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康熙面试周培公,康熙问周培公,康熙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信价抵千金,可谓是高官厚禄的敲门砖,为何他却放着不用?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考验周沛公的人品,看他是不是踏实上进之人。周培公的回答是:大丈夫博取功名,应当光明磊落,这个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啊,我周培公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也不愿意向权贵折腰。话音刚落,周培公感觉到了气氛有些不对,他隐隐感受到眼前之人与伍次友的关系非同寻常,而世间能有此经历者,也就只有当朝的康熙皇帝了。于是,周培公立马收回了刚才的半句话:但是今天不折腰不成了,天子在上,如日当头,落榜生周培公叩见皇上。
康熙问了周培公第二个问题:我那老师伍次友现在在何处,过得怎么样?周培公:伍先生也时常惦念皇上,他现在正在南方云游讲学,悠哉悠哉啊!康熙表面上是关心伍次友,实际上还是对伍次友不太放心,毕竟伍次友太有才了,如果在自己的身边,不仅能帮助自己,还能将其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如果他一旦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听到周培公的回答,再看到其为自己培养出来了一位好学生,康熙也算是把心放在了肚子里。而就在这时,跟随康熙微服出行的大将军图海来报:顺天府衙门竟然派人砸了锁儿的摊子,还把锁儿缉拿了。听到这里,康熙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将锁儿和顺天府知府喊到身前,当众给出了判决,也给了锁儿一个交代。其实康熙这么做,既是要为民伸冤,同时也是做给周培公看的。面试历来都是一个双选的过程,他既要看到周培公的人品和能力,以后好委以重任,同时也要让周培公看到自己仁君的一面,从而使其在日后死心塌地效忠于自己。就这样,周培公被康熙招入了麾下,并且当晚就迎来了第一次表现的机会。此时,朱国治的奏折已经达到,里面写明了吴三桂所需要的撤藩银两,而这个数字直接下了康熙一跳:一万万两。索额图、明珠和陈廷敬各抒己见,唯独刚刚入朝的周培公一言不发。康熙还以为周培公是故作清高,不免有些愤怒,而周培公对此早已是胸有成竹,一张口便是语出惊人:皇上,朝廷可以将撤藩的全过程分为三级进行,首期是让吴三桂下山,二期是千里北迁,三期就是关外安置,首期最重要花钱也最少,朝廷只需准备好首期的银子就够了,因为只要吴三桂拔寨而起,就证明他有撤藩的诚意。他兵马士卒一旦离开云南,踏入内地,就是虎落平阳。那个时候他非但不能威胁朝廷,反而要顺从各地督抚官军的安排。总之,吴三桂不下山,朝廷求着他,吴三桂一下山,他就得求着朝廷。周培公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让包括康熙在内的所有人是心服口服。而康熙也就此下旨按照周培公的意见,连夜准备奏折,让吴三桂于次年春天就拔寨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