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留存3000多首诗词,其中一首道尽人间清欢,渡了无数人!

墨尘染公子 2024-04-09 03:14:54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留存了3000多首诗词,其中《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写得最有意趣。

在这首词中,有绝美的春天,有妙趣横生的清茶野餐,也有“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快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笔下的游记《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浣溪沙

【作者】 苏轼 【朝代】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蒿(hāo)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创作于1084年,当年发生了什么?诗人为什么心情大好?

1084年3月,诗人调离黄州,前往汝州,虽然都是团练副使,但汝州比黄州好太多了。

宋神宗曾言“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可见,当时的朝廷氛围好转。

当年4月,诗人前往汝州,心境非常放松,一路上游山玩水,还探访了弟弟苏澈,还跑去王安石家做客。

与王安石交谈一番后,诗人有了归隐的想法。

到了1084年,岁暮,诗人上书朝廷,请求罢免汝州职,想回家休养。

而这首词,正是苏轼在泗州时,与刘倩叔一起游南山,写下的一首游记。

诗人与好友刘倩叔一起游玩南山,这里的南山在泗州东南边,景色清幽,北宋书法家米芾(mǐ fú)曾称它为淮北第一山。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沿途遇见的风景,后写与友人清茶野餐的乐趣,全诗充满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诗歌的最后一句,升华了主题,表达人生最高的境界,渡化了无数人。

诗人开篇说:“细雨斜风作晓寒”,这是清晨时的南山,虽然春天已到,但残冬还未离去,斜风细雨,透着瑟瑟的寒意。而诗人却说“作晓寒”,这里的“晓”是刚刚的意思,用得十分传神,表达出诗人不在乎的态度,这样的天公不作美,丝毫不影响诗人游南山的决定,可见诗人心境旷达,不拘小节。

那么,诗人在路上遇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到了中午,诗人看到了“淡烟疏柳媚晴滩”,淡淡的云烟,妩媚的杨柳,美好的沙滩,初晴的午后,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诗人仅用一个“媚”字,传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看到午后初晴的蓝天,看到了摇曳在风中的杨柳,看到了万物复苏的春潮,真是一派全新的景象。

其实,结合苏轼的背景,这两句“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看似在写景,实则在写自己的人生。

苏轼的上半生,浪迹天涯,四处为官,尤其是在黄州时,特别的困顿,像极此诗中阴霾的清晨,特别“寒”。但诗人乐观豁达,不在乎,终于迎来了朝廷的暖风,调去汝州,就像此诗中的午后初晴,豁然开朗。

诗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接下来,诗人说:“入淮清洛渐漫漫”这里的“清洛”指清澈的洛涧,“洛涧”是发源于安徽,流入淮河的一条河流。这里的“漫漫”指水势浩大的样子。

诗人站在淮水边,极目远望,这清澈的洛涧水,正浩浩荡荡的流向淮河,一片茫茫然,十分壮观。

诗人真得看见了洛涧?其实洛涧远在安徽,非目力所能及,诗人采用了虚摹的笔法,给大家想象了一个虚景。

诗人为什么会想到如此壮观的虚景呢?因为诗人的心境吧。

在洛涧水,清澈见底,纤尘不染,它们浩浩荡荡的流向淮河,而淮河之水混混沌沌,洛涧水在进入淮河的那一刻,也变成茫然一片了。

这里暗含了诗人想退隐的心态,诗人不愿意再回官场,不愿意同流合污。正如杜甫的《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意思是人未到官场,还一身正气,一入宦海,便同流合污了。

观赏了美景,接下来,诗人开始享受野餐的快乐。诗人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蒿(hāo)笋试春盘。”

这里的“雪沫乳花”指煎茶的时候,浮在茶面上的白泡。这里的“午盏”指午茶。

诗人与朋友席地而坐,泡了一壶清茶,热腾腾的水汽,泛着白泡,这白泡像极了雪沫,像极了乳花,真是既夸张,又形象,似乎都能闻到淡淡的茶香了。

除了清茶,还有春盘,这里的“春盘”指立春的时候,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的新鲜春菜和水果等。

那么,诗人的春盘有什么呢?

这里有蓼(liǎo)芽、蒿(hāo)茎。

不管是清茶还是春盘,无不体现了诗人的高雅的意趣。

最后,诗人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全诗的升华。

原来,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那清淡的欢愉。

0 阅读:30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