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最深情的一首词,孤独又浪漫,感动每一个意难平的人!

墨尘染公子 2024-03-29 12:55:49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说得便是才子元好问。

他出身显赫,是北魏皇室后裔,从小过目不忘,有“神童”的美誉。

他曾写过两首名震天下的古诗,名叫《箕山》、《琴台》,获得了北方文宗赵秉文嘉赏,由此获得了“元才子”号称。

他温润如玉,偏安一隅,喜欢安静读书,在宋金对峙时期,他获得北方文学“文坛盟主”的地位,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诗、文、词、曲,是一个全才!尤其在词方面,号称“金代一朝之冠”,是可以与两宋名家相媲美的词人。

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遇见一对殉情的大雁,元好问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雁丘词》。

人到暮年,诗人重新打开这首《雁丘词》,又觉得有些不妥,修改之后,取名为《摸鱼儿· 雁丘词》。

这首《摸鱼儿·雁丘词》既有少年的浪漫,也有老年孤独,是跨越了时光的爱情诗,尤其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真是千年一问,一问千年!

摸鱼儿·雁丘词

【作者】元好问【朝代】金朝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石,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suò)何嗟(jiē)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205年,元好问16岁,独自前往并州,参加科举考试,路上偶遇捕雁者,不禁好奇,上前询问。

捕雁者说:“今天抓到一只大雁,把它杀了,谁知网中逃脱的大雁,并没有逃走,一直盘旋在空中,悲鸣过后,竟然坠地殉情了”。

元公子听罢,于心不忍,拿出银子,买下了这对大雁,并将其安葬在汾水,还垒了石头作标志,取名为“雁丘”。

为了纪念这对大雁,诗人作了一首《雁丘词》,《雁丘词》曾名动天下,引来万人空巷。

时隔多年后,诗人少年不再,白发两鬓,又重新修改了《雁丘词》,改名为《摸鱼儿·雁丘词》。

这里的“摸鱼儿”是词牌名,最早来源于唐代有教坊曲《摸鱼儿》,这类教坊曲题材广泛,可以是写景、抒情、咏物等,来表达诗人的内心的情感。

《摸鱼儿·雁丘词》开篇就是少年的灵魂拷问,“问世间,情为何物”,诗人问苍天、问世人、问自己,“这世间的情,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一个“问”字,用得极妙,先声夺人,气势非凡,破空而来,既问出了少年的天真,又问出了少年的浪漫,也问出了老年的孤独。

那么,诗人找到答案了吗?

诗人对“情为何物”做了震撼人心的回答,“情”是一种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眷恋。

其实,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也对“情为何物”作过回答:“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情”是一种可以跨越生死的牵挂。

诗人用“直教”来形容“生死相随”,不仅是对殉情者的赞美,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大,突破了生死的界限。

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个人都很珍贵,大雁也亦如此,可那只逃离的大雁为什么不愿意独自生存呢?

因为“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这里的“天南地北”形容大雁去的地方很多,相隔也远,各地差别很大。

这里的“双飞客”指双宿双飞的大雁。

这里的“老翅”指鸟类及昆虫的翅膀。这里的“寒暑”指岁月。

诗人说,无论天南地北,还是春去秋来,大雁都双宿双飞,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样的飞行也大雁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对大雁是世间最相爱的夫妻,是人间情爱之理想。

这里的“天南地北”、“几回寒暑”也道出了大雁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深情,像极人间普通的夫妻。

在人间,相爱的夫妻,也会同甘共苦,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妻子照顾公婆,抚育孩子,打理家庭,这相濡以沫的生活,不就是诗人笔下的“情”吗?

不管是大雁还是人间夫妻,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都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双飞客”的生活,早已经刻入骨髓,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诗人用了“痴儿女”一词,既表达了对大雁的无限哀婉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痴情男女的羡慕之情。

既然大雁如此有“情”,为什么在殉情的时候,却有过一段犹豫呢?这份“犹豫”说明什么?

这份“犹豫”是大雁在殉情时,曾有过的一段“心理路程”。

这对大雁,在天上双宿双飞,不料被捕雁人一张大网,惊碎了行程。

爱人已死,另一只大雁并没有立刻殉情,而是在天上盘桓了一段时间。

盘桓的这段时间里,大雁心中必然会有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复杂心情,也正是有了这段生死的挣扎,才更显孤雁爱情的珍贵。

孤雁殉情不是恋爱脑爆发,而是经过人性的挣扎,生死的徘徊后,做出的理性回应。大雁的生死相随不是感性的冲动,而是理性的抉择。

这份理性的抉择,更加彰显了孤雁殉情的真挚,也解释了孤雁真正殉情的原因。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孤雁殉情是因为“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诗人用了“万里”、“千山”来形容接下来的人生,漫长遥远,孤独无依。用了“层云”、“暮雪”来形容前路艰难。

此去万里,前程渺渺路漫漫,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孤雁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

诗人认为,这份“真情”必能万古长存,永垂不朽,为此,诗人做了一番论证。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里的“横汾”指诗人埋葬大雁的汾水,也是当年汉武帝横渡的汾水。这里的“箫鼓”指军乐。

当年的汾水发生过什么大事呢?

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当年的汾水,是一块风水宝地,汉武帝曾带文武百官来汾水祭祀天地。

汉武帝还做了一首《秋风辞》,来纪念汾水之行。

《秋风辞》中说道“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这里的“泛”是“浮”的意思,这里的“楼船”是“大船”的意思,这里的“中流”是“中央”的意思,这里的“扬素波”指激起了白色的波浪。

这句话是说汉武帝乘坐一艘金碧辉煌的大船,行驶在汾河之上,船行驶到中央的时候,激起了白色的波浪。

可见,当年的汾水,箫鼓喧天、棹歌四起,是何等热闹啊!

可惜,热闹喧天的汾水,如今也没有留住一丝一毫的盛景。

不仅没有留住盛景,还一片荒凉,这里的“平楚”是形容词,形容远处望去树梢齐平的样子。草木繁盛,说明人烟稀少,荒凉。

没有“真情”的热闹,终究像烟火一样,转眼间,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这世间,唯有“真情”才能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接下来,诗人又举了一个典故。

“招魂楚些(suò)何嗟(jiē)及,山鬼暗啼风雨。”

这里的“招魂”出自《楚辞·招魂》,“楚些(suò)”形容“招魂”的语气词,那么,为什么要“招魂”?“招魂”有用吗?

前面提到了汉武帝时期,汾水热闹非凡,现在却破败不堪,有人就想,把汉武帝的魂招回来,重拾荣光。

诗人对此的答案,是“否定”。

诗人说“何嗟(jiē)及”,就是悲叹无济于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汉武帝已经死了,冰冷的灵魂,并不能重拾当年的繁华,招魂没有意义。

当年的汾水一去不复返了!

说完汉武帝的魂,诗人又提到了一位美丽哀伤的女山神。

这位女山神同样失去了伴侣,诗人用“啼风雨”来形容神女的悲伤,但这份悲伤比起殉情的大雁,又逊色许多,并不能感天动地。

而大雁的深情,却感动了上天,连老天爷都嫉妒了。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所以,对殉情的大雁不会像普通的燕子、莺儿一样,变成一堆默默无闻的黄土,它们的故事将声名远播。

此刻,诗人望着无边的汾水,恍惚间来到千年之后。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千秋万代之后,也会有像大雁一样“钟于情”文人骚客,来此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对为爱而殉情的亡灵,也会为它们的殉情而“狂歌痛饮”。

全诗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一句也是全诗的升华,是诗人对殉情大雁深切的哀思,也是诗人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死相随的无限感怀。

6 阅读:715
评论列表
  • 2024-04-28 17:58

    我为《摸鱼儿》词牌也定了唱调,(与周深演唱的明显不同)。录了音频、视频放到抖音“沧海明月”的帐号中。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