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炮轰老君台,13枚炮弹全部哑火?多年后炮手揭露真相

辛毗爱历史 2024-05-29 07:36:0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8年的一个晨曦,随着日出的第一缕光芒,老君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古老的神坛,位于鹿邑县的中心,自古以来一直是当地人心灵的寄托。

然而,这一天,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侵华日军的铁蹄逐渐深入内地,一名名为梅川太郎的日本炮手接到了命令,将重炮对准了这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君台。

梅川的炮队在藤田指挥官的带领下,放声炮火,硝烟四起。不断的轰鸣声中,一发接一发的炮弹精确地击中了老君台,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13枚炮弹竟然全都哑火了,没有任何一枚引爆。

现场只有尘土飞扬,而老君台依旧屹立不倒。多年后,当梅川太郎老矣,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带来了一段尘封的往事。究竟是什么保护了老君台,使其在炮火中幸存?

鹿邑老君台的历史背景

1938年6月,梅川太郎与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一同踏入了河南省的鹿邑县。他们驻扎的地方距离县城不远,从那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中心那座名叫老君台的古建筑。这座老君台立于城市之巅,周围由厚重的砖墙围绕,自下而上共有33级台阶,颇为壮观。

天气晴朗,阳光照耀下的老君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日军的到来并没有在当地引起太大的骚动,因为此时的鹿邑只是一个看似平静的小城。

城市的街道两旁,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土墙房屋,偶尔能看到几户人家在门前忙碌。尽管如此,梅川太郎和他的同伴们仍旧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戒心。

日军的误判与初次炮击

在梅川太郎和他的骑兵旅团到达鹿邑县的时候,藤田指挥官立即组织了一次对该地区的详尽战略评估。

通过望远镜和地图,他们开始评估城市中可能的军事设施和防御工事。在观察过程中,老君台因其结构的坚固和位置的战略意义,被他们误认为是中国军队的一个重要防御点。

在做出这一决定后,藤田指挥官命令梅川太郎进行炮击演练,以验证他们的炮兵部队的准确性和战斗效果。

梅川首先选择的目标是位于城市东南方向的魁星楼,这是一座相对较小的建筑,但其位置使其成为测试炮击的理想目标。

准备阶段中,梅川和他的炮兵团队忙碌地调整炮台,确认炮弹的类型和射程。炮弹装填后,梅川仔细地调整炮管角度,确保射击的精确性。随后,他下达了射击命令,一发大口径炮弹呼啸着划过天空,精确地击中了魁星楼的顶部。

炮弹命中后,魁星楼的屋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随即整个顶部结构开始坍塌,砖石和灰尘四处飞溅。

这一壮观的景象在日军中引起了一片欢呼,梅川和他的同伴们目睹了他们炮火的威力,对接下来的行动充满了信心。

这次成功的试射不仅证明了他们的炮兵设备和操作的有效性,还增强了整个部队对即将进行的更大规模攻击的信心。

在经历了这次炮击后,梅川和其他炮兵开始重新装填炮弹,准备对老君台进行更为集中的炮击。他们调整了炮位,重新计算了射击参数,以确保能够对老君台进行有效的打击。

对老君台的连续炮击

击毁了魁星楼之后,梅川太郎迅速将炮口转向了更为重要的目标——老君台。在这次炮击中,梅川和他的团队决心测试老君台的坚固程度,毕竟它们在战略评估中被认为是敌方的潜在堡垒。随着炮口对准高耸的老君台,炮弹一发接一发地射出。

整个炮击过程中,梅川太郎精心计算了炮弹的轨迹和落点,确保每一发都能精确击中目标。随着第一发炮弹的发射,重磅的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明显的轨迹,直击老君台的中心。然而,当炮弹落地的一瞬间,出人意料的是,没有预期的爆炸声响起,只有一阵尘土飞扬。

接下来的炮弹陆续发射,每一发都准确无误地命中了老君台,但结果却出奇地一致——每发炮弹似乎都在接触到台基的瞬间失去了威力,没有产生任何爆炸。

围观的日军士兵们逐渐由最初的兴奋转为沉默,接着是困惑,他们不断检查炮弹和发射机制,确认一切设备均正常工作。

随着炮击的继续,老君台四周的环境仍旧宁静如初,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和微风吹拂的声音,这种静谧与激烈的炮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川太郎指挥炮兵连续不断地调整射击角度和炮弹种类,试图找到能够破坏老君台的方法。然而,即使是最后几发,当炮弹击中老君台的砖石结构时,依旧只是引起了轻微的震动和尘土飞扬,没有任何一发炮弹爆炸。

经过13发炮弹的连续轰击,老君台依旧巍然不动,未表现出任何结构性损伤。这种情况在战场上极为罕见,通常炮弹的爆炸威力足以摧毁任何建筑。

这一系列炮击的异常结果,使得原本以为会轻易摧毁敌方防御工事的日军,开始感到一种难以解释的忧虑。

日军的撤退

在连续的炮击未能摧毁老君台后,日军的疑虑与困惑加剧。指挥官藤田最终决定派出一个小分队,前往老君台进行实地侦查。这个小分队由几名日军士兵组成,他们携带了轻武器,小心翼翼地向老君台靠近。

当他们到达老君台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台阶的壮观景象。33级石阶在阳光下显得历史悠久,步步显露着岁月的痕迹。士兵们沿着台阶缓缓上升,一路上小心翼翼地观察周围可能存在的陷阱或伏兵。

到达顶部后,士兵们发现老君台的内部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军事堡垒。里面并没有武器弹药或者军事设施,而是供奉着一尊巨大的老君神像,周围还摆放着香炉和一些宗教用品。这座建筑明显是一处宗教圣地,而非任何形式的军事设施。

这一发现让随行的日军士兵们大为震惊。他们此前一直以为老君台是敌军的一个重要防御点,但现在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对一处宗教圣地进行炮击。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他们感到困惑与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几名士兵甚至不自觉地在老君神像前停下脚步,低下了头,仿佛在向这座他们误会了的圣地表达歉意。

随后,指挥官藤田下令,所有日军人员必须立即撤出老君台,并快速离开鹿邑县。在撤离过程中,部队的行动异常迅速,几乎没有停留。他们快速返回了原先的驻扎地,整个撤退过程井然有序,但也流露出一种急迫。

这一系列事件后,老君台的经历被当地人广为流传。他们称这一连串的事情为“老君台的奇迹”,故事在当地社区中口口相传,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

居民们讲述着一支外国军队如何误将他们的宗教圣地当作军事堡垒,并在发现真相后匆匆撤退,这不仅显示了老君台的神圣不可侵犯,也反映了侵略者面对未知文化的无知与畏惧。

真相大白

直到1983年,时光已经带走了很多尘封的记忆,梅川太郎作为日本代表团的一员,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这一次,他带着深重的历史负担和赎罪的心愿,希望能够回到老君台前,向那段战争中的误伤表达诚挚的歉意。

在他的引领下,代表团来到了鹿邑县。当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老君台依旧矗立,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

梅川太郎在当地官员和居民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见证了奇迹的老君台。在台前,他向在场的中国人详细讲述了1938年的那场炮击,如何错误地将这座神台视为敌军堡垒,又如何神奇地未能将其摧毁。

梅川太郎提到,当年他们发射了13发炮弹,但奇怪的是,结束后只找回了12枚,总有一枚未曾找到,这让他多年来心存疑惑。

时间迈进到2003年9月5日的一个清晨,鹿邑县突然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地面塌陷。这一事件引起了当地文物局的注意,他们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对周边的古迹构成了威胁。

在仔细的现场检查中,工作人员在塌陷的土堆中发现了一个异常的金属物体。经过初步的清理和鉴定,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这竟是梅川太郎所说的那失踪已久的第13枚炮弹。这枚炮弹部分埋藏在地下,经过多年的风化,外壳已略显锈迹,但依旧可以清晰识别。

这一发现立刻被报告给了当地政府和历史学者,随后又传到了梅川太郎的耳中。这枚久违的炮弹不仅解开了他多年的疑惑,也为那段动荡的战争历史添加了一个独特而真实的见证。

炮弹的发现证实了当年的炮击确实发生,但也奇迹般地表明,尽管战火连绵,某些事物还是得以幸存,仿佛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保护。

参考资料:

来自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编. 鹿邑历史名胜[M]. 1994

7 阅读:2467

辛毗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