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半句丢失千年,80年代被发现,原来这么美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8-13 21:44:5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3年春,桂林的山风带着古老的秘密低语。在独秀峰的阴影下,两位石刻艺术的传人杨寅生与胡湘武在进行例行的拓印工作中,意外触及了历史的尘埃。随着一块表面因岁月侵蚀而裂开的石刻逐渐显露,一段被遗忘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重见天日。这行字,曾由南宋诗人王正功一笔一划刻下,却因其背后的政治风波而被有意掩藏,随之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一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桂林山水:古人笔下的风华

桂林的景色,每一处都似乎精心布局过,自然之手精雕细琢。韩愈的诗句,将漓江比作青色的罗带,它从山间蜿蜒而过,如同一条轻柔的带子,缓缓流淌在青翠的山脉之间。山峰则被比喻为碧玉簪,顶天立地,点缀在这片绿色的画卷上,像是为大地佩戴的珍珠,增添了几分娇艳。

李商隐观桂林山水,又有不同的感悟。他站在城墙之上,望向四周,看到的是山峦如同巨大的屏障,将城市紧紧环绕,仿佛随时可能压过城墙,但城内的生活却依然平静,和谐。漓江在城下宽广地流淌,好似给这座城市留出了一条庞大的生命线。这水,不仅养育了城市,更让整个地形看起来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孤岛。

漫步在桂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城的砖石路面,沿着江边曲折延伸,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从地面传来的沧桑感。沿江的柳树随风摇曳,伴随着水波的荡漾,显得格外柔美,这些景象恰如李商隐笔下的描述,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舒畅。

而当地的居民,似乎也与这山水融为一体。他们在江边洗衣,渔民在江中划船捕鱼,小贩沿着江岸叫卖,每个人的生活都与这条江密不可分。偶尔,一群孩子在江边嬉戏,他们的笑声与江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活画面。这里的生活节奏似乎比城市中心慢了许多,人们更加享受当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每到傍晚,当夕阳洒在漓江上,整个江面被染成金黄色,山影与水波相互映衬,更显得分外壮丽。这时候,不少画家和摄影爱好者会聚集在江边,他们试图捕捉这一刻的美景,将桂林的山水定格在画布或相机里。这样的场景,无疑是李商隐诗中“江宽地共浮”的现实写照,山水间的和谐美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山水间的诗意赞叹

刘克庄的诗句“千峰环野,一水抱城流”,将桂林的自然景观描述得淋漓尽致。山峰如同一位位静默的守护者,围绕在城市周围,将桂林抱在中间。漓江像是一条柔软的带子,缓缓地环绕着城市流淌,与千山万壑交相辉映。

随着季节的更迭,桂林的山水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春天,山花烂漫,漓江两岸的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山色被染上了淡淡的粉红色。夏天,山间的翠竹摇曳生姿,江水清凉透明,引来众多划船者和游泳者在此消暑。秋天,满山的枫叶如火如荼,整个山林似被点燃,而冬天,虽然寒冷,但山水间依然有着不凡的静谧美,尤其是当雪花飘落时,更添了几分素雅。

节日时,桂林的江面上会有独特的庆典。例如端午节时,漓江上会举行龙舟赛,色彩斑斓的龙舟在水面上破浪前行,岸上观众的欢呼声与鼓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而在中秋,人们则会选择在江边赏月,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天上的明月相互辉映,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景。

在这样一个被山环水绕的城市里,每一处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这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漓江的水悠悠地流淌,千峰在四季更迭中展现各自的风采,桂林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幅画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正是刘克庄诗中所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

王正功石刻的惊世发现

尽管“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评价声名远扬,却一直未有确切出处,让这句话仿佛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直到1983年,这层面纱才被意外揭开。在此之前,各种关于这句话的来源的争论在学术界和文化圈内不断上演。诗人、学者们纷纷展开深入探讨,试图解开这一历史谜团,但多年来无人能够给出满意的答案。

此情此景,桂林的山水美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83年的那个春天,杨寅生和胡湘武如常在桂林市的独秀峰进行石刻拓印工作。这项任务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那天的工作却意外地改写了桂林山水的文化历史。

当天,他们正沿着独秀峰的岩壁进行例行的检查和拓印,希望能找到一些未被记录过的石刻。在仔细检查岩壁的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一块表面因长时间被水流侵蚀而显得异常光滑的石区。这片区域上有一道不寻常的裂缝,显得与周围岩石的质感和颜色都略有不同。起初,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自然磨损,但随着他们进一步清理这个区域,却逐渐揭露出隐藏在下面的文字。

使用小刷子和软布轻轻地清除表面的泥土和石钟乳层后,一段清晰的文字开始显露出来。文字刻得非常深且精细,每一笔都透露出当年工匠的匠心独运。随着进一步的清理,那句震撼文坛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逐字呈现在他们面前。

杨寅生和胡湘武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们继续对石刻进行了详细的拓印,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准确记录下来。后续的研究揭示了这首诗出自南宋时期的诗人王正功之手。

王正功,一个以正直和清廉闻名的官员,他的仕途充斥着坎坷与挑战。从二十余岁开始他就步入了复杂的官场,虽然在职业生涯中展示了非凡的政绩,但因其坚持原则,不惧得罪权贵,他的官途并未如其他同僚那般一帆风顺。

在他六十多岁时,王正功担任潮州通判。那期间,他注意到韩江过往的民众往来困难,便下令修建湘子桥。这座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日常交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正功因此在当地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视为民心所向的贤官。

然而,尽管地方上的业绩显著,王正功的职位仍旧不见显著晋升,多次调任仅是平调或微升,始终未能实现突破。直到庆元六年(1200年),已年近古稀的他,被任命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并赴桂林就职。

历史的尘埃与重见天日

在王正功创作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辉煌诗篇后不久,兴安县发生了一起震动人心的事件。当地的县令之子放纵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一名无辜的县衙小吏惨遭毒手,身亡。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震撼,民众的怨声载道。

身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的王正功,面对这样的案件,没有选择沉默或袒护。他坚守法律的尊严和正义的原则,决定将涉案的县令之子送往邻路交押,以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口供的真实性。这一决定,虽符合法理,却触犯了官场中的潜规则,得罪了那位有权有势的兴安县令。

不久,王正功便遭到了反击。兴安县令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编造了一系列诬告,使得王正功被朝廷错误地认为滥用职权,最终导致他被罢官。

尽管后来随着案情的进一步调查,王正功的清白得到了证实,他的名誉也得到了恢复,但他已经失去了重返官场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结局,王正功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年事已高的他被朝廷派往福建的武夷山,担任了冲佑观的庙祝。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王正功所作的石刻《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为了一个敏感的存在。这块石刻原本是为了纪念和赞美桂林的山水美景而创作,但在政治风波中,它的存在可能会引来更多的麻烦和争议。出于对这种可能后果的恐惧,当时负责石刻管理的人决定将这块石刻隐藏起来,以避免进一步的政治牵连。

因此,这块记录着王正功对桂林山水赞美的石刻被刻意掩盖,覆盖以厚厚的石钟乳。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鲜明的文字逐渐被自然侵蚀,更多的泥土和沉积物覆盖了这块石刻,使得它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直到1983年,这块石刻才被杨寅生和胡湘武在独秀峰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意外发现。他们的发现让王正功的才华以及他对桂林山水的深情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颂扬。

这块石刻的重新发现,迅速在学术界和文化旅游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历史学者和文化研究者开始对这块石刻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更全面地解读王正功的诗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此外,这次发现也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访桂林,欣赏这里的自然景观,并深入理解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桂林市政府随后决定将这块石刻进行专门的保护和展示,使之成为展示桂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桂林的多个文化活动和旅游宣传中,这块石刻和王正功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被广泛使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和拍照,成为了桂林的一个文化标志。

参考资料:[1]廖国一,陆军.独秀峰南宋“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的发现及其旅游价值[J].广西地方志,2002(5):58-62

0 阅读:61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