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向东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迅速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随后,俄罗斯紧接着召开了关于“核遏制国家政策基础更新”的会议。中俄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核威慑”行动,这一巧合显得颇为意味深长,恐怕难以用偶然来解释,反倒更像是一次心有灵犀的战略协调。
此次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试射,不仅是44年来首次对东太平洋区域进行试射,也是迄今为止射程最远的一次,达到12000公里。导弹精准落入目标区,这一结果足以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撼和警惕。虽然此次试射只是中国一次正常的军事训练,但其释放的威慑信号显而易见。针对特定国家的“警示”效果无疑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中国一向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动用核武”的原则,但在当前国际局势下,适当展示中国核打击能力的威慑力仍然是必要的。尽管此次导弹试射只是例行训练,时机却显得尤为敏感。美国尽管没有直接受到此次核威慑的针对,但必定会认真评估中国的这一举动。更何况,部分国家也开始怀疑美国在面对全球紧张局势时能否给予他们充分的保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试射洲际导弹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召开了关于“核遏制国家政策基础更新”的会议,并且大幅度降低了俄罗斯对核打击的“门槛”。俄罗斯这一举动不仅扩大了其核威慑的范围,也使其对外的核打击威胁更加现实和具体。相较而言,俄罗斯此次调整核政策的威慑力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发射导弹所带来的冲击。
中俄同时展示“核威慑”,背后恐怕并非偶然。俄罗斯此时调整核政策,显然有着双重目的。首先,是警告乌克兰不要对俄罗斯本土重要目标进行攻击,否则俄罗斯将采取核报复。其次,是警告美国及其北约盟友,若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超出一定范围,尤其是提供更具攻击力的武器,俄罗斯将不排除先发制人采取核打击的可能性。俄罗斯的这一调整,更多是为了表达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坚决态度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俄乌战争的长期化已经对俄罗斯经济和国内政治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俄罗斯此举意在展示其绝不会在这场战争中妥协的意志。
而对于中国来说,此次洲际导弹的发射虽然是“例行公事”,但其选择的时机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近年来,美国政府一边在国际场合表现出“求稳”的态度,另一边却不断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围堵。从对台军援、加征关税,到围绕中国进行的各种“小圈子”联盟,无不在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更为关键的是,一些美国的盟友在其威逼利诱下,开始跃跃欲试。美日澳印四方会谈公开宣称要干涉南海和台海事务,日澳新西兰军舰相继穿越台湾海峡,菲律宾也高调宣称将在南海“无处不在”,再加上此前德国、意大利等国军舰的来访,都表明美国正在试图进一步推动南海和台海问题的国际化。中国对此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正是中国对这一系列挑衅的回应。虽然此次试射并非直接针对美国,但美国和其亚太盟友显然已经感受到来自中国的震慑。
美国对此次试射表现得相对低调,官方的回应也显得谨慎。“我们确实收到了关于洲际导弹测试的提前通知,我们认为这是好事,能防止误判。”这一表态表面上看似赞同,但细品之下,似乎掩盖不住一丝不安。相比美国的冷静回应,其亚太盟友日韩澳新等国则显得更加焦虑。特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太平洋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密切,但同时又不得不在军事上追随美国,心中的矛盾恐怕难以言喻。
事实上,中国此次导弹试射与日澳新三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的时间几乎重叠,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巧合。这些国家不得不“对号入座”,考虑中国此次军事行动的针对性。就如当年蒋介石所言:“攘外必先安内。”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而这次导弹试射传递的信号是明确的:中国不会容忍亚太地区的动荡,也不会允许外部势力在其家门口制造麻烦。
中国曾提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过去这一战略的覆盖范围仅限于几千公里,而这次洲际导弹的试射,射程已达到12000公里,似乎是在划定一个更大的“亚太安全圈”。在这个圈子里,任何国家若想挑起事端,必须首先考虑是否具备与中国抗衡的能力。
欧洲国家若想在亚太地区“蹚浑水”,也应三思而后行。中国的洲际导弹已经表明态度:不希望看到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战争的爆发,这是美国必须要读懂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国发射导弹之后,俄罗斯紧接着调整其核打击政策。俄罗斯近期频频提及核武器,而美国则在欧洲加紧部署战术核弹。两个核大国的“互掐”随时可能引发重大危机。中国此次洲际导弹发射,不仅是在展示核威慑能力,更是在表明不希望看到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态度。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前正在美国游说,试图解除对乌克兰打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这无疑为欧洲大战乃至核战争埋下了隐患。中国不会直接干预俄乌冲突,但此次“东风快递”显然是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希望相关各方能够读懂这一信息,避免走向不可逆的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