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
《泰卦》的下卦是三个阳爻的乾卦,上卦是三个阴爻的坤卦。
《易经》虽然是讲阴阳两者此消彼长、往复循环的哲学思想,从中探索自然的规律,可是通篇就几乎不见阴阳这两个字。
《泰卦》: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傳》: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象傳》: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象傳》: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馮(憑)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象傳》: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傳》: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傳》: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象傳》: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傳》: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我们先来看《泰卦》的卦辞:「泰,小往大來,吉,亨。」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蜀才的话说:「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冬天,冰冻三尺,天地之间的阳气与阴气被隔绝了,故万物不生。春天解冻后,天上的阳气下降,地上的阴气上升,阴阳交合而万物生。但地的阴气小,天的阳气大,所以说是“小往大来”。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所以得名為「泰」者,正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
天地之间是由于阴阳之气的交合,才能够生养万物,所以得名为“泰”。所谓“志同”,就是“交”需要双方都有共同的意愿。
《周易·繫辭傳下》: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覯精,萬物化生。
说的就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相互交融在一起,才使得万物得以繁育生长。
《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故宫的后院有一个殿叫“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的中间。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交泰殿中的大匾额,是康熙手书的“無為”两字。因为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得名,就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是万物的本源;“得一”,即得道。
《泰·彖傳》: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泰卦》的彖辞讲的是:天地阴阳交合的目的,就是万物的繁衍生长。
严冬时分,阴气盛而阳气弱。阴气在外面把阳气包裹在里面,但是阳气在一天天复苏,阴气在一天天消退。
可是中间的两句话不太好理解,我们从考古发现中的一些遗迹,来看看有没有帮助。
下图是位于辽宁凌源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圜丘与方坎,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为5500年。遗址的东边是祭天的圜丘,西边是祭地的方坎。从方位上来说,天属阳,在东;地属阴,在西。这些设计都符合古人阴阳的哲学思想。
在方坎的西边和圆丘的东边各有一大片供祭祀用的祭场——古人叫“禅”。其中有一座编号为M4的墓葬是整个墓区中最大的,在石棺墓中随葬了三件玉器,两件“玉猪龙”在胸前,头下还枕着一件“箍型器”。
尤其是墓主人的葬姿很特别:不仅是两腿相交,而且是左腿压着右腿,左腿在上在外,右腿在下在内。这两条腿叠交的方式,与《泰卦·彖传》中所说“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的思想完全一样,就是表现的阴阳二气的相交。因为在墓葬中,墓主人的右侧属阳、属内;而左侧是属阴、属外。
那为什么不是两手相交而是两腿相交?
古人最早是通过立表测影而测得两分两至的,最早的表就叫“髀”,髀就是人体的胫骨。古人就是用象征周髀的两条腿叠交,来暗示天地阴阳之“气”的交融。
古文字中的“交”,就是写成这样一个两腿相交的形象。
这还不是一个孤例。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F411房址,在室内近后壁的地面中部有一幅1.2×1.1米用炭黑绘制的地画,画中的俩人均交腿而舞,而且特别突出了男根,以表示交合、祈生的意思,反映的也是阴阳的交泰。
所以泰卦的“泰”,讲的就是就是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交泰。
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万物无不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在阴阳之气交相激荡中达成和谐。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易经·泰卦》中的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