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出伏是“凶日”,提醒老年人注意:1不做、2不放、3不吃

大麦看文化 2024-08-24 03:20:39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随着季节的轮转,岁月的车轮又驶向了一个节点。

“暑去秋来,伏天将尽”,这句古人的描述,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这个季节交替的画卷。

“出伏”是中国民间的一个说法,与传统的三伏天有关。三伏天是指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按照农历来计算,初伏、中伏和末伏(也称三伏)加起来大约持续30到40天的时间。

初伏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开始,中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每伏大约10天。当这三个阶段都过去之后,就叫做“出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结束,天气开始逐渐转凉。

这里的“庚日”是中国传统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概念,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组合而成。庚日每隔十天出现一次。

简而言之,“出伏”就是指三伏天的最后一天过后,代表着酷暑已过,气温开始下降。

时光匆匆,转眼已是8月24日,长达数十天的三伏天即将落下帷幕,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然而,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民间对于节气的敬畏与尊重仍然不减当年。

古籍中常有记载,出伏之日是个非同小可的时节。

在这个时间点,自然界的阳气渐退,阴气滋生,人体也随之需要调整与适应。老

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更应当在这个特殊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就像古诗词中所说,“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现代人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出伏之际,正是这样一个提醒我们回归自然、顺应时令的契机。

一不做:不可过度劳累

出伏之际,金秋送爽,暑气虽已渐退,然而白日里,骄阳似火,气温依旧居高不下。

人体在这般炙热之下,不免频频出汗,致使体内之气大量外泄,精力亦随之流逝。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老年人尤需倍加小心,万不可因一时兴起,而沉迷于过度的体力劳动或激烈运动。

古人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乃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

在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体亦应遵循此道,以养肺气,避免秋燥之伤害。

《黄帝内经》又教导我们:“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乃古人养生之道,意在告诫世人,应早睡早起,以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避免过度劳累,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昔日诸葛亮六出祁山,虽壮志凌云,却终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这岂不是前车之鉴?

故而,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更应珍惜身体,不可使自己陷入过度的劳累之中。

正如俗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重身体,才能享受更多美好的时光。

二不放:不放纵情绪,不放任身体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出伏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秋日的干燥。

这种气候,好似一位调皮的魔法师,悄悄挑动着人们的情绪弦。

你知道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部古籍里,早就有了关于情绪与五脏关系的深刻阐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不仅仅是一句古老的箴言,更是一种对身心健康的警示。

想当年,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其智谋与耐心为后世传颂。

而如今,在情绪管理方面,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七擒七放”——不是对敌人,而是对自己的情绪。老年人更应该学会像诸葛亮一样调控情绪,不能让它们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保持心情愉悦,就如同诸葛亮在乱世中保持一份淡定与从容。

说到“情绪中暑”,这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流行语,更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日,人们容易因为高温而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波动。老年人要避免这种“情绪中暑”,就得学会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不让大喜大悲冲击自己的心灵。

再来说说“不放任身体”,我们不能因为天气稍微转凉,就对自己的身体放任自流。

秋意渐浓时,仍需注意适当保暖,别让自己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受寒感冒。毕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三不吃:不吃冷饮、不吃油腻食物、不吃过饱

古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序。”此乃养生之要诀。

而今虽已出伏,天气渐凉,但人体之胃肠功能犹自薄弱,未能全然恢复至盛夏前之状态。故老年人当慎之又慎,对冷饮务必退避三舍,以免寒凉之物刺激胃肠道,招致腹泻之困扰。

俗语有云:“冷饮伤胃,热饮暖心。”此言非虚,实乃古人经验之谈,亦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再言油腻食物,此类食品往往令人垂涎欲滴,然而却难以消化。

油腻过重,不仅增加胃肠之负担,长此以往,更有损健康。古语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指饮食过度,必将伤及肠胃。

而油腻食物尤甚,因其质地厚重,消化不易,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更应注意避免。

至于饮食之量,亦需节制。古人讲究“饭吃七分饱”,即是告诫我们饮食不可过量。现代研究亦表明,过量进食不仅使胃肠超负荷工作,更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俗语云:“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此言不虚,老年人饮食更应以此为准则,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有助于身体健康。

“不吃冷饮、不吃油腻食物、不吃过饱”这“三不吃”原则,实为老年人养生之良方。遵循此道,可保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除了上述“三不吃”原则外,老年人在出伏时节还应注重饮食的均衡与营养。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在这个时期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以养肺润燥、健脾益胃。

在这里,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些古籍中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遵循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不过度劳累。

0 阅读:0

大麦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