闻转载。每当他谈起自己作品得到的认可,以及可能因此改变一些人对彝族的刻板印象时,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自豪感。一位家庭主妇罗姐因为外出旅游时发现景区风光不如凉山州且还收门票,回来后就坚持发布本地文旅相关的视频,已经获得了2.6w的粉丝,共计103.7万点赞。一位单亲妈妈汪姐在人生低谷时,靠着在抖音上卖粽子而在本地爆火,从一个半地下小店面一点点做到计划开厂。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果它们不是仅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偶然事件,那一定是暗合了某种社会变迁后的趋势。

那么,数字空间中,是否可以传递情感连接呢?在数字平台发展的当下,这个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有太多的喜怒哀乐都在数字空间中不断上演和重构。

在实体空间中,那位彝族青年按照家里的期待选择当老师,那位家庭主妇按照传统的期待选择服务于女性家庭角色,那位单亲妈妈则苦于在实体空间中无法独立支撑家庭。

而在数字空间中,这位彝族青年主动基于自己的兴趣,成为了一位传播彝族文化的抖音达人;这位家庭主妇成为了凉山文旅的推介员,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位单亲妈妈美味的粽子获得了网友的认可,转化为支撑家庭的动力。

从这些案例来看,实体空间的“人与事”产生缺口的趋势或许不可逆,但通过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空间的“人与事”,则在个人的能动选择中,逐渐现身并壮大。在数字空间中,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或远在天边,或擦肩而过,这些足以成为他们热爱数字空间的重要原因。

数字空间中的烟火气

人们终归是要在“身边人”和“熟悉事”中寻求宁静,在能赋予力量和认同的人和可被情感唤起的景中锚定自己。或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不再有逆转可能的当下,我们可以开始认真地考虑在数字空间中重识千里之外的相似但又陌生的人们,重建那些能够让人有情感唤起的图景,让数字空间充满更多烟火气。

烟火气,是人类活动的痕迹。袅袅炊烟,代表着这里有稳定的人类聚落,通常也意味着相对稳定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此次凉山一行,让我进一步确信,数字空间中毫无疑问也弥散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烟火气——热衷旅游宣介的探店达人用手机记录直击人心的美景,擅长拍段子的达人讲述着生活趣事,爱好于记录生活的达人每天发布的各种看似散碎的视频,其实像田野笔记一样精彩。

在数字空间中,烟火气并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规模更大的“烽火”中被众人看见、感受,并引起共鸣。因此,如何让各地的自然、人文“风光“走向前台,让本地图景能和远方的“眼前人”匹配起来,流动与共鸣也就自然形成了。正如抖音生活服务和抖音公益这次在凉山落地的”凉山DOU是好风光“项目,通过本地和异地达人对当地文旅的持续性创作,凉山的一把火才能吸引来偏好各异的游客,构成本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增长机会,让凉山本地的8000多个乡村文旅商家借助这次关注,卖出去超过14万个商品,创造了5000多万的文旅相关销售额。

硅基化的烟火气,最终还需要走向碳基化,或转化为一次远行、一次美食、一次购物,在实体空间中弥散,成为城乡间的烟火气。在自我社会的背景下,虽然每个人所渴望的烟火气各不相同,不过考虑到中国10.79亿的网民数量,我想,总有一款烟火气,能触动你的心弦。

(本文为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率领的 “短视频、直播助力县域文旅IP发展” 课题组赴凉山州自治区调研途中的田野观察,作者为调研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樹沁。)

0 阅读:23

凤凰WEEKLY

简介:有温度 有情感 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