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刑犯临死前一句话,英雄警察为她剃头28年,至今无法释怀

墨忆史谈 2024-10-25 14:19:14

女死刑犯的一句话,竟让他剃了28年光头!

他就是浙江的英雄警察黄国华,多次荣立一等功,抓捕无数罪犯。

可他不仅在事业最辉煌时选择急流勇退,更是出于对死刑犯的愧疚,整整28年未曾留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怪物”。

女死刑犯临死前究竟说了什么?

究竟是什么案件,让这位英雄警官28年都无法释怀?

“我肯定会死,你肯定会立大功”

1991年10月26日,杭州警方在苏州火车站例行巡查时,注意到了三名行为异常的旅客。

这三人神色紧张,频繁交头接耳,且行李中还散发出一股异常的气味。

警察上前盘问时,三人言辞闪烁,根本无法对自己的行程给出合理解释。

出于职业敏感,警方决定将他们带回警局进一步调查。

负责审讯的警官黄国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起初,三人态度强硬,拒不配合。

然而,在审讯过程中,其中一位女性徐骊突然提出需要使用卫生用品,黄国华立即安排人员购买。

也许是感受到了警察的人性化对待,徐骊的态度开始软化。

而黄国华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地对徐骊进行关心,这进一步打动了徐骊。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后,徐骊突然崩溃的对黄警官说:我还有一个比这个案子大的多的案子,如果说了一定会死,但是警官一定会立功!

随后她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她与另外两人贾汶戈、李川等人还在黑龙江省讷河市,杀害过40多人。

这个突如其来的供述,瞬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警察。

黄国华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知道自己可能正面对着一桩惊天大案。他迅速调整心态,开始仔细询问案件的细节。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犯罪网络逐渐浮出了水面。

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贾汶戈,这个案件的主要嫌疑人,是一名中俄混血儿。他曾在国营机械厂和屠宰场工作,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犯罪行为埋下了伏笔。

贾汶戈以"汶戈糖果厂"为幌子,在火车站诱骗受害者。他利用人们对工作机会的渴望,设下了一个个致命的陷阱。

而徐骊正是被他诱骗的其中一人。

徐骊原本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那天因为跟丈夫发生了一些矛盾,意外被贾汶戈骗至讷河。

更为残酷的是,贾汶戈还用她儿子的安全来威胁她,迫使她不得不参与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

随着调查的推进,警方逐渐揭开了这个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法。他们通常以招工、做生意等名义诱骗受害者。

一旦受害者落入他们的圈套,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法想象的恐怖命运。男性受害者通常被勒死,而女性则先遭受强奸后再被杀害。

更令人发指的是,贾汶戈甚至将部分受害者的器官烹煮食用,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类的认知范围。

手段骇人

根据徐骊的供述,警方迅速在讷河展开调查。

在一个普通农户的地窖中,他们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41具尸体被随意堆放其中。

除此之外,贾汶戈还在旁边挖了一个6米深的小坑,专门用来藏匿新的受害者。

让人心痛的是,在这些死者中有一对父子的遭遇实在太惨,原本儿子是可以逃脱的,但丧心病狂的贾某竟然残忍的将其肢解杀害。

这种精心设计的犯罪手法,显示出贾汶戈的犯罪行为是经过周密计划的。加上自杀身亡的贾汶戈妻子李小芳,这起案件的受害者总计达到了42人。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杀人案,警方迅速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和取证。

其中,十名法医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连续工作了20多天,进行尸体辨认的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医高馨玉作为唯一的女法医,参与了全部42具尸体的解剖检验工作。

她的专业精神和坚强意志,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的法医证据支持。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贾汶戈等人的犯罪行为并非局限于讷河一地。

1991年7月,由于讷河当地的商人减少,贾汶戈等人决定南下杭州继续作案。

也正是这次南下行动,最终导致他们落入法网。

11月,在案情基本明朗后,三名重刑犯在严密押送下从杭州押解回讷河受审。

这段长达2600多公里的押送路途,成为了这起特大案件侦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路上,押送人员如履薄冰,生怕出现任何闪失。

最终,在1992年1月,一个令人震惊的判决结果终于公布:贾汶戈、徐骊等四人被判处死刑,并很快执行了枪决。

警察因愧疚为死刑犯剃光头

而负责审讯的警官黄国华,也因破获此案获得了个人一等功,这无疑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

然而,案件的侦破并没有给黄国华带来纯粹的喜悦。相反,它成为了他心中难以抹去的结。

尤其是对徐骊的处置,让他始终感到愧疚。

在他看来,徐骊虽然参与了犯罪,但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她是被贾汶戈用儿子的安全来威胁,被迫加入犯罪团伙的。

这种复杂的心情,促使黄国华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从此以后,他每周五都会剃光头。

这个看似奇怪的行为,实际上是他表达对徐骊之死的愧疚的方式。

通过这种自我惩罚的方式,他试图缓解内心的不安和愧疚。

28年过去了,这个案件依然在黄国华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解开心中的结,他决定前往齐齐哈尔,试图了解更多关于案件的细节。

在齐齐哈尔,黄国华见到了徐骊的姐姐。

他了解到,徐骊在临刑前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并留下了一封长达12页的遗书。

这封遗书详细描述了她被胁迫加入犯罪团伙的过程,以及她内心的痛苦和忏悔。

这些信息让黄国华更加确信,徐骊确实是这个犯罪团伙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徐骊的姐姐劝慰他放下心结,不要再剃光头了。这番话语虽然简单,却给了黄国华莫大的安慰。

他意识到,也许是时候放下这个长达28年的自我惩罚了。

这起案件不仅对直接参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整个社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

案发后,讷河当地甚至流传"不想活,到讷河"的说法。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了这个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

结语:

我们要反思如何更好地预防犯罪,如何在保护公民自由的同时确保社会安全。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同情和理解,即使是在最黑暗的角落,也可能存在值得同情的人性光芒。

让我们铭记这个案件,不仅是为了缅怀逝者,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安全的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这个悲剧中汲取教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 阅读:2

墨忆史谈

简介:谢谢您的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