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孙虎彪
经典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直击本质的思考能力,从而成为“半秒钟就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
可是,想要迅速看透本质,谈何容易?
本文以“如何洞察事物本质”为题,结合稻盛先生著作《企业家精神》、《京瓷哲学》、《心》、《斗魂》、《活法》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阅读后能对您有所裨益:
一、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想要看透事物本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我们想看透事物本质,我们必须先深刻理解“本质”的概念是什么。在这里,以下三段阐述“本质”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本质”的定义。
1、经营的本质就是利他行。
为什么这么说?
企业即使只雇用了五人、十人,也守护着包括其家属在内的许多人的生活。
在现今这个社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经营者自己生存尚成问题,却要奋力经营,养活员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利他行为”。
中小微企业或许往往为人们所轻视,但它们却是社会塔基的一部分,而诸位经营者都是致力于“帮助他人”这一高尚行为的人。
一般人都以为经营者为了增加自身财富,以微薄的报酬驱使奴役员工,但这并不是事实。
经营者不是盘剥员工让自己发财,而是率先垂范,不辞辛苦,挥洒汗水,全力经营,以守护员工及其家属。
如果经营者将照顾员工一生视为理所当然的话,就已经具备了释迦牟尼所说的慈悲心、布施心,基督所说的爱。
那么,企业会逐渐成长起来,50人会变成100人,100人会变成1000人,这就意味着利他行的逐渐扩大,也意味着责任更重了,要帮助的人更多了。
接下来,就需要为当地做一些贡献,这是对周边社区居民的利他行。
如果“希望为县里做点贡献”的话,那么就是对“县”这个更大区域中的人们所做的利他行。
如果说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话,从国民的视点来看,这就是利他行。
换言之,从个人和国民的角度看来,确实是很大的利他。因为这是帮助国民这样的“他人”的利他行为。
所以,我认为,经营者日日所从事的,正是“帮助他人”这一高尚的利他行为。
这里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
2、被高收益回报率项目诱惑的本质(根源)是内心的贪婪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众多企业陷入了经营危机。在泡沫繁荣期,这些企业几乎都曾染指地产与证券投资。
有的企业家可能会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参与这种投资,所以逃过一劫。”
但这或许只是因为当时没有多余的资金。如果有钱投资,可能也会被那些财富故事所吸引,早早“上钩”,最后陷入破产境地。
当时有不少人建议我投资地产和证券,对于对方开出的条件,我是这么想的: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即便有,也是违反常理的。如果不靠努力奋斗也能赚大钱,那人人都会觉得努力的人是傻子。这样一来,社会势必会出问题。如果我参与其中,哪怕能够暴富一时,也绝对不会长久,还会对我以后的人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拒绝了所有的相关建议。
不管对方如何用“高收益率”做诱饵,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相信,这种不劳而获的投机方法属于邪道,无法让公司良性发展。
而对于那些陷入破产的企业家来说,“吞噬了自我的欲望”才是罪魁祸首。自私自利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事与愿违的根源。
这里的本质,是指导致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
3、企业经营的本质是彻底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
看似很复杂的企业经营,说到底,只不过是彻底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而已。
利润就是销售额与费用的差额,利润不过是结果。
因此,我们只要不断思考如何“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点就行了。
这里的本质,是指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
综上所述,“本质”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件事,那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二、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洞察本质
1、本能、感性会限制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
人心的中心部分存在着“灵魂”,灵魂的最深处存在着应称之为核心的“真我”。
所谓“真我”,用“真善美”三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是最纯粹、最美好的心。
这种充满爱与和谐的、清澈的“真我”,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灵深处。
但是,经受世间波涛的冲击,历经各种酸甜苦辣,我们会掌握各种各样附着在“真我”之上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在佛教中被称为“业”。覆盖着“业”的“真我”,就是“灵魂”。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也就是认为重生是存在的。人在很多次“重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造就越来越深的“业”。
有时候我们会说,“那个人的灵魂不好”,这指的是那个人在这世上积累了不好的“业”,也就是不好的行为、想法、经验、知识等。
出生来到这世上的时候,我们已经拥有“灵魂”,在“灵魂”的外侧,包裹着“本能”这个东西。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需要任何人教,就能从脐带被切断的瞬间,张开嘴开始肺呼吸,然后吮吸母乳摄取营养。这些全都是本能所形成的“业”。
接下来,包裹在本能外侧的“感性”逐渐发育。
随着不断成长,婴儿开始张开眼睛看外界,开始听到声音,感觉不舒服就会哭泣,向父母求助。
诸如此类,这说明感性在逐步形成。接下来,感性的外侧又裹上了“知性”。到了两岁左右,当感觉和感情充分发育时,知性就开始萌芽。
就这样,心这个东西,最中心的部分存在着包含着“真我”的“灵魂”,在“灵魂”的外侧则包裹着本能、感性、知性,就像洋葱的皮一样层层包裹。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心”这个东西。那么,在判断事物时,这个“心灵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一方面,基于“本能”做出的判断,得失就成为基准。比如,人就会把是否赚钱、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基准,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依据“感性”做出的判断。比如“讨厌这个做法”“喜欢这个人”,等等。这样的判断,即使一时行得通,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那么,用“知性”做判断会怎样呢?
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通畅,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知性并不具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不管多么讲究逻辑,这个逻辑实际上往往还是基于本能和感性做出的判断。
就是说,用本能、感性或知性,并不一定能看透本质。
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越是决定公司走向的关键判断,就越是需要发自基于“真我”的“灵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做出判断。
2、如果无法看透本质,人生和事业都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要对各种事情做出判断和决断。就业、婚姻、家庭、工作等等,我们被迫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断。
可以说人生就是判断的积累,就是决断的连续。
就是说,过去判断累积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今后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
因此,有没有一个明确、正确的判断基准,我们人生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没有基准的判断,就像没有灯光而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就像没有航海图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
三、一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1、抑制本能心,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
抑制本能非常重要,有意识地抑制本能,人的心中才会产生理性可以进入的空隙,人才能进行逻辑思考。
问题在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本能并非易事,人缺少本能就无法生存。
我并不主张完全排除本能,重要的是:人不能受本能的支配,我们应该用意志的力量抑制本能。
人服从本能是自然的事,所以抑制本能非常困难,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我们应当在利己的欲望刚刚冒头的瞬间就察觉到,并为抑制它而有意识地做出努力。
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本能心,这样会使理性活跃,提高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有意注意可以磨炼洞察本质的能力
有句话叫“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先生十分强调“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说:“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3、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为判断基准
所谓“发自灵魂的判断”,归根结底,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基准做出的判断。
不是以“得失”,而是对照单纯的道德和伦理,以单纯的“善恶”作为判断的标尺。
换句话说,就是做符合正道的判断。
让这样的规范在自己的心中深深扎根,这样的人,即使碰到未曾经历的局面,或是遭遇必须迅速做出判断的事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把事业引向成功。
4、精于一业
把精力倾注在一个领域,钻深钻透,就能明白人生的真理,理解大千世界、森罗万象。
比如,一个优秀的工匠,经多年潜心研究,掌握了卓越的技术,这样的工匠,就是谈论人生,也会有精辟的见解;
一个僧人,经反复修道,磨炼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僧人,即使涉足与修身养性的教义无关的领域,也能说出深刻的道理;
其他如绘画、著书等,任何精通一艺者,都会有同样的涵养,能达到相同的境界。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这个道理。
不少人都轻视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缺乏耐心,质疑手头的工作是否真有意义;他们常要求上司分配更重要的工作,其实,这样的人无论让他做什么,他都不会满意,总是不肯尽心。
知识广而浅,似乎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只懂一点皮毛,等于一无所知,一无所长;相反,精通一技、一艺、一业,就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乃至领会宇宙的真理。
精于一业就可理解一切,究明一个事物就可理解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隐藏着普遍的真理。
5、如实观察
心纯见真。清澈纯粹的心灵可以看见真相。但是充满利己的心目中,只看到复杂的事物现象。
比如一事当前,先问自己可获得多少好处。这种自私的欲望,会使最单纯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总想让别人看好自己,这也是一种利己的动机。它往往模糊问题的焦点,延误问题的解决。
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才能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观察和认识事物。在被利己欲望所支配的人眼里,再简单的问题看起来也非常复杂。
即使对自己不利,仍然应如实观察和反映真实情况。如果自己有错,就要坦率承认。
常有这样的事:当开始用纯粹的目光审视事物时,突然会出现非常简单的方法,使问题马上得以解决。
但是如果不摆脱私欲的束缚,一味追求自身的快乐或虚荣,你的双眼就会被蒙蔽,事物的真相在你面前变得模糊一片。
但是,仅仅看清真理还不够。为了坚持真理,勇气必不可少。
6、提升心灵层级
广中平佑先生曾获得过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他曾用增加“一元”的方法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
广中先生说:“所谓复杂现象,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例如,假设有一个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没有信号灯,有车辆从四面同时开来,就难免发生多次撞车事故。
但是,当增加“一元”,就是提高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立体交叉路口,车辆就能畅行无阻。
如果从交叉路口的正上方向下俯视,看起来仍然是平面交叉,从各方快速开来的车在交叉点似乎马上就会碰撞,但实际上,因为有立体高架,所以不会发生冲突,车辆能顺利通过。
人生也好,人类社会也好,真是多姿多彩、复杂纷纭。
职场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往往让人觉得复杂烦人,但实际上,这种看起来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所谓单纯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心。
企业领域也好,科学领域也罢,其实都一样:因为没能提高“一元”,即提高一个层级来观察,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复杂怪异的现象。
许多人都陷于这样的苦境。
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性提高一个层次,以高层次的心态观察事物。
7、以禅定培养自己化繁为简的能力
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就需要做到“禅定”。禅定即静心,倘若心境杂乱,自然无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反之,如坐禅般静心明心,便能以平常心看待事物,从而做到“真髓自见”。佛教称其为“打开心眼”。
我每日都会念诵白隐禅师的《坐禅和赞》,这是我静心入定的法门。
在我看来,以静心明心的境界思考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至少应该坚持每天一次。
企业家如果只靠敏捷的思维和强力的手腕,即便能得一时成就,也是十分脆弱的空中楼阁,难逃“盛极则衰”的命运。
因此,企业家需要慎重的态度和“化繁为简”的能力,并且在经营活动中触及问题的核心。
我认为,不管在企业、财界还是政界,凡身居领导之位者,皆有“化繁为简”的先天才能。这是成为领导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半秒洞察本质的人,注定拥有开挂的人生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抢得先机。
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职场中自然就成长地比别人快了。
无论是在人生还是在工作中,拥有洞察本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让问题引刃而解。
而洞察本质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其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久而久之,你就能和其他人拉开差距。
所谓:
普通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优秀的人会知其所以然;
普通的人观察表面,优秀的人洞察真相和规律。
愿你学练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打开“上帝”之眼,拥有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