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也烈:南昌起义“生擒”朱德,资历高于7大元帅,为何只授少将

史在没有弦 2024-09-15 03:41: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59年9月30日晚,人民大会堂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宴,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席间,闲居多年的朱德元帅成为宾客瞩目的焦点,多位昔日战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他敬酒。当夜朱德回忆往昔,特意走向一位海军少将,提及曾经的往事:“营长同志,还记得不,你下过我的枪哩!”这位曾经的营长,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在如此多将军中获得朱德的特别敬酒?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袁也烈生于1899年湖南武冈,从青年时期就踏上了非凡的军事生涯。1921年,年仅22岁的袁也烈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湖南一师是学术的殿堂,也是革命活动的热土。在那里他有幸多次聆听了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讲深深地激发了他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热情。

1924年,袁也烈进一步深化其军事与政治教育,考入了声名显赫的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桂林军官学校受训的经历让他在黄埔显得格外出众,不久后被委以重任,担任政治部秘书股干事,直接受到周恩来和聂荣臻的领导。1925年在聂荣臻的引荐下,袁也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的同志彭德怀、贺龙尚未入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很快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被提升为连长,并在北伐战争中大显神威。他所指挥的部队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至武昌战役结束,他已晋升为该团第一营营长。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袁也烈率部在城东门激战,表现英勇,一举全歼敌军一个团,他的英勇表现让他声名鹊起。然而在战斗中误将朱德抓捕的插曲,成了他军事生涯中一次意外的低潮,好在朱德豁达大度,反而夸赞袁警惕性高。起义失败后袁也烈返回家乡重组力量,不久被派往广西,带领红8军从百色突围直至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在1931年的春天,袁也烈作为红军的一员参与了北上抗日的重要任务。在行军途中,他们遭遇了敌军的伏击。虽然激烈的战斗最终以突围成功告终,袁也烈却不幸受到了重伤。伤势之严重迫使他暂时脱离战场,被紧急转移到上海接受治疗。

不幸的是袁也烈在上海的住所不仅没有带来安宁,反而成为了新的战场。在他休养生息的期间,一群英国巡捕突然闯入,将他从床上拉起。当时袁也烈正在阅读几份革命性质的文件,这些文件很快被当作逮捕他的“确凿证据”。

在拘留过程中,敌人使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试图迫使他招供。他们对袁也烈施加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试图让他承认这些文件是用来进行反国民政府活动的证据,袁也烈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清白,他声称这些文件是前一位住户留下的,自己只是出于好奇随手翻阅。

尽管遭受了无数次的拷打和审讯,袁也烈始终不肯屈服于敌人的意志。他的坚强表现深深地打动了同牢的其他政治犯,这种坚持也让他受到了更加严酷的对待。在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利信息的情况下,敌人决定给他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危害民国罪”,并以此将他长期关押。

袁也烈在狱中表现出的顽强和对革命的忠诚,使他在狱中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到了释放之际,国民党当局为了继续限制他的自由,竟以他没有写下“悔过书”为由,将他的刑期无理延长。这种荒谬的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无法容忍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即将重获自由。

在1935年,经过组织的积极营救,袁也烈终于从长期的囚禁中解放出来,重新融入了革命的怀抱。由于他已有数年未能直接参与战斗,组织决定将他安排在内线工作,与石友三将军的部队保持联系。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石友三的多次背叛历史令人对他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袁也烈在1936年春天终于到达了延安,那里是革命的心脏地带,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他在延安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迅速恢复了党籍和军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重回家的感觉。

由于长时间脱离前线,袁也烈在军事操作和战术上显得有些生疏。因此从1937年开始,他被派往石友三的部队进行统战工作,这一职责持续了整整五年。这段期间,他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建立显赫战功,但在统战和组织上的经验却日益丰富。

袁也烈在1939年7月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军政干部学校的副校长,与校长徐向前共同工作,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军政领导力量。在他的监督下,该校培育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军政干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到了1942年,袁也烈的职务再次升级,他被任命为清河军区的参谋长。在这个职位上,他不仅负责日常的军事行动计划,还参与策划重要的战役。

其后不久,袁也烈进一步被提拔为渤海军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这一角色中,他在禹城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这场战役中,他的指挥艺术和战术布置直接导致了一名日军大队长及其下属606名官兵的俘虏,同时还击毙了145名日军。这一成就在山东战场上被视为反抗日军侵略的典范行动。

袁也烈的军事生涯,从他作为一名青年军官的参与革命起,至成为一位老练的司令员,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无论是在战场上的直接指挥,还是在幕后培养战略家和军政干部,袁也烈的贡献都是无可替代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袁也烈并未直接投身前线作战,而是致力于军事教育,为战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他曾任八路军一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该校由著名的徐向前将军担任校长。在此期间袁也烈以其深厚的军事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培养出众多抗日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后备力量。

随后袁也烈被调至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一分校,担任训练部部长。在他的领导下,抗大一分校重视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得众多学员能够快速转化其学习成果为实际作战能力。他对学员实施严格的纪律要求和高标准的军事训练,这些努力使得袁也烈在八路军中享有“杰出教育家”的美誉。

1945年袁也烈被任命为渤海军区代理司令员时,终于迎来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袁也烈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禹城大战成为了一场标志性的胜利。禹城长期被日军占领,防御工事坚固,但袁也烈凭借黄埔军校的战术训练和丰富的指挥经验,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据报道,此次战斗共毙敌、伤敌、俘敌共计超过八百名,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重要物资,这一战役也被党中央特别表扬,并发来贺电。

随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袁也烈在山东战场上再立新功,不仅全歼了德州的国军守军近五千人,还俘获了国民党中将王继群。在他的指挥下,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在极短时间内连续三次攻克邹平城,歼灭了3000余名国军,这一系列战斗大大震慑了国民党军的士气。

在1946年春末,随着国民党军队破坏停战协议并在全线发起对我军的攻击,德州的局势迅速紧张。袁也烈作为指挥官,迅速采取行动,命令部队对德州的外围防御点发起猛烈进攻。

几天的连绵战斗后,部队成功突破敌防,进入了城区。面对不利的形势,敌军将领王继祥逃至外籍顾问怀特的住所,希望获得庇护。然而,袁也烈的部队紧追不舍,最终将二人一同擒获,这也标志着王继祥成为解放战争中被俘的首位国民党中将。

1948年春天,随着华东野战军总部搬迁至渤海地区,袁也烈前往向陈毅报告最新战况。听到袁也烈的名字,陈毅惊讶地询问,确认对方正是曾在南昌起义中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多年未见,两人虽因岁月和战火变得面目模糊,但重逢的情感仍旧热烈。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袁也烈在1949年12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及参谋长,与张爱萍一同负责组建新成立的人民海军。这一职责标志着袁也烈投身海军事业,开始了对海上力量的深刻塑造。在陶勇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前,陈毅曾特意提醒他尊重袁也烈的资历和智慧,强调其在南昌起义时已是资深的指挥官,而陶勇那时还是乡间放牛的少年。

1953年,随着春节的热闹渐渐消散,毛主席决定亲自视察长江中下游的军事部署。2月24日,在南京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袁也烈与其他高级官员整齐地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当毛主席目光落在袁也烈身上时,他显得有些惊讶,连连询问:“你就是袁也烈?”这一场景令袁也烈感到意外,他不知道是因为毛主席记得他,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在随后的船上交谈中,毛主席询问袁也烈是否熟悉大炮的操作。袁也烈诚实地回答自己不会,但表示愿意学习。这个回答体现了袁也烈的诚实和坦率。

由于袁也烈参战时间相对较短,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他只被授予少将衔。而他的两位副手,廖容标和宋时轮,分别被授予中将和上将军衔。尽管军衔相对较低,袁也烈从不抱怨,他认为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足够幸运。

袁也烈后来被任命为东海舰队的政委,与陶勇将军合作,共同推动了舰队的快速发展。在任期间袁也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始终坚持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这种无私的精神也成为了他领导风格的重要特征。

1976年8月8日,袁也烈逝世,享年77岁。他的一生,虽充满艰辛与牺牲,但也塑造了一段璀璨的军事生涯和深厚的人格魅力。

0 阅读:24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