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亡100多年,为什么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在给他们发工资?

楚风文史 2024-09-25 05:29:5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清朝灭亡已有百余年,昔日的帝王荣耀早已随风而逝,但令人费解的是,至今仍有人坚守在那些早已荒废的皇陵前。

他们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守护的是逝去的辉煌,还是未解的秘密?更奇怪的是,这些守陵人的薪水来自何处?

一个朝代的终结似乎没有切断所有的联系,在背后究竟是政府的默许,还是某种更隐秘的安排?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持续驻守在这些陵墓中?

皇家陵寝:清东陵的辉煌与沧桑

清东陵,这座横跨两个多世纪的皇家陵园,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它始建于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后,为安葬这位开国之君,朝廷选择了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南麓作为陵园所在地。

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开阔,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符合中国传统的陵寝选址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东陵逐渐扩建,最终在1908年光绪年间完工。

这座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的庞大陵园,埋葬了从顺治到同治的五位清朝皇帝,以及十五位皇后和众多皇室成员。

陵园内宏伟的建筑群和珍贵的文物,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清东陵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每一代皇帝都为这座陵园增添新的元素,使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含祭祀、祭坛、陵墓等多种建筑的复杂体系。

守陵人:清朝的特殊群体

在清东陵的历史长河中,守陵人是一群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顺治皇帝去世后。

为了防止盗墓和破坏行为,清廷从满洲八旗中挑选忠诚可靠的旗人担任守陵人员。这些人不仅要保护陵墓的安全,还要负责日常的祭祀和维护工作。

内务府指派的守陵人、八旗子弟中的守陵卫士,以及朝廷正式任命的守陵大臣官员。这些守陵人大多来自"上三旗"的中下层子弟,与皇室有着血缘关系,被认为更值得信任。

守陵人的待遇相当优厚。根据史料记载,守陵大臣的年俸可达1300两白银,数百担大米。就连职位最低的守陵卫士,一年也有百余两白银的俸禄。

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远超普通百姓的年收入。除了高额俸禄,朝廷还会为守陵人修建住宅,可以说是当时的"公务员"中的佼佼者。

随着时间推移,守陵人的群体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村落和氏族。这种世袭制度确保了守陵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守陵人的艰难岁月

清朝末年,国力衰退,守陵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慈禧太后的奢靡统治使国库空虚,连带着守陵人的俸禄也大幅减少。

原本优渥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不少守陵人不得不去打零工维持生计。这个时期,守陵人虽然还在坚守岗位,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1912年,清朝彻底灭亡,守陵人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折。在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谈判中,基于传统思想,特别强调了守陵人的存在,要求民国政府继续为守陵人支付工资。这个条件被写入了《清室优待条件》,理论上保障了守陵人的基本生活。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承诺的资金往往难以到位。守陵人维持着祖上传下的职责,却无法获得定期的俸禄和粮米。

为了生存,一些守陵人被迫离开陵园另谋生路,而坚守的人则靠着开垦周围的土地耕种、变卖家产,甚至出售陵寝中珍贵的祭祀用品来换取日常所需。

这段时期,清东陵多次遭遇盗墓和破坏行为。最著名的莫过于军阀孙殿英的盗墓事件,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文物损失,也给守陵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

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守陵人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保护着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守陵人的新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清东陵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国家开始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952年,清东陵被正式接管,成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这标志着守陵人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封建社会的遗留者,而是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文物保护者。

国家每年拨款用于支付守陵人的薪水,同时也用于修复和维护陵寝建筑。大量文物专家和工匠被派往清东陵,进行科学修缮工作。

守陵人不仅负责陵寝的日常看护,还参与其中,逐渐掌握了文物保护技能,慢慢成长为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

这一时期,清东陵的重要建筑和珍贵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守陵人的工作内容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生活条件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不再需要为生计发愁,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世界遗产:守陵人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清东陵的地位再次提升。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它还发展成为一个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保护这座世界级文化遗产,国家不断加大对清东陵的资金投入与管理力度。东陵文物保护所升级为清东陵博物院,守陵人的职责也随之扩展。

他们不仅肩负文物保护的重任,同时还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像李志军这样的守陵人,是裕陵第十三代守陵人。他的家族世代生活在清东陵旁,守护着乾隆皇帝的陵寝。如今,李志军专注于清东陵建筑的油漆彩绘修复工作,用现代修缮技术传承古老的工艺。

还有像谢静这样的守陵人后代,她不仅保留了"守陵人"的身份,还成为了清东陵景区的导游。她向游客讲述清东陵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河北的马兰峪小镇,居民们是顺治皇帝守陵人的后代,如今已繁衍至上万人。这个守陵村落不仅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还借助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结语·】——》

清东陵的守陵人,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跌宕起伏。

从清朝的显赫地位,到民国时期的艰难求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新定位,守陵人的角色和使命不断发展。

今天的守陵人,不再仅仅是皇陵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清皇陵为什么还有守墓人,他们是谁,有工资吗?》河北文旅

《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刻在骨子里的守候》-中新网

0 阅读:0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