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
禽【qín】,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下面像是一个捕获鸟或小兽用的长柄小网,上面是“亼”字。秦篆是以亼和离组成的会意字。“亼”有罩住、覆盖的意思。所以“禽”的本意即擒获,是“擒”的本字,引申为擒获的对象。在“禽”作为飞禽的总称之后,擒获的擒就另加提手旁写作了“擒”。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禸部》禽:走獸緫(總)名。从厹,象形,今聲。禽、离、兕頭相似。段玉裁注:厹爲獸迹,鳥迹不云厹也。”
许慎说“禽”走兽的总名,其实应该是特指飞禽。段玉裁而且不同意许慎说“禽”字从“厹”,因为“厹”是走兽的足迹(见“禸/厹”)。
文 献 选 读
“《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飞禽只有两足而有羽毛,走兽有四足而有皮毛
“《周禮·天官冢宰》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
掌厨的庖人要能够分辨六畜、六兽、六禽。郑司农注“六禽”分别是:雁、鹑、鷃(鹌)、雉、鸠、鸽。古时候把鹌鹑区分为:鹌的羽毛上无斑,鹑的羽毛上有斑,后来则混而不分。
“《尚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
不是本土生长的犬马不要畜养,不是本土的珍禽异兽不要饲养在国内。它們会水土不服。
“《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古人在文明之初就一直在思考:人与禽兽究竟有什么区别?鹦鹉虽然也能像人一样说话,不过是一种飞禽;猩猩虽然也能像人一样说话,不过是一种走兽。人如果不懂得对人要以礼相待,虽然能说话,不也还是禽兽之心吗?
“《戰國策·燕策二》:(鷸蚌相爭)兩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这里的“禽”就是擒获的意思。古时候禽与擒通用。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宋襄公说:两军打仗,“有德之人不忍心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
“《尚書·費誓》序: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誓》。”
周公的长子名“伯禽”,是第一代鲁侯。鲁国虽然是周公的封地,但周公需要辅佐成王,所以是让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就封的鲁侯。
成 语 典 故
良禽择木
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树木而栖息,就像人可以选择好的学校去学习、选择好的单位去工作、选择好的国家去定居。而树木怎么能选择让什么鸟来栖息呢?无论你树木喜不喜欢,都只能接纳而无法拒绝它。
“《春秋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