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停问“为什么”,父母要崩溃?学学聪明妈妈教科书式回答

有为奶爸育儿 2024-05-25 07:22:02

导读: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会经历2个好问期,第1个是1岁半至3岁,第2个则是3至8岁之间。而在好问期内,孩子不仅会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也会将父母视为权威,什么都要问父母。若是此时父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既能增长知识,也能更清楚因果关系。

“晚上为什么黑漆漆啊”,小慧听到3岁的女儿欣欣的问题,虽然正忙着准备晚餐,但还是分心回答她:“因为太阳落下山了。”而紧接着,女儿又问她:“为什么会落下山?”“因为山那边是它的家,它要回家吃饭了”,她以为这么回答之后话题就结束了。没想到,孩子还继续问她:“为什么要回家?”

原本厨房就比较狭小,小慧一边洗菜一边盯着锅里正在煮的菜,来回走动时,女儿站在旁边显然有些“碍事”。

现在又一直问个不停,她突然就失去了耐心,忍不住教育到:“你没看到妈妈一直在忙吗?这些问题,你之前不是也问过了吗?为什么还要再问?”

欣欣看着妈妈似乎生气了,也感到委屈:“明明是妈妈一直忙着做饭不理我!”听到孩子的“控诉”,她突然回想起每次她忙于家务或是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选择暂时不理会女儿时,确实是女儿问问题的高峰期,每每都让她被问得哑口无言。如今才明白“原来是女儿不理解,我为什么不理会她,在求关注呢”。

于是,小慧耐心的向女儿解释:“妈妈只是现在需要先把晚餐准备好,之后再陪你玩积木,好吗?”果不其然,欣欣听了妈妈的话后,便乖乖的回到客厅玩积木,不再问个不停了。

好奇宝宝不停问“为什么”,父母要崩溃?

英国《独立报》调查显示,2至6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至少提出90个问题,这就意味着父母仅一个星期便需要回答600多个问题。且到了4岁的好奇宝宝“高峰期”,孩子每天提问时间超过10个小时,持续至睡觉。

若父母不能分辨孩子提问的目的而选择全部回答,不仅达不到为孩子解疑的效果,还会令自己内心耗尽、身心俱疲!下面的三个因素,是父母可能会觉得崩溃的主要原因。

因素一:只为博关注的问题

若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只要父母忙于别的事情疏忽了孩子,他们便会开启“死循环”的提问模式。即不管问题是否合理、重复,依然坚持一遍又一遍询问,有时候甚至只会重复“为什么”。

殊不知,这是孩子博关注的表现,希望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已。如果父母在忙别的事情前能向孩子解释“我只是需要完成这些事情,没有不理你”,并承诺“我忙完了就陪你玩”,那么孩子自然明白原委,不会一味打扰。

因素二:只是为了抗拒规则的“为什么”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0至4岁之间的孩子,其实还未有较为成熟的理性思维,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情绪、想法来做出决定,即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

也就是说,此时父母如果试图向孩子讲道理,如他提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睡觉”等带有抗拒心理的问题,不管如何回答也还是继续询问“为什么”,往往父母会被激怒,觉得孩子“我说了多少遍,他还是不听”。

Tips: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反客为主”,将问题抛回去,引导孩子学会使用理性思维,毕竟这些问题早就已经为他解答,只是他不愿意遵循罢了。

因素三:只为得到情绪回应的问题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哪怕爸爸妈妈已经向孩子解释上班的理由,如“为了挣钱给你买玩具”、“大人都要上班”等,但孩子还是不断重复询问。如果爸妈赶着上班,很可能失去耐心,责骂孩子了吧?

其实,就如心理学家爱德华·特罗尼克通过“静止脸实验”,即孩子做出任何举动,父母都以面无表情的模样看着孩子,没有任何回应,导致孩子崩溃大哭的后果,他得出结论:“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情绪回应,才能获得情绪价值与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孩子一直询问爸妈为什么要上班,实际上是表达不舍之情,希望能得到爸妈的拥抱、爱意表达而已。

此时,如果能抱着他说一句“我也舍不得你,我会尽快赶回来陪你玩”,保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孩子就不会问个不停了。

面对好奇宝宝,聪明父母有办法

从上文不难看出,化身好奇宝宝的孩子并非只是出于好奇心,不同的情景下提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含义。而父母们如何处理、引导也关乎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各项能力的提升等,因此需要慎之又慎。聪明父母们,则有自己的一套“教科书式”的应对方法。

方法一:认真倾听、多做鼓励

教育家陶知行认为:“父母、老师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解放孩子的嘴,给予他们充分提问的机会,也要认真倾听、对待孩子所提问题。”

因心智还未成熟,接受的教育还不足,使得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比较弱,说出的话语、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表述不清的情况。而父母们应报以十足耐心,认真倾听孩子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做提问,这些都是锻炼孩子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逻辑的过程。如孩子提出月亮为什么在不同时间拥有不同形状时,父母们在解答之前,可以多夸赞他“你能这么细心观察,爸妈为你感到骄傲”等。

方法二:注意反问、引导

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教导学生们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问而非回答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在反问学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剖析自己面对的疑惑、问题,不断思考的情况下,自我意识、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换到教育上,当孩子问“为什么会有红绿灯”,宝爸宝妈可以反问他“你观察一下,绿灯亮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并引导孩子认真观察,那么孩子便会认真观察绿灯亮时汽车、行人都会有什么表现。

而这个过程,就是启发孩子观察、思考的过程。

方法三:懂得换位思考、加强沟通

要想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做到答案准确无误,也符合孩子真正的意图,那么就要求父母必须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此才能确保理解不会出现偏差。

当然,除了懂得换位思考外,加强沟通也是了解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正如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说:“父母能做好与孩子的沟通,比什么教育都重要。”

方法四: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淮南子·说林训》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就是说,父母与其生硬地把答案灌输给孩子,不如耐心引导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以及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一来,以后他再遇到问题时,便能独立思考,而不是依赖父母。

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就看不到太阳”,爸妈可以回答他“我们也不了解呢,不过咱们可以一起查找资料,一起学习”。

然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到网络上查找,让孩子知道寻找答案可以有许多方法,不仅限于求助他人。

碎碎念:

孩子从1岁半左右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大脑的发育,让他们懂得进行更多地思考,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家长们不要被“好奇宝宝”的表现迷惑,而是耐心、认真观察,学会正确应对孩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

有为奶爸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