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成员国对欧盟委员会关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提议进行了表决投票。此次投票中,共有10个欧盟成员国投了赞成票,12个国家选择了弃权,而德国、匈牙利、马耳他、斯洛伐克以及斯洛文尼亚则投了反对票。
在投票之前,路透社曾报道称,法国、意大利、波兰和希腊等国很可能会支持该提议。而根据欧盟的相关规定,要想搁置这一提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15个成员国投票反对,二是这些反对国家的人口总和需占欧盟总人口的65%以上。即便法国、意大利、波兰和希腊的总人口已经达到39%,但即使其他国家都投反对票,反对票所代表的总人口占比也只能达到61%,仍不足以达到65%的标准,因此,提议仍然通过。
对于这一结果,一些知情人士表示,尽管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最近访问欧洲时,欧方曾表示愿意继续与中方进行磋商,但这番政治意愿似乎更多停留在表面。欧方尽管声称即便最终判决做出,也不妨碍双方继续磋商,但如果这种意愿未能在行动上得到体现,中欧之间的谈判前景也会变得相当艰难。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一直在积极参与此次反补贴调查的抗辩工作,该协会的负责人多次前往欧洲参加相关的听证会,与欧盟成员国政府及行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该负责人透露,一些欧盟成员国之所以投票赞成加征关税,背后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这种压力,迫使中国企业赴欧投资。
从欧方发出的“即使终裁不利于中方也不会影响磋商”的言论来看,不难看出他们的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保留对中国企业发起不合理调查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因此失去引入中国资金与技术的机会。然而,对于这种态度,中方的立场也非常明确:支持征收关税的行为将会导致中国企业减少甚至停止对欧洲的投资。
业内专家也指出,加征关税与吸引投资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个开放、平等的市场环境才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最关键因素。欧盟不能一边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加征不合理的关税,另一方面又指望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帮助其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转型。
事实上,欧方以所谓的“不正当补贴”为由提出加征关税的要求,反映出其在国际贸易中试图通过关税和补贴问题对中国企业施加压力。然而,关税税率本身并不是关键问题,问题在于这种加征关税的行为背后代表的认定,一旦欧盟将中国企业视为受不正当补贴的对象,它们可能会通过《外国补贴条例》等法律手段,甚至设计更多新的规则来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
在此次投票结果公布后,中方的立场也显得格外清晰:支持加征关税,就会失去中国的投资机会。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欧洲的汽车产业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重重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显著放缓。很多欧洲消费者对本土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较低,部分原因在于欧洲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型竞争力不强。
欧盟设定了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目标,电动化转型已成为欧洲汽车行业不得不走的道路。然而,欧洲车企在推进电动化时面临两个主要问题:首先,电动汽车制造所需的劳动力仅为传统燃油车的一半,这意味着电动化转型可能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其次,尽管电动化是必然趋势,但欧洲车企目前仍在燃油车领域具备显著优势,这使得它们在电动与燃油技术之间摇摆不定,难以下决心进行全力投入。
结果便是,许多欧洲车企不得不在燃油车和电动汽车领域双线作战,既要维持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又要投入巨资研发电动汽车。而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成本高昂,车企需要削减成本或快速扩大市场规模才能在电动化竞赛中站稳脚跟。
要实现这一目标,欧洲车企无疑需要中国的帮助。无论是在降低成本,还是在开拓电动汽车市场方面,中国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欧洲车企对此认识得比政客要清楚得多。
早在此次投票之前,宝马集团董事长就曾公开警告,加征关税不仅会对德国的汽车制造商造成打击,还可能激化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一场“无人得益”的贸易争端。奔驰的高管也多次表达了对加征关税的反对意见。
不仅如此,就在欧盟投票的前一天,宝马又做出了重要决策:有消息称,宝马已决定不参与瑞典电池制造商北伏公司下一轮融资。北伏公司曾被誉为“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希望”,宝马早在2020年便与其签订了一份价值20亿欧元的长期供应合同,并投资参与了该公司的发展。然而,北伏公司一直未能如期交付合格的产品,导致宝马决定停止投资。
从这些情况来看,欧洲在电动化转型中更需要中国的支持。如果欧盟继续推进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那么它不仅将失去中国的投资,还可能错失在全球电动化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的机会。
在欧盟内部,德国始终是反对加征关税的主要声音。德国总理在投票前几天一直与欧洲其他领导人沟通,反复强调加征关税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德国的产业界也积极发声。10月3日,德国工会与行业代表联合发表声明,明确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称这是“错误的道路”,无法解决欧盟面临的问题。
此次投票结果公布后,距离欧盟最终裁决仍有一段时间,这意味着中欧之间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德国等反对加征关税的国家还将继续与欧盟其他成员国进行沟通,而那些投赞成票的国家能否抓住新能源转型的机遇,最终还要看他们如何平衡政治利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